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学修能断惑业苦 进趣菩提依三学--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修能断惑业苦 进趣菩提依三学--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一)

  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

  戒出三途,定超六欲,慧脱三界。三法相资,烦恼净尽,不漏落生死故。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一个转染成净、由凡入圣的过程。不学佛的人是杂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也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杂染什么东西呢?杂染我们的心性,让心性不清净,在生死轮回中长时受苦。《瑜伽师地论》说:“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 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卷第七十六)这三种杂染再详细地开演出来,就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的流转,也就是有情生死轮回的内在原理。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说:“何等建立支业(支即十二因缘的各支分;业即作用)?谓无 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愚痴;二、与行作缘。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天等六趣)中 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由熏习故。识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初胎身心)作缘。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眼、 耳、鼻、舌、身、意)作缘。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受有二种业: 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 作缘。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 有情时分变异;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何等支杂染摄?谓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是生杂染所摄。”(卷第 二)

  对这三种杂染,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力量来破除和净化,从而帮助自他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成就无漏功德,进趣无上菩提,让自性光明显现出来。如清朝读体律师在《毗尼作持续释》说:“良以众生迷心为惑,动虑成业,由业感报,生死无穷。欲脱苦果,当除苦因,故先以戒治其业,次以定、慧澄其惑。业分善、恶故,止、作两行以相翻。惑唯昏、散故,定、慧二法而对破。病因药差,机藉教修,然后业尽惑除,情亡性显。教门虽广,岂越于斯!大、小(大 乘、小乘)同修,证中有别。故云大、小正行,三学为本也。”(卷第四)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说:“增上戒、心、慧,常当勤修学,诸戒、智、三昧,悉入 三学中。身念处大力,佛说一乘道,常当系心念,方便善守护。”

  戒、定、慧对凡夫来讲,是三学,到圣者阶段,名为三种无漏学,也就是说,我们戒学、定学、慧学成就了,就能够得到无漏解脱。把戒、定、慧加上解脱以及解脱知见,就名为五分法身。如隋朝慧远法师《大乘义章》说:“五分法身,诸经多说, 名字是何?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其五也。此之五种义通因、果,经中多就无学说之。无学之中统通大、小,今论佛德。所言戒者,据行方便,防禁名 戒,防禁诸过永令不起;就实以论,法身体净,无过可起,故名为戒。所言定者,据行方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所 言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言解脱者,据行方便,免缚名脱;就实而辨,自体无累,故曰解脱。解脱知见者,据行 方便,知己出累,名解脱知见;就实以论,证穷自实,知本无染,名解脱知见。……此之五种分别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种成身之因,故名为分。法名自 体,此之五种无学自体,故名为法。又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为身。”(卷第二十)

