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阖闾城遗址 揭开尘封千年往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09年3月在北京揭晓,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作为江苏唯一的项目当选。无锡阖闾城遗址早在1956年就列入了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与认识,一直没有进行考古调查。2007年,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建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历时15个月的考古复查。

  考古复查初步确认了阖闾大城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大城内有东、西两城,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这是至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勘探确立的唯一吴国都城遗址。另一重要收获是在阖闾城东侧龙山发现长达2公里的石城,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如今延伸至8公里,这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长城。此外还发现了龙山石室冢群,出土文物150余件,经科学测定为吴国贵族墓群,为吴文化考古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实证。这些考古成果,填补了太湖流域无“地下史书”的空白,也将无锡城市建城史前推300多年,进一步以史实证明了无锡地区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

“大城”、“小城”历史之谜破解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

  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复查所确认的大城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大城内有两小城――东城和西城,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发现东城和西城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城墙,东城内有春秋时期的水井1口;西城的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宫)4处,陆门2处,水门2处,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1处。


阖闾古城遗址示意图

  西城的面积大于东城,大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城,水门陆门也集中在西城,而东城仅发现春秋时期的水井。由此可见,西城的规格高于东城。“这也许是反映了吴人以西为尊的思想。”考古专家说,吴国的王公贵族其实也是周人的分支,祖先原先从西北迁过来的。因此,也许他们始终对故土的方向,表示怀念及尊敬。

  长期以来,文献关于阖闾城记载的出入留下了许多悬念,一方面是关于名称,东汉时称为吴城、吴大城、吴小城,唐以后始称为阖闾城;另一方面是关于一城还是两城,历史上流行的说法一种是“两城说”,称“小城在无锡,大城在武进”或“小城在无锡,大城在苏州”;还有一种“一城说”,认为阖闾城在苏州。但是无论是“两城说”还是“一城说”,过去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无法与历史记载中的吴国都城模样完全印证。而此次对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却让这一历史性争议“迎刃而解”:在综合运用了遥感照片分析、考古调查、考古钻探、物探和测绘几种方式后,取得的勘探结果显示,阖闾城遗址大城和小城的布局,与《越绝书》、《吴越春秋》这两部最早记载阖闾城的文献资料完全相吻合,大城为郭,小城为城,有郭有城,正是都城的建制。

复原阖闾城防御体系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

  龙山山脉由龙山-鸡笼山-马鞍岭-东湾山-莲花山-青龙山组成,沿太湖十八湾的山顶和山脊上,蜿蜒分布着一道石墙,石墙依山而筑。阖闾城东侧龙山发现长达2公里的石城,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如今延伸至8公里,这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长城。龙山石城的发现,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由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扩大到龙山一带。石城的年代初步断定为春秋中期之后,与阖闾城遗址的年代相同,应为阖闾城外围的防御建筑。

  而通过对现为低洼农田的胥山湾进行考古钻探,发现胥山湾都是深黑色的湖相沉积土,并有水道与太湖相通。这里当年应为吴国操练水军和藏水军的湖湾。曾经参加过楚都纪南城考古发掘的原湖北省考古所所长陈振裕表示,在已知的先秦时期的城址中,尚未发现胥山湾这样与都城相依的水军基地遗址。

  由此,考古复查认定,除大城小城外,胥山湾和十八湾龙山石城,构成了阖闾城的外围屏障。在《吴越春秋》里是这样说伍子胥的筑城思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考古专家认为,阖闾城是吴国的军事中心,整座都城就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石城是第一道防御工事,胥山湾训练和驻扎水军,大城居住兵士和民众,构成第二道防御工事,而东城和西城的城墙,则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关于阖闾城布局的考古发现,正好印证了伍子胥的筑城理念。

城址的“年龄”得到测算

  根据文献记载,吴国都城曾经数迁。值得注意的是吴都始终名“句吴”或“吴”。

  由于阖闾城是迄今为止对春秋时期吴国都城的首次确认,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城遗址考古研究的新突破,它进一步奠定了无锡吴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地位,也将无锡的建城史从汉代向前推至春秋。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表示,历史上吴国的都城不止一个,其政治中心也在根据势力消长不断迁徙,而到达阖闾、夫差时期,吴国也逐渐走向了最鼎盛的时期。作为吴国政治军事中心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阖闾城考古发现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为吴文化考古序列的完整和吴文化基本面貌的描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内容。


阖闾城出土文物

  根据阖闾城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出土陶片推测,阖闾城的年代为春秋中期之后,与阖闾的年代相当。考虑到春秋中期之后至宋代之前,仅有吴王阖闾在此筑城的记载,因此阖闾城遗址的年代应为春秋晚期,即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阖闾城遗址的“年龄”,已经超过了2500年。由于此前人们所知道的无锡建城史从汉代开始,而随着阖闾城遗址性质的认定,无锡的建城史一下子推前至春秋。

  调查和勘探结果显示,阖闾城内的遗迹除高出地面的城墙和西城内高台外,地下遗存的保存情况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阖闾城使用的年代不长,因此文化层堆积不厚;越败吴或灭吴之后,“残其国,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对吴城进行报复性破坏。

  虽然遗址的保存情况不甚理想,但是通过当地百姓的世代相传,历史的依据依然有迹可寻。在遗址的地理环境中,一些村落至今仍以阖闾城的位置命名,如“东城村”、“西城村”、“城里村”、“城外村”。且城内留下的古迹不在少数,如练兵场、点将台、兵器库、护城河、宫室遗址等,有关伍子胥的遗迹更多,如胥山总军帐、胥泉、伍相祠、归来峰,而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更是流传了有关胥山和闾江的传说故事。

一代吴王阖闾

  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员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命筑都城,因以阖闾名命之。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是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安全。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国君主元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阎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浙江省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前五篇文章

国学教育尚需认真探索

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

季羡林任继愈离去引发思考 国学热!复兴还是虚火

白鹭洲,不仅是遗址

翻译家林少华解读村上春树《1Q84》

 

后五篇文章

接近上师

风雨过后莲花开

请慎为志愿者 ——一位资深志愿者的肺腑之言

锡克教的由来及发展

合格的穆斯林要俯仰于知识的海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