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参禅悟道之—— 一任清风送白云 (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参禅悟道之—— 一任清风送白云 (一)

  胡兰成曾经写过一本关于中国禅宗的书,名字叫做《禅是一枝花》。书名取自禅宗公案拈花微笑,大意是说佛陀一日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皆不会其意,此时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佛即对迦叶尊者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现付嘱于汝。此公案即为佛教禅宗的缘起,及至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东来,一花开五叶,禅宗始在中原大地广泛弘扬,并以其平实的禅风、超迈的见地迅速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后世有特色的宗风文化奇葩。禅门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难以用语言详明的佛教传承。所以千七百则公案说者无文,听者无意,旨在当时情当时境对当时人发挥作用,旁人听来,只觉得是不明所以的某则故事而已。

  禅,既与文字无关,又不妨娓娓道来。她既是一枝花,也是一杯茶,是一弯月,也是一池水。她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或者说根本就和是与不是没关系,说没关系,她又真切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呈现,乃至不需要去找,因为本来现成。

  2000年11月,生活禅的提倡者,当今大德净慧长老,应上海玉佛禅寺之请为两序大众作禅的开示。以下是此次讲座的学习笔记: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六祖坛经上说,如果是不立文字,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

  禅宗所说的禅,与六波罗密的禅和四禅八定的禅,不是一样,但也不是二样。

  禅宗自迦叶尊者直到达摩祖师,在印度共传承二十八代。达摩东渡的时期,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所以禅宗的弘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达摩见到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时,梁武帝问曰:吾斋僧造寺,有功德否?达摩答曰:实无功德。后又对答数语,未能默契。后来达摩来到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有缘人。

  这个人就是二祖神光(慧可)大师。神光见到达摩祖师后,问曰:请师为我安心。达摩答曰:将心拿来。对曰:觅心无处。达摩答曰:为汝安心竟。神光大师此时言下大悟。此段公案是为中国禅宗的滥觞。

  后来二祖传三祖,直到六祖慧能大师,历时200余年。从达摩祖师到四祖道信,都是一代一人,可见难得其人。直到四祖道信禅师,在黄梅双峰山建立弘法道场,大开禅门,广接徒众,禅宗才慢慢广泛传播开来。当时随四祖道信参学的人有1500人之多,在生活上是采取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的方法,开创了禅门道场的先河。

  中国的禅宗发展,是由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五、六祖开创规模。特别是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禅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禅宗的禅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但可以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来提示,真正的受用要靠自己去切身体会。

  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共的感受,所以禅宗的受用概括起来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是觉者的生活境界,佛整天都在禅当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从外表上来看,觉者是安详、自然、喜悦的。禅也是悟者的生活境界和行者的生活境界,虽说与佛知见平等,但还是在因地中的一种模拟。

  把理论架构和思维抛开了,也可以体验这种境界,放下二元对立,就是这种境界。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共,唯行者知,唯证者得。譬如在暑天进入空调房,那种清凉自在的感觉就是受用,别人只能从外表上看到安然。有一首描写禅师的诗这样说:

  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禅师不出房。

  不是禅师无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

  二元对立就是分别,平等是性,差别是相,要离相而见性,达到无分别。

  有二个小故事: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有一次看书,直到天色已晚,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看他,呼曰,天色已黑,为何还在看书?紫柏尊者听后,马上就看不见书上的字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新罗国的圆孝禅师一次夜间在野外休息,口渴欲饮,见一小坑,其中有水,饮之,甚为甘美。待次日天明后,发现是尸水,顿时呕吐不止。

  禅也是一种方便和手段,方便不离究竟,究竟也不离方便,这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禅是直指,不走弯路,要彻底地相信自己是佛,在此观念指导下,把佛所有的要求一步到位。见性成佛,就是一步到位。

  方法是活的,动态的,因人、因时、因地在起变化,方法不能抄袭,抄袭也无用。禅宗在接引学人时是以心印心的,如何知道是开悟呢?一定是有其师,有其弟子。师有见地,且师徒默契,才能相互完成。不以死法与人,禅是没有规范程式的,因此有很多种方法。千七百则公案,就是一千七百种方法。禅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断发展,所以才有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种种,皆因人因时因地,契理契机地来接引大众。

  禅也是开发智慧之路。禅,是当机立断、直下承当、壁立万仞、无门可入。禅是挣脱桎梏之路,一切相对的东西都像枷锁一样,使人不得自在。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要心无二用。

  生命有很多缺陷,都是自己制造的,因为生命本来是圆满的,只因不能回归,总是向心外求法,故不得圆满、自在、解脱。解脱不是从桎梏之外来求,菩提也不是在烦恼之外,涅磐也不在世间之外,无限也要在有限中实现。生死与涅磐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当下能够超越,当下就是生死即涅磐,有限即无限。

  禅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出家人的烦恼是“不愁无庙,但愁无道”。在家人的烦恼是希望赶快到极乐世界,至于世间人的烦恼就更多了。百丈禅师曾有一首诗: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古德赵州和尚活了120岁,观其语录,其一生就是艺术化的生活。一次,有客来问赵州和尚如何修行,和尚曰:客稍等,便溺即回。回来后就对来人说道:像便溺这样的小事,别人都无法代劳,何况修行这件事呢?可见修行光说是不行的,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关于赵州和尚的公案很多,再举二则。有客来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和尚以手指着外面说:庭前柏树子。

  还有一则禅与吃茶的公案也是发生在赵州和尚身上,为国人所熟悉。一次有客来向赵州问道,和尚问客:是初次来访吗?客答:然。赵州即曰:吃茶去。第二天,又有一客向赵州问道,和尚问客曰:是初次来访吗?客答:已是第二次。赵州仍曰:吃茶去。一侧之当家师不解,即问师曰:初次来访,是因为礼貌,故对之以吃茶去,第二次来访,为何还是要客人吃茶去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赵州即向当家师曰:汝亦吃茶去!

  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在无分别中来生活。但是未到那种地步,千万别去模仿,没有亲自受用,只能是东施效颦。

  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这是禅最终的目标。禅是不住生死、涅磐的究竟自在,能把固有生命的活力都释放出来。本身是佛的功德智慧,为何不能显现呢,只缘被尘埃盖覆。

  禅与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进路不同。言教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而禅是顿超直入的。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到,而根机陋劣之人,则不可以随便模仿。根机利的人也是积累的结果,根钝则是积累不够。所以根利的人,他的艰苦努力在前面,是靠多生的积累,所以学禅也要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在福德因缘上不断积累、

 
 
 
前五篇文章

一事无成成大事,欲报佛恩勤念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之四种清净明诲(上)

辽金佛教政策与律学发展

一件让人反思的因果事件

印光法师为女性慈悲开示!

 

后五篇文章

《华严经》的数量、时间和长度之研究

“业”与“戒”——《俱舍论》中戒学的形而上学讨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思想研

敬悼会公上人--记一位精通三藏、老实念佛的一代高僧

太虚大师的弥勒净土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