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颜回之绝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中,描述了很多充满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颜回便是其中一位。可以说,在所有弟子中,颜回是最得夫子喜爱的弟子了。但这并不是说夫子偏心,而是说明颜回最能得夫子真心。

有意思的是,整部《论语》中,颜回并没有说几句话,而夫子对颜回的评价却很多。无论是颜回自己说的话,还是夫子对颜回的评价,句句堪称经典,非常耐人寻味。夫子对颜回的评价所展现的,不但是颜回的境界,更是夫子自己内心世界的追求。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论语》中颜回只说了两句话,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就是一个与夫子相处的生活场景,其余有关颜回的描述,大都是夫子提出来的。文章开始引用的一句话,便是颜回所问的两个问题之一。这两个问题,一个是问仁,另外一个是问为邦。前面一个问题,很多弟子也都问,夫子的回答,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也都是千差万别。后面一个问题,印象中,还没有哪位弟子问过。

问题所反映的,是人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颜回问这两个问题,说明他心里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从之后的发展来看,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两个支柱。如果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那么于情于理都很难说通。

颜回对内心世界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这是深的部分。只有深的部分深进去了,广的部分才有可能。仁,是深;礼,是广。仁,是体;礼,是用。仁,就像大地;仁,就像高山。而这礼,就是大地上承载的万物;这礼,就是高山上孕育的苍生。地不够大,山不够高,承载不了这些。

所以面对颜回的问题,夫子的回答,格局是异常的开阔。三言两语,就把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取其长,避其短,为今日治邦安国所用这一意趣描述的淋漓尽致。夫子当然不担心颜回消化不了,因为夫子知道,颜回生命的深度已经足够深。

至于为什么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这个就牵涉到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了。这里并不准备探讨礼乐制度的问题,而只是想简单谈谈《四书》与《五经》的关系问题。

《四书》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比较而言,《五经》就显得比较生疏了。所谓《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在这五部经里,有《尚书》《春秋》两部史书,一部礼仪制度方面的,即是《礼记》。而《诗经》则是一部诗歌总集,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周易》,则涵盖了更多宇宙人生的哲理。

由此来看,《五经》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与此相比,《四书》就有所不同了。尽管《四书》所涉及的范畴一样广泛,但从内涵上来看,更像是对《五经》的一种挖掘和简化,更加生活化,也更加人性化。《四书》的这种特点,尽管让它离人们的生活更近,也更容易让后人体会,但也存在丧失很多内涵的风险。

这种状况,到了明朝之后,就比较明显地展现出来了。明朝之后规定科举内容,主要限于《四书》,而且以朱熹集注为标准,从此中华文化也就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单调。所以,整体上来看,尽管《四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定格很重要,但不能忘了《四书》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五经》。

从文化的形成历程来看,《五经》在前,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在后。所以系统了解《五经》,对正确理会《四书》乃至《道德经》,不但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必需的。夫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现在看来,这不单单是谦辞,也隐含说明了夫子思想源头之所在。

 
 
 
前五篇文章

二十四孝故事

先做人 后做事

生态整体主义核心

尼山论坛:孔子诞生地奏响第一首东方“圣诞曲”

道教的三尸观念与医药养生学

 

后五篇文章

入秋吃清炖冬瓜丝瓜清热排毒

盖茨、巴菲特 :慈善始于家庭

重构中国的慈善文化正当时

考古解密“中华神话”

《老子》: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