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烂汝手乎 |
 
一次,
近来翻书发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同 必中华阴人刘宽,人如其名,生性宽厚,汉灵帝年间,曾官至太尉。在他身上,类似这样宽厚待人事例还有很多。一次,刘宽家里来了客人,就派一个奴仆去街市沽酒。等了许久,那个奴仆才醉醺醺地回来。客人觉得不堪忍受,不禁骂了声:“畜牲!”过了一会,刘宽担心那位家奴因想不开而自杀,就派人到后堂去看慰他。并环顾左右说,奴仆也是人,骂他畜牲,还有比这更能折辱人的吗?有个丢了牛的人,把为刘宽驾辕出行的牛错认为是自家的牛。刘宽没有辩解,便将那头牛交给了他,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牛,便赶到刘宽府上还牛谢罪,请求处罚。刘宽说,世间相类似的物品,难免会让人看错,幸运的是你找到了自己的牛,并劳烦你把认错了的牛给我送了回来,这有什么好谢罪的呢? 刘宽于私下里待人处事若此,在官场同样仁厚宽恕,从不疾言厉色,苛责于人。属下有了过错,只以蒲草为鞭,轻罚示辱而已;政务有了功绩,皆让给属下;治下出现灾异,每每引咎自责;巡视见了父老,辄以乡情农事相询慰;对少年弟子,则勉励他们善事兄长。刘宽气度宽宏大量,性情温厚慈爱,海内闻风都尊他为长者,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世风日臻淳朴。 睁开眼睛看看,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人际关系也太复杂;闭上眼睛想想,其实很简单,算来不过是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已。在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会本能地趋利避害寻求自保。我们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些微不便,总是非常敏感,而对他人生活中遭受的灾难却往往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为善之举,往往系于一念。遇事首先想到他人、每每发自初衷的人并不多见。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