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论《老子》的“道”和“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自成体系,集中和完整地体现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老子》一书,原著不过5000余言,但几乎是一个字就包含着一个哲理,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

一、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是“道的思想”创始人。老子创立了“道”这一超越宇宙时空并包罗了宇宙万物万象的庞大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

“道”生万物的思想,是老子的首创。老子曾多次地论述没有名字的“道”是个实存的物,是创生宇宙的母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数年研究,确立了“大爆炸宇宙论”,即在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诞生了宇宙,出现了空间,然后才形成了星球……这一学说的提出告诉人们,物的形成与老子描述的“道生万物”相吻合。

(二)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精髓。“道”在混沌中成就自身,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物,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则所规定的。“道”隐于万事万物之内,主导着万事万物自生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它以自然为本性,在创生天地之时,将自己所具有的物质与能量、法则、规律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天地,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然后,“道”又以“后勤部长”的身份连续不断地、默默地供给天地能量与物质,使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自然,即自然而然,无任何人为的因素,无任何强求的限制。如四季更换,日月交替,是天和地常规的运行、自然的运行,而这种运行是效法“道”的,而“道”是遵守自然规律、自然规范的。因此,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者昌盛,违背自然规律者必受惩罚。

(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老子认为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异常情况以便使人们获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最可行、最完美的方法。

无为即顺其自然, 就是不强求地顺应自然发展,无欲无争;“无不为”就是运用顺应自然法则的最合理、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努力,尽心尽责地不为名利地去做。

各级领导若能无为结合无不为,克己努力地治理国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取得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每个国民若能无为结合无不为,尽心尽责地不为名利地去做,就能“成就自己的美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德

何谓德?现代汉语词典把德译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把“道”喻为宇宙万有的总规范、总准则,而“德”则是其总规范所呈现出的总效能、总力量,是道运行变化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是道显示出的以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创生万物的高尚品德。换言之,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赋予的,是“道”的体现,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没有德,天地万物就失去了其本性。

(一)上德和下德

老子笔下的“德”具有“遵循自然”而无为的特征,是“玄德”,是“道”之德,它代表了德的最高境界,是人之德的最终目标。因此,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包含“上善”“圣人”)是“德”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的品德,质朴无饰、无欲无争、与道同体,不为名不为利,注重无为的行为规范。而“下德”(包含“上仁”“上义”“上礼”)是有所为而为,强调做作、有心行道,希望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不是简便有效之法,达不到“上德”的最高境界,属于低层次之德。老子崇尚自然,倡导“上德”罢了。

(二)德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

人之德源自于“道”之德。因为“上德”是老子根据自己对“道”之德及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为人设定的,故“上德”在内容方面及本质方面都是仿效“道”之德的。为此,老子将德的外在表现喻为“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若渝”,由此可知,“上德”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所以,“上德”重视生命、轻视名利,自然能立于不败之地;“上德”清静无为,便可以统帅天下;“上德”戒除贪欲、知足常乐,永保内心世界的宁静;“上德”潜心悟道,可得知自然之道;“上德”顺应自然,天下太平无事;“上德”“德善”“德信”,慈悲为怀、宽以待人,定能深得人心;“上德”修心养性,与世无争,能获得健康长寿。

三、道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老子以“道”为宇宙本体,以“德”为万物所含有的特性,多次辩证地论述“道”通过“德”来体现,“德”是得之于自然之道的人生准则,是以自然之道为内涵的。“道德”是互为一体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德”,而有什么样的“德”,必然有什么样的“道”与之相应。

(一)道德的五个境界

老子以辩证的方法,根据自有人类以来已出现的社会现象,人的道德意识、对道德义务的行为情况,客观地将即存的道德境界分为道、德、仁、义、礼五个层次。(1)道的道德境界:人们天真纯自然,质朴无修饰,无私无欲无争斗的最理想、最美好、最崇高的境界。(2)德的道德境界:在失去了自然无为的“道”的社会风尚以后,人们如果能严格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道的法则以符合道的境界而决没有“功、名、利、禄”之欲望的时候,便是德的道德境界。(3)仁的道德境界:人们虽不能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事业上也有功名利禄的追求,但还能自觉地广施仁爱并不图回报的无私的境界。(4)义的道德境界:人们即不能严格地律己,也没有无私的博施仁爱,但还能区别事非,爱憎分明,以正义感来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这便是义的道德境界。(5)礼的道德境界:当“世风日下”,人们连自发的“仁爱”与“正义”也失去的时候,人们便制定出社会规范、各种制度、礼节仪式等用来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是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符合现实生活中表面现象的道德境界。

老子喻示,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也必作用于生,存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并使之发生变化。人类失去“道”后出现的“德仁义礼”,或多或少是人类道德修养上的一个逐渐堕落的层次,“仁”、“义”的道德境界是被一些圣人不得已而标榜的人为的道德境界,而道德之末——礼制的出现,道德仁义便趋于淡薄,标志着忠信的不足,因此,社会的祸乱和突变也就随之而至了。

(二)守道修德的五个层次

“德”是人行为规范的总和,一般德、行并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在人类社会中,人的言行举止主要受“法”和“德”的约束,老子不主张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因为法律制定得越是清楚,触犯法律的人便越多。老子提倡用“道”之德规范人的行为,德的意思是“得道”,人们以自修的方法去体认并符合自然之道,从而得知自然之道的实存,按照道的自然法则去修身、齐家、理乡、治国、平天下。

老子又把人们修养自身之德分为五个层次:(1)坚信不移。修德者要深刻认识“道”,理解“道”,体认“道”的真实含义,明确人生之目的,然后认真遵循“道”,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以此建立最基础的德行。(2)消除贪欲。修德者要巩固最基础之德,“塞其兑,闭其门”、“少私寡欲”,不追求享乐,甘于寂寞,时刻提防自己不要抵挡不住贪欲的诱惑而迷失方向。(3)积功累德。修德者要建设与扩大自身之德,以圣人为典范,“上善若水”,大公无私,从自身做起,“正己化人”,逐步达到修身、齐家、理乡、治国、平天下的层次。(4)回归自然。修德者修到“德深厚”之时,百害不侵,顺调平安,“没身不殆”,达到了返朴归真的境界。(5)与道合一。修德者使自身之德最终合于“道”之德,能得知自然之道的实存,达到了万物大同的境界,既德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大彻大悟的老子是一位“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史记》)的“隐君子”。《老子》一书,充满了辨证法思想,它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及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老子希望人与自然相和谐;希望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遵循自然法则,按“无为无不为”办事;希望人人都能严格律己,努力尽责,守道修德,将自己至私的心灵培养为至公的品德;希望人们获得以道为高,以德为本,以和为贵,大公至正的和谐社会。

 
 
 
前五篇文章

论《中庸》“诚”说的转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首倡“和平鸽”战略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微软:专注可管理的公益

毕淑敏:先有“语” 后有“文”

 

后五篇文章

80后小伙办“义学” 教孩子国学经典

方丈再制2000光盘送到北川心理抚慰

走得快小心收“超速罚单”!

奥巴马敦促倡导星期一无肉活动

中国海上阅兵传达建设和谐海洋理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