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三个禅的境界(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中有导引”,称为生与死的禅法。在禅法中,生死一如,是故生的禅法与死的禅法可以沟通。

在生时,处生中有的修习,与受生中有连贯;梦幻中有的修习,与法性中有连贯;禅定中有的修习,与临终中有连贯。

在死时,临终中有不能脱离禅定中有的证量;法性中有不能脱离梦幻中有的证量;受生中有不能脱离处生中有的证量。

这样配合,虽然有点机械(因为实际修习需要交替,是故灵活),然而这配合实际上是依一切法自显现的空分、明分、现分来作分别,这亦即是“六中有”的三个纲目。

必须重复提醒读者,“自显现”跟“显现”不是同义词。说“显现”,是用凡庸心识来认知一切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经过心识的歪曲;说“自显现”,心识只如一面镜,任由事物投影于镜面,这镜影便即是自显现,是故心识并未外加任何概念于事物身上。

然而我们亦并非否定事物的概念,我们只认为对事物外加概念,不能说出事物的实相,所以才称之为心理的歪曲。任何歪曲对心识来说都是束缚,由是不得解脱。

然则如何去认证“自显现”呢?

空分是自显现的性、明分是自显现的相、现分是自显现的用。必须三分同时现证,然后才能称为现证自显现。

宁玛派反对先将一切事物定义为空性,然后去证它的空性,因为这样做时,便等如用概念来证概念,依然是心理歪曲。所以,必须在修习中,由现证一切法的相与用,从而现证一切法的自性。对自显现,亦然如此。

修证现分,要领在于生机;修证明分,要领在于显现。生机是事物内在的功能,显现是事物的外在形相。由这两种修证,我们便可以同时修证空分。这空分,即是事物的自性。

(在“六中有导引”中,说证四种现分,这“现分”其实已包含明分与现分。)

所以在六中有的修习中,处生与受生两个中有,要领在于现分,即现证生机;梦幻与法性两个中有,要领在于明分,即现证显现(统摄为光明);临终与禅定两个中有,要领在于空分。

一切事物的性、相、用不可分离,因此六中有虽然分别三者来修习,实际上全部中有法门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于临终时现证死光明从而自解脱,虽然是现证空性,但亦不离显现与生机的现证;同理,于法性中有时现证寂忿尊的显现,从而由明分现证自解脱,但亦不离空性与生机的现证;如是,于受生中有时,虽由现证生机,而由现分得证自解脱,其实亦同时现证空性与显现。

必须如此理解,才能明白生死一如,性相用为一体的意趣。这便是生与死禅法的“禅”。

无论是临终中有、法性中有,抑或是受生中有,皆当知一切境界都是法性的自显现。

死光明是法性的自显现。

寂静尊与忿怒尊是法性的自显现,连同一切声、光、辉都是法性的自显现。

雌雄交合的现象是法性的自显现,六道的景象亦是法性的自显现。

能够现证一切法都是自显现,则意生身即当自解脱,因为他已离开了心性的一切歪曲。于现证的刹那,內自光明生起。

然而难处却在于,意生身本身也是法性自显现,所以便反而难于现证。这即如电视屏幕中的人,不能现证屏幕中的人物为虚幻、为欺妄,他必须脱离屏幕,然后才能现证屏幕中一切显现只是幻影。

我们在人世时,亦有同样的难处。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红尘世界”,可是我们自己就在尘世之中,这便等如我们自己就在荧光幕内,是故无法认知一切显现为欺妄与虚幻。

因此,生与死的禅法,其实即是现证“自显现”的法门。若刻板一点来说,就等如是荧光幕中的人,形相虽仍在屏幕,可是心识却已脱离屏幕,由是才能现证屏幕中的事物为欺妄与虚幻。

这就是禅。当心识脱离屏幕那一刹那,便即是禅。因为这时心识才能离开屏幕中的一切纷闹,得到休息。

经过这个现证,即使心识依然住在荧光幕内,心理状态已经不同,因为已经有过现证一切法欺妄与虚幻的经验。这种安住,即是心性休息的延续。

然后,我们由自己所处身的屏幕,推广到一切屏幕(也即是由心性所认识的自显现,推广到一切法的自显现,包括自己心性所不认识的自显现,例如涅槃界),由是安住于法性,同时心性便已自解脱了。这现证的一刹那,也即是禅。

当心识能于光明中安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不失光明,那就能生活在更高的层次,但心却非如顽石,它依然有喜怒哀乐,只是这些情绪并不影响心理。心理是根本,情绪只是枝节。树无枝节依然是枯树,枝节受风动摇却对根本毫无影响。

因此说,禅就家常日用。

现代人喜欢对“禅”加以玄谈,引用一些公案,然后用凡庸的智能来串讲,说得不食人间烟火,可是却又说日用家常,说平常心,那不是禅,只是文人的慧业;那不是光明,只是凡庸智能喷发的火花。

现代的一些禅师否定止观,认为修禅的人无须寂止,亦无胜观可发,止观只是外加于心性的面具,停止一切妄念,心性就自然能显露本来面目。然而这却实在是心识能住于法性以后的事,也即是心性自解脱以后的事。在此之前,谁也无法不用“止观”这金刚箍去收拾那头心猿。达摩面壁九年,难道这九年他都不思不想,就像石头对着石头?

佛家一些宗派,以心性自解脱为究竟,然而宁玛派却认为,心性住于法性只是一个层次的解脱,因为心识依然落于法性的边际。也即是说,我们依然耽着于一个自以为清净光明的境界。

螺髻梵王(Brahma–Sikhin)见释尊的化土(也即是我们这个世界)清净庄严,因为他的心性已经解脱。

舍利弗见同一境界,可是却觉得它污秽杂乱,因为他的心性未曾解脱。

然而,螺髻梵王却并未成佛,他只是心识住于法性,亦即心性清净。心性清净是故所见亦即清净。可是,他的心识却恰恰便受“清净”所困。

经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时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这即是释尊的自在。这片化土或净或不净,随意示现,如是即法性亦不住,这即是法性自解脱的境界。

当法性自解脱时,心识住于平等性——例如净土与秽土平等,涅槃界与轮回界平等。

住入平等性的刹那,亦即是禅。

这才是平常心。如今这佛家名相已经被滥用,连喝茶都说要持平常心来喝,贩茶的人,用这名相来装饰高雅,很令怀疑,他是否企图蒙混茶的色香味高下。

即使住入平等性,亦不等如在日常生活中毫无分别,连滋味都辨别不出来,连颜色都不分红绿青蓝。若这样时,天生的白痴便已心识住平等性。

住平等性是彻底超越时空的境界。我们有俱生以来的执着,那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永远是一元次的直线,空间永远是三元次的立体;所以我们建立佛像、建立佛的宫殿,也一样是立体;我们建立佛,也一样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那就不是平常心,不是平等性。当住入平等性时,心识便远离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此如经言:“如实了知一切世间种种诸界。”这亦即是超越时空的境界。不超越时空如何能说为“一切世间种种诸界”。

所以禅的境界,亦即是心识改变的境界,心识依层次改变,也就依层次而住,依层次而自解脱。——上面并没有谈到“平等性自解脱”,因为“住平等性”与由此边际自解脱,其差别非常微妙,很难用文字来形容。

 
 
 
前五篇文章

达摩的禅法(二)

达摩的禅法(一)

粱漱溟先生谈“唯心唯物论”与佛法

道安法师的戒律观

任继愈《华严哲学思想略论》之评论

 

后五篇文章

三个禅的境界(二)

佛教戒律与道德

座上禅修“三殊胜”窍诀

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一个“艮”字可了一部《法华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