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三虚空”与“四大解脱”——说“禅定中有”(二) |
 
到这时候,可以说一个故事。 大圆满人间初祖俱生喜金刚(dGa'rab rdo rje)有一位弟子名为文殊师利友(异译妙吉祥友、妙吉祥善知识 Manjusrlmitra)。他们在中国五台山相遇,师徒相处了75年,那是公元1世纪时发生的事。 当俱生喜金刚圆寂时,文殊师利友悲呼上师,请求开示最深心要,于是天空即出现三行金句: 直指于自性 ngo rang thog tu sprad 断定于自决 thag gcig thog tub cad 解脱于自信 gdeng grol thog tu bca' 莲华生大士的解释是—— 行者于刹那心相外更觅其余,都无所得,是“直指于自性”。 行者决定刹那心相为无生自解脱,是“断定于自决”。 以其本性已开示为“自解脱”,故称为“解脱于自信”。 这三行金字,后人称之为《三金句》,亦名为《椎击三要》(Tsig gsum gnad du brdeg pa)。 对于莲华生大士的解释,已不宜再作过多的解释(其实笔者许多时候已经说得太多),因为解释愈多,读者心中所执的成见便愈多,成见愈多愈不容易现证四大解脱,一切轮回界之本性,本来就住在四大解脱,正由于成见太多、概念太多、分别太多,有情才不知“本住”,不知自身本解脱(本自解脱),由是无缚而缚,无轮回而轮回。 《声应成续》(sGra thal 'gyu)说—— 汝自本觉离戏论 故具四大解脱法 本初解脱无所依(原注:此为真实要) 自解脱者离对治(原注:此为无寻伺之要) 刹那解脱见自解(原注:此为置于本相之要) 圆满解脱离功用 将莲师对《三金句》的解释,比对《声应成续》(同时留意其注),行者即当明白,《三金句》所说其实即是现证四大解脱的直指。只不过两家解释的角度不同。 四大解脱可以说为见、修、行、果。 本初解脱是根本真实见地;自解脱是无寻无伺、不作分别的修持;刹那解脱是于行持中,凡有显现皆任其自消融;圆满解脱是离一切功用而现证的证量果。 《三金句》则依性、相、用来说(当然亦可以理解为见、修、行;因为两组名相实互相配合)。 “直指于自性”是指示,由一切自显现的自性,来决定它无非只是刹那生起的心之行相。 “断定于自决”是指示,决定这刹那生起的心相,即是离四边的自解脱。 “解脱于自信”是指示,决定一切法自显现皆住于四大解脱,这是一切法的本能。 还需要说一些多余的话—— 行者修习,一定须依心性来修,除此之外便更无可依的基础,这是我们这个器世间有情所受到的局限。 因此,我们便需要由“处生中有”的“阿赖耶识”自解脱起修,以期证此自解脱而住心性;然后由“梦幻中有”的“迷误”自解脱,现证心性的迷误相,以期证此自解脱而能现证“心性自解脱”。当心性自解脱时,已同时住于法性,是故便可以藉“禅定中有”的“本觉”自解脱,证法性自解脱(同时住于平等性)。 由心性至法性,基本上是将心性推广,将心推广至法界,但实际上是层层的超越。也可以说,是由心性自显现的境界,超越至法性自显现的境界。 这即是上来三个“生”中有禅修的主要脉络。 依此脉络作禅修,行者由心性自显现而现证心性自解脱;由法性自显现而现证法性自解脱,这过程即是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提出的“四加行”——这“四加行”本来并非只由弥勒菩萨提出,然而为了使读者了解“弥勒瑜伽行”、“大中观瑜伽行”,所以才特别指出弥勒菩萨的教法与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原则上一致。有些修习宁玛派的学者,轻视唯识与法相;有些学习唯识的学者,否定如来藏与了义大中观,都同样是不明弥勒菩萨的教法系统。 理论与实修必须配合。如只研究理论不由修行来体会理论,则无非只是名相的研究;如只依修持而不研究理论,则不可能于修持时作决定。二者同样有所缺失。 这些余话,是希望学者不要将“四大解脱”看成是受“瑜伽行”否定的教法;亦不可将弥勒菩萨的“瑜伽行”视为与大圆满无关。 说过这些余话之后,应该回过头来,再说四大解脱。 