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细数“应试”危害:孩子苦得没道理、没价值 |
 
“中小学校不能成为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语出惊人,立即引起了部分代表委员的关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细数应试之害,呼吁尽快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还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孩子苦得没道理、没价值” 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个老问题,学生也是最苦最累的群体之一。张志勇代表长期分管基础教育工作,他说,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身心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高达80%左右。在“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提高成绩就行”的功利思想指导下,各地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潜规则,甚至提出“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等口号。 “拿最近备受关注的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来说,文理分科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产物。”张志勇代表说,为了追求升学率,很多学校分科一再提前,有的高一入校就分科,致使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欠缺、文科学生科学知识不足。这种教育严重破坏了我国中学生的素质结构,与世界教育潮流背道而驰。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说,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获得好的排名,得到更高的升学率,不少学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育的现象。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来组织实施,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一切以通过知识训练让学生获得高分、让学校获得高升学率为目的。 在各代表团驻地,应试教育问题引起很多代表关注。有的代表说,现在,不少高中学校取消了早操,体育课也可有可无。校长也知道让学生跑跑操、出出汗好,但就是舍不得那20分钟,因为“20分钟能让学生背多少单词、做多少题啊”。 张志勇代表说,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升学应是教育的一个自然结果。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 学校成为制造大学生的“工厂”? 在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把教育的健康发展当成“软任务”,而把高考升学率当成“硬任务”,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小学教师张淑琴认为,这种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的做法,对应试教育的日趋泛滥,不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产生了“保驾护航”的恶劣影响。 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运用升学指标进行管理、奖惩;按照升学绩效对局长、校长、教师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分数高压之下,学校的管理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异化”——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被忽略了。 张志勇代表说,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校长办学不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上,而用在想尽千方百计挖别人的好学生上。近年来,每逢高中招生,都会出现招生大战。学校组织招生队伍,甚至人人分担招生指标,每招来一个优秀生就会获得奖金,完不成任务就要罚款。有的学校委托经纪人招生,开出免除学费,给予奖金等各种优惠条件。为达到招高分学生的目的,一些学校歪招频出,比如:请班主任吃饭,给招生好处费;请校长们旅游,甚至出国;给家长发慰问金等,有时一位所谓的好学生,甚至会出现六七个学校争夺的情况,学生则待价而沽。 “这种以升学率为指标的学校教育离育人越来越远,学校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张志勇代表说。 “素质教育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很多代表一致认为,应试教育削弱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削弱了国家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张志勇代表说,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根基在于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素质教育提出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教育部门出台的推进素质教育文件政策不是一件两件了,有人说出台了几十个文件、几十个政策了,这些文件政策执行的程度如何?为什么在许多校长、教育行政官员的眼里这些文件政策几乎都形同废纸?说到底,就是对于这些文件政策从来没有多少人认真地抓过执行和监督。 张志勇代表说,在加强教育监管,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全国教育行政部门是有行政不作为之嫌的。素质教育多年来没有突破,不能怪家长,不能怪学校,也不能怪县市政府,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无能为力。在素质教育问题上,真正大有作为的是省级以上政府。他建议,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行政府问责制,把政府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的努力纳入考核体系。 “应试教育的局面必须打破,素质教育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很多代表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尽管有这困难,那困难,但是看看教育现实,看看孩子们,教育改革的代价再大也没有一代人成长的代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