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老字号之最后的弓箭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如今,现代建筑取代了宁静素美的胡同与四合院,传统手艺人和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目前,皇家弓箭铺、鬃人等几十个项目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扶植,不少老艺人的手工艺作品陆续被博物馆展览、收藏。不论是在博物馆、庙会还是文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喜欢上了这些民间手工绝活。

 

  弓箭,冷兵器,中国古代战争中远距离进攻和防御的重要武器,“百步穿杨”、“万箭齐发”、“有的放矢”等成语都源于弓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已完全丧失,弓箭艺人与制作工艺也逐渐消失。据说,全国只有北京还保留着“聚元号”一家弓箭作坊,只有“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还在为传统弓箭的传承而支撑着。

   

  北京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据说在明朝就已存在。清末,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铺子沦为民间作坊,执掌“聚元号”的第七代店主王氏只好将祖业变卖给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杨瑞林掌管“聚元号”后,增加了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等兵器的制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瑞林的“聚元号”变成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之后的经营开始转向,弓箭制作暂时停下来。这一停就是40年,直到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瑞林的儿子杨文通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挂起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整理房间时,杨文通从床下拽出一个工具箱,拿出2个锛子对儿子杨福喜说:“这2个锛子是做弓箭用的,一个是你爷爷留下的、一个是我的,这可是咱家的传家宝啊!”听了父亲的话,儿子杨福喜也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弓箭制作,成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

   

  杨福喜做出的弓箭越来越多,可是由于无人知晓,一把把精美的弓箭只好堆放在本来就不大的房间里。就在杨福喜看着这些弓箭发愁时,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芳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弓箭的专家,不仅与杨福喜探讨起了传统弓箭的技艺,并且还购买了杨福喜制作的20把弓箭。谢肃芳成了杨家最好的朋友,还为杨福喜题写了一幅“聚元号”的金字牌匾。

   

  走出弓箭铺,杨福喜对我说,尽管有不少弓箭“发烧友”对传统弓箭制作如醉如痴,尽管北京市民委系统的领导为传统弓箭的传承与保留四处奔走游说,尽管“聚元号”弓箭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后弓箭铺的命运如何?仍然是个未知数……

 
 
 
前五篇文章

河洛饮食话水席

少吃肉 蔬食救地球

一名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探索

先秦两汉时期河图洛书的源流与嬗变

佛弟子必爱国论

 

后五篇文章

中国儒学热兴起 文化必须与时代共进

寸心风景

海南强降雨致1160多村庄受淹 紧急转移21万余人

公益可以如此简单

认识生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