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游北京】:梵音阵阵入耳帘 |
 
如今依然有很多人按照中国的民间传统,每到初一、十五就会到寺庙里烧香拜佛,农历大年初一更是如此。即使很多不信佛的人也会在这一天来到寺庙里,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够顺利吉祥!今天就来跟着小编的足迹到北京市内几个有特色的寺院看一看吧! 第二站:梵音阵阵入耳帘 雍和宫 位于北二环东南隅的雍和宫,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历史上,此处曾为明朝内宫监房,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继位。雍正三年(1725),胤禛降旨将“雍亲王府”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至乾隆九年(1744)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谕将其父雍正皇帝的潜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改庙以后的雍和宫则发展成为藏区域外佛学传播的中心之一,香火延续至今已有260余年。 代表性景点: 1.法轮殿 是僧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镏金铜像,两侧设其两大传世弟子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的宝座。十世班禅与十一世班禅大师均在此为众僧讲经说法,摩顶赐福。 万福阁是一座飞檐三重、结构最为复杂雄伟的建筑。内立木质弥勒(梵文音译)大佛,高18米,制作于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相传为七世达赖喇嘛所献白檀巨木所雕。1990年8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耗资50万人民币对大佛进行了修缮贴金。1993年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典礼。 3.《喇嘛说》四体文碑 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内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重要文献。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广化寺 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坐北朝南建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 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 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持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明天顺七年(1463年)重建过一次。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1937年溥儒(名画家溥心畲)曾出资修整。 清宣统元年(1909年)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1921年8月对外开放。
白塔寺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体砖石结构,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塔身为覆钵式;塔刹由硕大的下大上小13重相轮,托起一个直径为9.7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其周边垂挂着36片带有佛字和佛像的华盖,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制鎏金小型佛塔。 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1991年3月4日,我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7号,是京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原名悯忠寺。明清重修,雍正帝赐名为法源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东路为斋堂、方丈院及僧舍,大部分现已划出寺外。西路尚存少量僧房。保持了早期寺庙建筑的基本格局。1955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1979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成立,1980年恢复中国佛学院。是我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寺庙之一。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绝景。 广济寺 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的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年间重建,成化二年(1466)赐名"弘慈广济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舍利阁),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路有法器库、延寿堂等。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2006年5月25日, 广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 (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时所建。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盛赞天宁寺塔的建筑设计,称它“富有音乐的韵律,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杰作”。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塔为密檐式塔,须弥座为八角形,上有十三层密檐,每层之间开有佛龛。全塔雕刻精美绝伦。全塔高57.8米,塔基高出地面1米,塔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塔身四面设券门、门旁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上部为十三层出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砖制双抄斗拱,各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檐角悬有铜铃,据《京城古迹考》中记:“天宁寺……据寺僧传册所记,上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风雨荡摩,年深钮绝,见次零落。亦颇残缺矣”。顶部为宝珠塔刹。塔顶的塔刹曾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震落,后被修复。塔形雄浑,秀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是辽塔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