  那么,戒、定、慧的内涵和行相是什么?戒、定、慧与八正道、六波罗蜜等法类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戒、定、慧去除惑、业、苦,以至超越生死、成就菩提?《大 乘义章?三学义》说:“言三学者:一、增戒学;二、增定学,亦名增意,亦名增心;三、增慧学。防禁名戒;澄静曰定,定神内静,故复名意,亦名为心;观达称 慧。于此三中,进习称学,学进名增。名义如此。问曰:是中何者学体?释言:能学以心为体;若论所学,用戒定慧三行为体。问曰:三学为局在因,为当通果?释 言:学心局唯在因,果德穷满,学心停息,是故经中说为无学;若论所学,通因及果。……次辨其相。戒学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戒;三、摄生戒(生指众 生)。……定学亦三:一、有觉有观,谓欲界定乃至初禅。问曰:欲界云何有定?释言:《毗昙》不说有定,大乘、《成实》宣说有之。《成实》宣说如电三昧为欲界定;龙树宣说欲界禅定佛常住之,不如电光暂现而已。二、无觉有观,谓中间禅,于初禅上,二禅定下,除觉,观在,名为中间。三、无觉无观,谓三禅上,乃至 非想。……慧学有三:谓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次就位论。三学之行,遍通始终,随位真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小乘法中义别有二:一义分别:五停心观、总别念处未得定水,修习戒品;燸等四心,已得定水,修习定品;见谛已上修习慧品。第二义者,始从内凡渐学戒行,至初果(须陀洹,声闻乘初果 圣人)时戒行成就,以得圣戒不可坏故;斯陀(斯陀含,声闻乘二果圣人)行去,渐学定品,至那含果(阿那含,声闻乘三果圣人),定行成就;那含金刚渐学慧 品,究竟尽智、无生智时,慧行成就。大乘法中亦有两义:一义分别:净行贤首修习戒品,种性解行修习定品,初地已上同修慧品。第二义者,始从世间渐学戒行, 至离垢地(十地菩萨的第二地)戒行成就,故《地持》中离垢地为增上戒住;三地方便渐学定品,住三地时定行成就,故《地持》中宣说三地为增上意住,《相续解脱》说为定净;四地已上渐学慧品,至第十地慧行成就,故彼《相续解脱经》中说四地上以为慧净。……次辨摄相。于中有四:第一、约对五分法身共相收摄;二、 约六波罗蜜共相收摄;三、对七净共相收摄;四、约八正共相收摄。五分身者,所谓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其五也。此五种中,戒身是戒,定 身是定,慧及知见是其慧学,解脱一身诸论不同,若依《成实》,体是慧学,彼宗解脱体是慧故;若依《毗昙》,是解脱数,非是慧性,三学不收;相从为论,摄入 定、慧,多与定、慧相随逐故。次约六度共相收摄。依如《地持》,前之四度是其戒学,故彼论言:‘众具、自性、眷属、无尽,是其戒学’。施为戒因,故名众具;戒度正是戒学之体,故名自性;忍行助戒,名为眷属;由精进故,持戒不断,故名无尽;禅是定学;般若慧学。问曰:精进通策诸行,何故偏摄在于戒中?释 言:实通。今以三义偏摄在戒:一、戒学在初,故摄戒中。二、戒学中摄行度多,广多之行由精进成,故入戒中。云何广多?戒中具有三聚法故,又复具摄施、戒、忍故。三、以戒学散心修行,未与法合,难成易败,必须精进佐助方立,故摄戒中。若依《相续解脱经》中,前三戒学,禅是定学,般若慧学,精进之行通策三学。 问曰:何故五分身中慧分多身,六度之中戒分多度?释言:诸行开合不同,各随一义。或时开戒,如六度等;或复开定,自所未见,道理应有;或复开慧,如五分身及七净等;或时俱开,如八正等;或复俱合,如三学等。法门不同,宁可一类?约七净共相收摄。何者七净?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四、度疑净; 五、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行断智净。此义如后七净章中具广分别。于此七中,初一,戒学;第二,定学;后五,慧学。次约八正共相收摄。言八正者,所谓 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见、正精进。于此八中,正语、正业、正命是其戒学;正念、正定是其定学;正思惟、正见是其慧学;精进一种通策三 学。问曰:戒中正语、正业、正命何别?释有三义:一,离瞋、痴所起口业名为正语;离于瞋、痴所起身业名为正业;离贪所起身、口二业名为正命。第二义者,离 贪、瞋、痴所起口业名为正语;离贪、瞋、痴所起身业名为正业;离四邪命名为正命。言四邪者,如龙树说:一、下口食,所谓种殖、合和汤药、治生贩卖而自活 命;二、仰口食,所谓占相日月星宿、变现尊事以求活命;三、方口食,所谓谄媚豪势贵胜、通致使命、巧言求利以自活命;四、维口食,所谓习学种种呪术、卜算 吉凶诸技艺等以自养活。离如是等名为正命。第三义者,如龙树说,以无漏慧离口四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名为正语,用此圣慧离身三恶(杀、盗、淫)名 为正业,离五邪命名为正命。言五邪者,一、为利养,诈现奇特异人之相;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宣说;四者、高声现其威严,令人畏敬,以取其利; 五、自说己所得利养以动人心。五中前一是其身邪,后四口邪,离此五邪名为正命。问曰:定中正念、正定有何差别?释言:此二始终为异,求定方便、守心住缘名 为正念,终成不动说为正定。又问:慧中正思、正见有何差别?释言:此亦始终为异,始心分别名正思惟,终成而彻说为正见。……次辨对治。于中有三:一、约业、烦恼、使性辨治,戒防业非,定除起惑,慧断使性。二、对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辨治,如《成实》说,贪、瞋二盖能发恶业,障于戒品,戒 能治之;掉悔障定,定能治之;掉、睡眠障慧,慧能治之;疑返障三品,三学返治。三、对六弊以辨对治,悭贪、破戒、瞋恚、懈怠能障于戒,戒能治之;乱意障 定,定能治之;愚痴障慧,慧能治之。三学之义辨之略尔。”(卷第十)

  《解脱道论》说:“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 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云何戒为初善?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此谓中善。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厌患,以厌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以解脱故成自知。如是成就三善道。”(卷第一)

  宋朝允堪律师《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说:“戒以捉之,为律所诠之学也;定以缚之,为经所诠之学也;慧以杀之,为论所诠之学也。故《成论》云:戒如捉贼,定缚,慧杀。三行相因,斯须摄济。”(卷第一)

  清朝书玉律师《佛说梵网经初津》说:“戒出三途,定超六欲,慧脱三界。三法相资,烦恼净尽,不漏落生死故。”(卷第一)

 
 
 
前五篇文章

圣凯法师:般若人生

福地良田培圣果,海天水月映禅心——记福建省晋江市池店福

佛教中为什么不把吃植物当作“杀生”

念佛的同时还要放生修福

诸戒法仪轨

 

后五篇文章

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的天台法门

天台一心三观与三谛思想之研究(兼论藏、通、别教之三观三

《天台哲学入门》译序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

净土思想对天台的影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