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农禅并重”是否应演化为“商禅并重”?之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我不认为“商禅并重”的提法准确

  2009年3月24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在美国出席第五届“中国嵩山少林寺日”活动时,接受了美国《侨报》记者的专访,对“商禅并重”这一说法表示“我不认为“商禅并重”的提法准确”。

  记者:方丈引起最大的争议,是将商业经营的手段引入到少林推广中,《洛杉矶时报》将您描绘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CEO)。从禅宗发展的角度看,五祖弘忍曾经提过“农禅并重”,使得中国禅与印度禅区别开来,而少林寺现在的做法,是否是“商禅并重”?但方丈如何划修禅与商业的界限?有无不能逾越的底线?

  永信法师:佛教进入中国,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开始,僧侣们翻译经书,衣食靠布施,没有保证。后来,政府给寺庙土地,僧人们自食其力。“农禅并重” 就是源于此。但是我不认为“商禅并重”的提法准确。因为少林寺现在不是从事一种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提供一种宗教服务,发展一种文化产业。

  我们要达到的是“自主、自尊和自在”的境界,这光靠信众的布施、政府供给或僧人劳作是不够的,还是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佛学院副教授理净法师:我对“商禅并重”浅议

  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农禅并重”,脱离了佛教在印度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僧侣自种自食的农禅并重思想,巧妙很好的将劳动与禅修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僧侣的生活问题,又发挥了大乘佛教慈悲助人的精神。这种农禅并重的思想,得到了后来佛教界的认可和发扬,形成了今天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在印度坚持佛陀制定僧人不能自己种植、经商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除去个人的贪心,保持僧团的清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的民俗文化,修建了寺院和道场,出家僧侣有了固定的生活场所,不再实行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另外由于古代出家僧人大多居住山林,寺院周围有大面积的土地,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提出了“农禅并重”思想。后来建立了纵林,禅宗的大德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神。这时期的“农”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蕴含更深的禅意,通过劳作的动来感悟到禅的静,使得动静不二。修行者的思想、行为、意识、分别都是动,如果能把动转换为静,在动中能够找到静,即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不二。因此,这里倡导的“农禅并重”很显然不仅没有使用得僧众增加贪心,而且使修禅者对禅法有了更深更高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古代禅师所说:“吃饭睡觉无非是禅”。

  社会在发展,佛教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得今天有很多寺院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商业化的行列。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同时也是佛教内部的商业意识。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对佛教当前这种商业意识提出了批评,事实上这种商业意识和商业行为,对寺院和僧团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当然也有人给佛教的这种商业模式给与了支持和认可。佛教“商业化”已经是佛教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佛教商业化也无可厚非,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如果从佛教僧团的特殊性而言,佛教商业化将淡化了佛教徒的“离欲”精神,这是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如果佛教僧团没有了离欲的精神和解脱的思想,而贪著于世间之名利,则成为离经叛道之行经,也失去了佛教僧团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认为佛教的“农禅并重”与今天的“商禅并重”有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农禅并重在于体现动中求静的禅意;而商禅并重则会导致禅修者从事于商业化。

  二是、农禅并重虽然体现在劳动,但农业能使人知足;而商禅并重则体现在商业,商业思想使人更加贪婪。

  三是、农禅并重能使人通过劳作,使人头脑清醒、思惟清晰,有利于禅修;而商禅并重使人对物质产生贪婪,使人变得更加贪得无厌,对禅修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是、农禅并重的思想是发扬大乘佛教慈悲助人的精神,不能只索取而更应施舍;而商禅并重的思想则会误导人们使得佛教更加商业化,失去佛教清修的本意。

  五是、虽然人们通过禅修开启人们的智慧,在经商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但不能认为通过经济利益的增长使禅修更精进,反而使人们淡化了禅修而偏重于商业。

  由此可见,农禅并重与商禅并重有很大的本质上的差异,如果将农禅并重转换为商禅并重者,可能会导致佛教全面的“商业化”。佛教是人们精神利益的支柱,如果佛教失去了精神利益的效用,那佛教也就可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人们的生活空间是由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方面的平衡发展,两者之间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导致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虽然今天的佛教界已经或多或少在走“商业化”道路,但必定这只是外表现象,而从根本上仍然主张佛教的精神文化。如果我们公然倡导“商禅并重”,则会导致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其实佛教保持“农禅并重”还是转换为“商禅并重”,需要历史和社会的变改来决定,不应当由我们人为的来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及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建明:发展商禅,只能对在家人而言 出家人搞什么商禅不太合适

  在大陆,一些社会上的人对商禅是比较重视的,把经商看做是一种修禅或行禅,这并非不可以,但是作为出家人若直接参与经营牟利,就与其身份、职责不符。正如,我作为一个大学的教师,如果同时又是一个办企业的商人,那么教师做不好,就不符合教师自身的职责。

  而作为僧人,出家是为了佛教和众生,为了弘法救济社会,因此就应当首先要修行好,对佛法有真切的认识和体悟,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斩断社会上诸多的功名利禄之心的影响,方能全身心投入弘法事业。所谓的佛法,就是真理,你要弘扬这个真理,就不能让自己带有个人、家族或跟他相关联的名利之事情,否则就会成为影响你认识并弘扬这个佛法真理的因素,这与寺院制定清规戒律也有必然联系。

  寺院之所以要制定清规戒律,就是要限制出家人干好本分事,而与世俗社会上的人相区别,因此,出家人去经商不能提倡,但出家人可以采取农禅并重的禅修方式。 所谓经农,就是在寺院附近进行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可以自给自足。这是出家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一定要获得什么利润。

  农禅是中国的一个产物,早期的佛教出家人是托钵生活,当下农禅并重的禅修方式是应机入世的具体表现。倘若要进一步发展商禅的话,我认为这只能针对在家人而言,出家人肯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修持上,严修经藏,以弘法利生。 出家人只有修行好,才能影响很多人,而那些受影响的人自然会去供养,成为佛教寺院的经济后盾。正如佛教提倡,众缘合和、互相依赖生存。

 
 
 
前五篇文章

作家柏杨骨灰安葬河南新郑 纪念铜像伫立中原

影迷评分最高的十五部新千年电影(一)

找回内心的宁静

如何启发聪明智能?

学佛者的苦闷

 

后五篇文章

随缘不染心

妈妈 只有你会欣赏我

心血来潮的孝心

经商之道

用时间孕育的大西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