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之印刷术 |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梦溪笔谈》 书籍、纸张、印刷术,是三位一体的珍宝,对发展和积累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各民族的友谊,功劳极其巨大。印刷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话题。我们所说的印刷术,是指流传到世界各地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项技术,后者是毕昇(?—约1051)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在隋唐之际,是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的印章和拓石两种方式发展而成的。纸张的发明,墨的发明,对探索和完善雕版印刷术起到了促进作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是:工匠先把浆糊或胶质涂在木版上,然后把写有文字的半透明稿纸贴在木版上,字就成了反体,刻工把字刻在木版上,让字凸现出来,版面上涂上墨,覆上纸,用特制的刷子轻轻一刷,文字就印在木版上了。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五代时期,政府的文化机构大规模刻印古代文化典籍,民间刻印也十分流行。宋代刻印的另一部佛教经典《大藏经》,雕版达13万块之多。但是这种雕版印刷还是太繁难了,一部书往往要花费几年工夫,雕好的版片也要好大的屋子存放。雕版印刷术首先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日本至今尚保存有公元770年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雕版印刷术于12世纪传到埃及,14世纪传到欧洲。 毕昇像 时代呼唤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宋代的毕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代,但是他不满足于这种极其繁杂的印刷技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艰辛的探索,终于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既经济实用又节时省力的印刷方法。直到20世纪才盛行的铅字排版印刷术和毕当年的发明原理是完全一致的。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简略可靠地记述了毕的具体印刷方法。他的方法主要分三大步骤:一是刻字,把活字先在胶泥上刻出凹型反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按韵部分类放在特制的木盘里备用;二是做版,把活字按照稿本密密排在一块围有铁框的铁板上,铁板上预先敷上一层松香、蜡、纸灰混合的蜡脂,拿到火上一烤,蜡脂就融化,活字就印进蜡脂,再用一块铁板压平,把那些活字取下,就得到了一块蜡脂的正字印刷版;三是印刷,为了提高效率,在用这块蜡脂版印刷的同时,另一块铁板上的排字就开始了,两块版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很快。他的活字木盘里的字也根据常用字和生僻字分别刻制出不同数量,以备排字做版之用。沈括兴奋地写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毕之后,后人继承他的创造,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专著《农书》中就详细记述了他自己的创造。王祯还发明了极其有效的自由旋转的活字轮盘,一个人可以坐在两个轮盘之间,自由而顺利地摘取任何一个活字排入版中。王祯做过一次试验,一部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印制了100部,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王祯之后,木版活字印刷一直在中国非常流行,明清两代更加盛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25万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共2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版活字印书。木版活字印刷之后,印刷研究者又相继发明了金属活字,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出现了铜活字,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 1974年山西应县出土的 辽代雕版印刷珍品《炽盛光九曜图》 毕泥活字版(模型) 活字印刷术在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Johnnes Gutenberg,约1390至1399—1468)仿效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初步制成了铅活字。 王祯设计发明的转轮排字盘(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