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十牛图颂(十一)

得牛1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竭尽神通获得渠

第四境界是‘得牛’,此时不但是悟了这念心,而且已深信不疑,但还不太能完全掌握住这念心。‘渠’是指能见、能闻的这念真心。‘神通’,指这念心的作用。所以不必将神通想得很高远、很玄妙,它不一定专指阿罗汉的六种神通,或是佛所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神通。因为日常中的扬眉、瞬目这些心的作用,也属于神通。所以古德云:悟了这念心,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竭尽神通获得渠’,指专注、竭尽精神心力,不断的提念、照念、参,最后终于悟到了这念真心。悟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感通。此时,随便起个心、动个念,就是神通妙用。

  

十牛图颂(十二)

得牛2

心强力壮卒难除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悟了这念心,才明白难调难除的妄想心原来就是真心;把牛找到了,讲话的这个就是、听法的这个就是,一切都是现成的。 了解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就如同牛一般壮硕,从朝至暮,不论穿衣吃饭、挑柴运米,始终是如如不动,任你怎么用力,也挥之不去,所以说‘心强力壮’。‘卒’,是终究之义。‘卒难除’则是指这念心非天地、非父母所给予,本自具足,所以用尽任何办法,终究是除不去的。

  古德云:‘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未悟时,费尽心机想除去烦恼,反而烦恼愈增,愈除愈除不了,犹如蛮牛愈打愈狂;一心一意想离开烦恼去找个真心、真如,反而离真如愈远。契悟了之后,才明白原来烦恼即菩提,这念心始终存在,寂照如如,不送不迎,除也除不去,求也求不来。

十牛图颂(十三)

得牛3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虽然已得到了这头牛,但是牛未经放牧、驯伏的过程,所以还是会乱跑,有时跑到高原上,有时又纵入烟云深处,始终是不稳定。

  ‘有时才到高原上’,形容悟了的这念心,犹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这念心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一片寂静,亦如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眼望去,晴空万里。‘又入烟云深处居’,指虽然悟了,但这念心还不能站得久、站得长,有时好境界才现前,一刹那间又不免为烦恼所覆,心又沉下去了,迷迷糊糊的,如同烟云密布,顿时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念心,时而清楚明白,时而迷糊不清,还不是很稳定,这就是‘得牛’的境界。所以还要进一步‘牧牛’,使这念心慢慢安住、平稳下来。

  

十牛图颂(十四)

牧牛1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第五境界‘牧牛’,就是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有能观、所观,等于《心经》所说的观照般若;要保持这念觉照、觉察、觉悟的心,看住这头牛,不要让它跑了。

  前面的‘得牛’属于见道位,此处‘牧牛’则属于‘修道’的阶段。‘修道’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无论白天、晚上,动静之间,都要护念这念心,使其臻至纯熟。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是属于‘牧牛’的前方便法门,因为‘四正勤’还是落入善、恶两边,尚未契入中道实相,还没找到这念心。而‘牧牛’则是已找到这念心,并用觉照的方法,直截了当从这念心上来用功,不假任何方便。虽然‘四正勤’是方便法门,但也不妨碍使用它,只要不执着,最后功夫纯熟了,还是可以真正达到‘牧牛’的目的与境界。

  

十牛图颂(十五)

牧牛1

鞭索时时不离身(1)

  ‘鞭’,指能观之智,也就是这念能觉察、觉照的智慧心。‘索’,指返照,如懈怠时,知道发一个惭愧心、精进心,这就是返照。‘身’,指本具的这念心性。所谓‘法身’,即以心性为身。这念心牧纯熟了,达到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法身就现前了。

  菩萨即是以‘法身’为身,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随缘自在,处处作主,所以称为‘法身菩萨’。凡夫则以四大和合之色身为‘身’,因此产生我执,而有‘我’、‘我所’等妄想分别。‘我’,即认五蕴假合之身就是自己;‘我所’,指我之所有、我之所属,认为自身以外之物皆为自己所有,例如,这是我的亲人、房子、车子……。有了我、我所,真心就被遮蔽,不能现前。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须了解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身’,也就是要以‘法身’为身。