于作四大解脱的禅修或行持时,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重点,但四大解脱其实同时,例如,念头若本初解脱,必同时亦为自解脱、刹那解脱、圆满解脱。余者亦同。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说,我用刹那解脱去解脱它、我用圆满解脱去解脱它。若这样说,行者亦未证四大解脱。 同时,虽说有心性与法性(亦可说为法与法性),但行者亦绝不可以说,我现在是心性自解脱,我现在是法性自解脱,若如此时,行者亦实未证四大解脱,若证,则法与法性亦无有分别。质实而言则可以说,若已现证法性自解脱,则心性必然已自解脱,四大解脱为证法性自解脱的境界,因此,若证,则更无所谓心性与法性自解脱的分别。 《三金句》中,“解脱于自信”主要为行持,若依此行持,则四大解脱的证量当同时现证。然此行持却须依“断定于自决”的禅修为基础、依“直指于自性”这见地作抉择。是故唯依“三虚空禅定”,实不可能现证四大解脱,因为行者于此时必然有“本来”、“清净光明”、“空分”、“觉性”等等觉受上、知见上的执著,即使执著很微细,亦是解脱的障碍。所以四大解脱即主要在行持上作补充,藉着修持后的座下保任来体会空分、明分、现分三无分别的本明觉性显露。这亦即是《如意珠庄严宝续》(Nor bu phra bkod)所说——“能觉识照于外境时,显相为自显现,此际但任识自在”。必须“任识自在”然后才可现证这三分无有分别(行者这时,可以跟“处生中有”中的“无分别决定”境界比较,且作交替修习)。 所以四大解脱其实只是证量(虽然这证量可分别说为见、修、行、果证量),故并无一实际的修法可以教授。绝不能说用这个修法可以修到这个解脱;用那个修法可以修到那个解脱。如今有些人这样做,那是对大圆满根本不理解。 行持四大解脱亦即是《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行”;其所行持的亦正是“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是“瑜伽行”。或许应该进一步说:观自在菩萨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证量,便即是四大解脱。是故行人亦可以依《心经》来帮助自己作行持,依次现证至“无智亦无得”的究竟圆满。
“禅定中有”的两个法门:三虚空禅定与四大解脱都极为深密,学者必依止根本上师才能修行,若仅依文字而为,不特证量不能生起,且有导致心理偏差的危险。笔者于结束本篇之前,再行提出,尚希留意。密、密、密。
谈锡永专栏:http://www.longquanzs.org/columndetail.php?id=94 图书信息: 《生与死的禅法》 作者:谈锡永 定价:¥26.00元 出版发行: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46242 页数: 203 定价: 26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 目录: 我们的心要落妆 让心自在于生死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三自解脱”和“如来藏” 认识“自显现” ——佛家修行的关键 生前死后的“六中有” 鸽子归巢 现证“本住” ——说“处生中有”之一 把禅法带人生活 ——说“处生中有”之二 念念分明修“胜观” ——说“处生中有”之三 幻人离幻境 ——说“梦幻中有”之一 梦中知梦与转变梦境 ——说“梦幻中有”之二 “四大光明”的理趣 ——说“梦幻中有”之三 “三虚空”与“四大解脱” ——说“禅定中有” 临终的解脱与往生 ——说“临终中有”之一 死相·临终·死光明 ——说“临终中有”之二 “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说“临终中有”之三 怖畏与离怖畏 ——说“法性中有”之一 生起四种“现分” ——说“法性中有”之二 意生身与习气身 ——说“受生中有”之一 六种遮胎门 ——说“受生中有”之二 三个禅的境界 ——完结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