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所见“大学之道”(上) |
 
西方人说“目标”;中国人说“道”。目标是眼睛盯着的地方;道通向行路人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其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目标就是目标;道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礼记》中所记载的大学之道主要存于三篇,其一为《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其二为《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其三为《学记》所说的“小成”和“大成”。试分论之。 一、明明德,作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六艺”,是洒扫应对之类的行为规范。因此只读过小学的人只知道如何做人,只知道规规矩矩地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更不能对人的本性、天命与人性的关系等人生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读过大学的人则不同,他思考过人生的重大问题,叩问过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所谓“终极关怀”。因此,读过大学的人能自觉追求做人的理想境界,他知道如何做人,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他始终在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自己的人生。这样看来,今天许多拿了大学文凭的人恐怕连小学毕业的要求也没有达到。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先自新,然后才能新民。普通老百姓能遵循传统过日子也就不错了,大学生则要日新其德,然后以君子之德化民成俗。谁说中国人泥古守旧,没有创新精神?儒家所设想的大学就是要培养不但能自新,而且能新民的人。这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汤武革命,周命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在农业社会,“作新民”主要是指品德修养方面,而非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但今天的所谓创新几乎专指科学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而忽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则又是今人不如古人之处。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也就是《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说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就是子思所说的行善而乐。总之,至善就是真善,而不是伪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