  ‘不离身’,就是不离开这念心。牧牛,就是时时刻刻把牛看住,不要让它跑了;若牛跑了,就要用鞭子、绳索将它拉回来。‘拉回来’就是发觉这念心跑掉了,立刻发惭愧心、精进心,用觉察、觉照的工夫,把心安住下来,这样子就称为‘鞭索时时不离身’。

  

十牛图颂(十六)

牧牛3

鞭索时时不离身(2)

  这念心存在,法身慧命就存在;若是这念心跑掉了,则徒有色身,只会起惑造业。所以古德云:‘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并非要舍弃色身,而是讲色身之健康与否,主要的症结在于这念心。《晋书.乐广传》记载:一日,乐广宴请朋友,其中一人饮酒时,误将墙上反射在杯中的弓影认为是蛇,喝完酒后,即一病不起。后来明白蛇原来只是弓影罢了,病即痊愈。所以,‘心’才是根本,色身只是一个附属品,如同灯泡要发光,必须有电源,假若没有电源,只有灯泡,也产生不了作用。

  悟了这个道理,而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就能掌握住这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正定;时间一久,自然能消除业障,心安身也安、心净身也净。

  所以,牧牛就是要‘鞭索时时不离身’,即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这个功夫就如同禅宗祖师说参话头,要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始终不离开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七)

牧牛4

恐伊纵步入埃尘

  ‘伊’指的就是当下这念心,禅宗又称之为‘渠’、‘这个’。‘埃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及产生的执着、妄想、邪见等。‘恐’就是戒慎恐惧。因为这念心非常的微细,以致一般人平时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心中打了许多妄想,起了烦恼、执着,乃至产生种种邪见,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修行人要时时心怀戒慎。‘纵步’指脚步向前跃出,形容这念心向外攀缘。‘恐伊纵步入埃尘’,就是唯恐一不注意,这念心立刻攀缘尘境,清净心立即如镜子染上了尘埃,失去了光明。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指这念心时时都要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假使观照功夫不得力,这念心没有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能安住在话头上、正念上、实相上,这念心就‘纵步入埃尘’去了。所以要‘鞭索时时不离身’,也就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发觉牛跑掉了,立刻就要用鞭索将它拉回来,觉察、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

  

十牛图颂(十八)

牧牛5

相将牧得纯和也

  ‘相将’为相与或相共之意。‘纯’即精纯、不杂,‘和’是平和、安详。‘相将牧得纯和也’,表示牧牛者执鞭索,牢牢的看住牛,不许它犯人苗稼。此时已将这头牛调伏,它不会再偷吃草,也不再有牛脾气了。也就是已调伏了贪嗔痴的习气,眼不再东张西望、耳不再东听西听地向外攀缘,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尘。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念心始终是风平浪静,这念心有定有慧,已经能够作主了。

  到底这念心是不是能作主?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回光返照,随时检讨反省;如果不能作主,就要赶快修种种观行法门,在这念心上用功。例如念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念到这念心像铜墙铁壁一样,风吹不入、雨打不进;学密,也是用身、口、意三密相应的方法,来降伏种种贪嗔痴的烦恼;修般若,则这念心也要念念分明,能观的这念觉性要时时现前。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执着‘念佛’是求生西方、‘持咒’在得感应、拜佛是消业障、诵经是要求福报,反而成了法执,甚至执己为胜、毁谤他法。若明白这个道理,则知法法平等,都是牧牛的法门,都是要调伏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九)

牧牛6

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为系绑、拘束。‘锁’当名词为链条、锁链。‘抑’是抑制、压制。‘逐’即跟随。得牛后,虽然已契悟这念心,但是还不能完全作主,所以还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不断觉察、觉照,勤于牧牛,使这念心不要向外攀缘。由于不断地起观照,日久功深,这念心牧纯熟,已经能作主了;此时即不用再费尽心力的时时看住它,这念心已经可以处处作主、任心自在了。好比牛的牛脾气尚未调伏之前,总是要想尽办法时刻看住它,乃至用绳索将它绑好,不听话时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让它乱犯别人的苗稼。当牧牛的工夫纯熟,牛已完全被驯伏了,此时不必再用绳索绑着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温顺的跟随主人,不会自己乱跑,所以说是‘羁锁无抑自逐人’。

