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全民公益时代已经到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动员处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的捐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唤醒庞大的金字塔顶端以下的人群的慈善意识,这才是中国慈善事业真正的宝藏。

  “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就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这是印第安人的谚语。印第安人从来不会日行千里,万般着急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外一个地方。他们总是在走了一段路之后,停下来休息,让自己的灵魂跟上来。他们认为如果不停下来,灵魂会迷失。      去年汶川地震的那场国难几乎让国民的脚步都停了下来,善良的的灵魂在经过了旷日持久的追逐后,终于追上了那总是在匆忙赶路的身体。相信在那段日子里,每个国人的眼里都涌满了伤痛的泪水,胸膛里涌动着去帮助他们的力量,或许掌心里还紧紧握着一笔的善款——它们已经和自己的身体一样发烫。      2008年是全民慈善、全民英雄的一年;是让善于高喊着“丑陋的中国人”,乐于挖掘“国民劣根性”的一群人瞠目结舌的一年。虽然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粉碎,现代的道德体系还未建立,但是在突发灾难面前的全民善的力量的爆发,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公民社会的建立充满信心。
    但是,毕竟全民慈善是在一个重大灾难的时刻爆发。怎样才能让灵魂继续保持与行走的脚步一样的速度?
    公民陈胜江的14.5元捐款      在汶川地震后不久,于丹收到了寄到学校的一封信。那是贵州一个偏僻大山里,一个叫陈胜江的残疾人邮寄来的。于丹并不认识这个人。
    拆开信封后,于丹发现里面有厚厚地一堆钱。“钱很脏,里面都是小钱,最多的一堆大概有二十几张,都是一块钱,但是他平平整整放在一起,那么厚一堆钱,总共是14块5毛钱。”于丹回忆说。
    这个叫陈胜江的年轻人在信里告诉于丹,他一直不能行走,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他在电视里看见在地震中,房倒屋塌,很多人的生命都没有了。陈胜江说他的心在挣扎,如果能用自己的命去换他们多好,因为自己是残疾人。陈胜江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是他70岁的妈妈,邮寄给于丹的钱都是他妈妈挖草药得来。他想让于丹帮忙把这些钱捐给可靠的机构,用在地震灾区人民的身上。
    “陈胜江捐了14.5元,我当时觉得我认识了一位大慈善家,其实这都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为背后他的慈心感动了大家。”于丹说。
    陈胜江只是平民爱心捐赠潮流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地震期间,有数不清地像陈胜江一样的公民个人捐出了自己的爱心。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秘书长王汝鹏介绍,地震期间,在红基会接受到的60万笔捐赠中,有50万笔来自于个人,个人捐款的笔数占捐款总笔数的90%以上,个人捐款的额度占捐款总额的将近30%。中国慈善事业,全民慈善的发展可见迅速。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谢耘耕介绍,19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总计约为64819万元,但汶川特大地震捐款数额却是其近58倍。从统计数据来看,1998年我国GDP总额是8.2万亿,2007年的GDP总额为24.6万亿,10年刚好增长3倍,而我国的慈善捐款数额却增长了近58倍。红基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至2007年,我国个人捐款占总捐款额的比例从5.36%上升到19.48%。2008年抗震救灾的4.1亿元个人捐款来自58.3万人,平均每人捐款超过700元。

