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人生能得几清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清明,是人世间最富有哲学色彩的一个节日。每年大约到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在生机勃勃的春风春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群群男女老少带着一脸的虔诚和满怀“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感情,祭祖上坟、扫墓。

  曾有专家专证说,国人这种每到清明便祭祖,便扫墓的习俗当是起源于远古先民们的祖先崇拜情结,此后,经儒家哲学中孝道意识的濡染终致于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中,并成为十几亿中国人最传统的传统之一。

  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地球上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每到清明节都会有燎烧的烟火伴随着鞭炮声响起。


  传统在骨头里的节日


  清明,是一个传统到现代人骨头里去的节日,尽管社会已经步入到最为变幻莫测最为开放的时代,但它的每一次到来仍然能让全体生活在这个日子中的人,感受到它无边魅力和万千气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据说,从远古的时候起,便有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的习惯。而到了唐代,清明上坟便成了法定之日,“寒食(清明)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旧唐书》百姓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清明,这道理就如一个入土的人不能没有花圈一样。对于百姓们来说,活得有钱没钱也许不怎么要紧,活得痛快不痛快也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一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一直能在一个准确的时间里准确地唤醒他们深积在灵魂深处的某一种记忆,某一种需要的东西,却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

  清明,正是这样传统的一个节日!

  有人说,人们之所以要在清明出门扫墓,那是因为这个日子恰好是寒去春来、万物萌生,且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是一个同样值得庆贺的日子。而做为生者更是有责任也有义务应当把这个“生机勃发”的信息告诉死者,让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凭添一份快乐与喜悦。

  古语道“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农谚又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很显然,清明在人间从来就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为节日,另一层意思却是节气。而就如前文所叙的那清明做为节日的意义,时至如今早已化成流动在现代人血脉中的亲情,又变成清明的泪水、花圈、松枝、洒水、培土的这样的细节。做为节气,我们也在收获了插柳、植树等传统美德的同时收获了踏青郊外游、放风筝、荡秋千等美丽的快乐。

  事死如生 慎终追远

  每年将到清明节,或在清明节的日子里,我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刚送走万木凋零的寒冬,刚迎来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时候,来祭拜死去的人呢?

  由此,我私下揣想,祖先或许只是想借春天的生机,春天的萌动,春天的繁华给死者的生的希望、生的快乐、生的享受,才选在清明这一天扫墓祭祖的吧?

  实际上,不管我的揣测是否正确,清明都是人世间最富有哲学色彩的一个节日。每年大约到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在生机勃勃的春风春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群群男女老少带着一脸的虔诚和满怀“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感情,祭祖上坟、扫墓。

  清明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把人从浮躁浅薄的生活表面上剔除出来的节日。一个人或一家人对着身处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或朋友或斟上一杯酒,或祭上一双烛,或燃上一炷香。

  然后想:亲人那些熟悉的笑容,亲人那些熟悉的一举一动,亲人那些最爱讲的话,最爱吃的东西……

  谁都知道,在这人与人挤得比毕业照上的人还要挤的世界上,很遗憾的,无论是谁都只能活一次。而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事死如生”一直都是致使自己平静地活在一种自我的尊严中的力量。国人对待生的世界与死的世界是一视同仁的,死者与生者在国人的心中所具有的重量从来不因“生”和“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都只是活着的死者”,这话儿说起来冷酷得让人觉得恐怖。可是,活在这世上的哪一个人不是从出娘胎的那一瞬间开始,便毕生守望着不可知的未来呢?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得用仰视幸福、欢乐、财富、地位的姿势活在自己的努力和痛苦中。我们不仅需要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里将自己对死者的追悼变成“纸灰飞作白蝴蝶,旧血染成红杜鹃”,而且我们还渴望着能在清明这样的日子体会到事死如生的另一种重量,这种重量是一种对“生”时种种挣扎,种种痛苦的包容,亦是一种对“生”的深刻领悟。

  事死如生,使我们对死不再恐惧,不再痛苦。

  事死如生,使我们对生不再轻言放弃,使我们活得不再浮躁和浅薄。

  人生能得几清明!

  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又有人生出来,而每一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大睁着眼睛看“生”的地球,闭上眼睛感觉“死”的世界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当人们在日趋紧张的竞争中不得不活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平面化的时候,在我们的生活中,传统所留下的那些个节日和那些个习惯便显得格外的重要起来。

  清明是来者与去者相聚的日子,更是生者与死者的重会时光。人生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谁能讲得清楚在这一天里会有多少人与人的目光,多少别绪?多少离愁?多少思念?多少哀思?多少春情?多少生命与生命的轮回在冲撞?在交汇?在缠绵呢?

  多少思念 回转冲击

  “清明时节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通。”去者已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来者正走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可人生在世,又有几个人能从那“共一通”中悟出人生的本来和人生的意义呢?

  所以,每到清明我都会收束起平日里一直喧嚣着的精神,静静地聆听那些空旷的天空下歌着、泣着的声音。

  民族、血脉、故乡、祖先、亲人、朋友、爱情、感情、亲情、离愁、豪气一下子都会在这种坚忍中苏醒过来。

  于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人,每次又见清明,那思乡回归的心情总是格外浓烈。

  于是,仍然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每到清明,总能听见千里万里之外,无明之中有一种重量破空而来,撞击灵魂。

  清明,是一个平常在人间里的不平常的日子,它的平常在于它与其它日子一样,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一天只能看见一次日升日落,它的不平常又在于苏东坡的那句诗“人生能得几清明?”

相关阅读:

· 清明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前五篇文章

“说”能让你欢喜让你优

国学礼仪+茶道女红等于淑女和国学复兴?

女议员与清洁工

非营利性组织筹资的10种模式

NGO与商业化

 

后五篇文章

每月捐5元可建立个人公益基金

有一种人对别人很好,却不能善待家人

葛剑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

孔子的理想与无奈

文王拘而演周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