  古德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未悟时,或工夫不够,这念心随着外面的万境而转,是‘人逐法’;开悟后,工夫纯熟,这念心能够作主了,不再为外境所转,就成了‘法逐人’。

  假使下过一番牧牛的功夫,一看这个偈颂,就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否则听起就如依文说教一般,牛是牛、法是法,与自己莫不相干。所以,必须经过一番修证、体悟,才能体悟心法的微妙处,才知道这真正是法宝。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

  

十牛图颂(二十)

骑牛归家1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若是这念心已经保养纯熟了,心中这头牛已调伏了,就可安心的骑上牛背归家。

  ‘迤逦’,为曲折连绵的样子,比喻从‘寻牛’到‘牧牛’这条漫长的心路。‘家’,指的就是菩提、涅盘;不生不灭、寂照一如的清净法身,才是究竟的家。‘骑牛迤逦欲还家’,从一开始的‘寻牛’到‘牧牛’,费尽心力,通过种种身、心的考验,终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轻松自在地‘骑牛归家’了;这念心已调伏,能任心自在了,进一步就要回归到当下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声曼妙悦耳。‘羌笛声声送晚霞’,表示契悟了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风光就像羌笛的乐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这时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齐趣一处;心与境和谐无碍,同归自性不二之家。修行至此,这念心充满着法喜,充满无量的光明、无限的愉悦,实在是值得在这个地方庆贺一番

十牛图颂(二十一)

骑牛归家2

一拍一歌无限意

  明白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无限意,等于古德所说的‘百草头上祖师意’。契悟了以后,当下这个能知能觉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机,乃至举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明白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马;分别执着的意识心到处攀缘,如猿猴爬树、野马狂奔,没有一刻歇息 。

  悟了这念心,就明白‘意识心’与‘菩提心’原是一个,没有二个。譬如以前是贼人,现在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好好做人。从前做贼人,作用的是这念心;现在做好人,作用的还是这念心;这念知觉的心性并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当下这念分别舍取的心意──要做贼人或是做好人。如同手掌,张开来是手掌,反过来是手背,无论手掌、手背,同样都是这只手。

  ‘一拍一歌无限意’,悟了这念菩提心,当下一拍一歌就是无限的禅机妙用;如果未悟,则一拍一歌都是意识心的攀缘作用,就成了无限的生灭与怅惘。

  

十牛图颂(二十二)

骑牛归家3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这念菩提心。‘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说。‘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说,即所谓的‘无声胜有声’。前面的‘一拍一歌’虽然蕴藏了无限的禅机妙用,终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灭。所以古德云:‘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由有声归到无声,由有生有灭归到不生不灭,方能横亘古今,通彻十方,与三世贤圣同知自性菩提之音。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不假言说。所以契悟了大众听法、师父说法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无声是道,有声也是道,但最后还是要归于无言无说。因为无言无说是‘体’,一拍一歌是‘用’;‘用’虽然也是道,可是,最后‘用’必须归于‘体’才是究竟。悟了这个道理,就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说是道,不说也是道;有声是闻,无声也是闻。如此体会道,就很自在、活泼,否则执着一边,修行就会产生许多烦恼。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一)

 
 
 
前五篇文章

日本2岁小狗会“作经打禅”

禅七第三天:放得下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三)

禅七头两天:广发道心

季羡林:原始佛教的教义

 

后五篇文章

禅宗图诗艺术《十牛图颂的意义》(一)

永嘉禅师——温州永远的骄傲

浅谈佛教的财富观

把禅法带入生活——说“处生中有”之二

南半球的素食盛会——佛诞节浴佛法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