    中国人的慈善误区
    尽管从捐赠数据上看,我国个人的捐赠数据不断地攀升,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落后。谢耘耕说,2004年,加拿大慈善捐赠(款物)总额占GDP总量为0.77%,英国为0.88%,而美国更是高达2.17%。而中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2007年才达到了223.16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09%。
    个人捐赠比例的偏低与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慈善误区有关。“第一认为慈善与财富相关,与富豪和明星相关,它是一小部分人有能力做的事,而且是在他们丰衣足食之后用多余的钱去完成一种救济。”于丹说,第二认为慈善与突发的灾难事件有关,不管是一次大地震,还是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孩子,一个需要受到捐助的孩子,都是一个个案事件,它只存在于某一个突发事件。第三认为慈善有炒作之嫌,“不是明星自己在炒作,就是说善款不透明,这里面多少有点微辞。我想这个概念普遍存在于一般的老百姓心里面。”
    但是,必须承认,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确实不富裕。要面临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沉重压力,再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障不完善、中国人对未来缺乏足够信心等等,这也是中国平民慈善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但是在陈耘耕看来,这充其量只能算是经济原因。“然而问题在于:虽然慈善行为的外在表现是‘经济’,然而其实质却是一种典型的道德行为。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陈耘耕说,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着慈悲心怀和善良品德的公民组成,他们代表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只有全体平民百姓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慈善事业其实是人人可为的事业。从一些慈善事业发达国家地区慈善组织的现状来看,捐款的公众大部分都不是太有钱的人,这些人大都低于社会的中等收入水平。美国70%的慈善捐款就来自于普通人每月几元、几十元的固定小额捐款。“中国社会上现在还流行‘慈善是富人的专利’的想法。我们永远盯着富人,盯着大款,却瞧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有色眼镜’。”陈耘耕说。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说:“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活的人口,根据相关数据是5亿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钱,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募集到500亿元善款。”而事实上,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才达到了223.16亿元。
    平民慈善如何远行
    最好,让慈善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在论坛上,于丹以《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希望每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将慈善当作一种习惯去坚持。
    于丹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好的习惯,晚上如果不刷牙,睡觉会难受;我们也有环保习惯,比如走在路上拾矿泉水瓶。其实慈善也是一样的,是做习惯了出自内心本能的一种行为。于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预定好下午要出去报告,晚上约好几个人去吃饭,这些都排好了之后,你的孩子突然发高烧40度,你会跟大家道歉说约会取消了,你的计划取消了,第一件事你要带孩子去看病。“其实慈善就是这件事,就是如果你的心觉得它重了,这一刻你不做,你会自己交待不过去,那也就做了。”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王汝鹏提出,如果让慈善走得更远,需要政府、媒体、公益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进一步的加强支持的力度,在政策层面上要为公益组织,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媒体层面要加强监督,而且要提供舆论支持,共同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从公益组织自身来讲,要加强自律,公开透明;而作为公众,“要把慈善当成一个时尚,当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确实,我国慈善事业,平民慈善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前行。陈耘耕提议,我国应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开始,就应该开设慈善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孩子们学会感恩社会,关心他人。
    当前,首先是要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尽快制订一部完备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并确立统一、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提高慈善捐款税收优惠的比例,同时要实行普惠制,改变现行的只有向特定少数几个慈善组织捐赠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的限制性规定;另外,还要改进目前的免税程序,建立起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的免税程序,确实让广大的捐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
    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提升慈善机构公信力。“慈善组织是联系捐赠者和受赠对象的桥梁与中介,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公众进行捐赠的意愿。”陈耘说,打造便捷的爱心渠道是推动平民慈善的关键一环。
    在美国,一个人如果开始参加公益事业,会不断地接到各个公益机构的邀请,参加公益活动越来越深入。而国内慈善捐赠的方式则比较单一,通常情况是当某个地域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某个特殊的家庭遭到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才会有慈善机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发动人们捐赠款物,开展相应的救助扶助工作。在平时,则很少有慈善组织进行募捐,而像慈善义演、慈善晚会、慈善拍卖等多种形式的适合经常性捐赠的渠道却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了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想捐钱,却无处捐;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需要钱,却拿不到钱。
    “尽管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伦理,没有宗教传统,所以我们没有慈善的这种传统,但是我觉得慈善本来就是一种维持,是庄严地维持。哪怕你就是点点滴滴的,用自己身体力行去做,只要持之以恒,一颗心成为习惯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改变了。所以我说慈善其实是一种公民习惯。”于丹这样总结。

 
 
 
前五篇文章

海外列席代表:“汉语热”已成传播中华文化好时机

下流志向

做一套个性化行囊

书法的故事——先秦

谁该对城市高温负责?

 

后五篇文章

奶牛——来自不生长青草的“牧场”

孔子的人格魅力

温家宝倡全民读书 推荐《道德情操论》

灾区群众需要心理关怀 崔永元:谁来陪他们?

(日本)持田贯宣:寻求共同发展之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