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国学不要太热 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 |
 
国学不要太热 针对媒体热炒的国学热,于丹的态度却是“我希望国学不要太热。”她说,“我从来不喜欢太热的东西,什么东西热到顶点就要冷了。我喜欢的调性是温暖。”中国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可能明天就会分手。有了孩子,一家人平平淡淡像亲人一样,这样的幸福才会稳定。于丹觉得人与学问之间也是如此,刚接触一门学问时都会像热恋般热情高涨,认为它能够解决一切,这其实是一种过高的期许,是不真实的。 于丹觉得,国学不需要太热,它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于丹回想起自己求学的经历,在20岁时她就看过了《论语》的各种疏注本,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连十分之一都没有懂,就算能够弄懂词句,也不可能弄懂词句中蕴含的人生。于丹认为任何事全民大热都不是太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一辈子的缘分。于丹这辈子就和中国文化结下了缘,她回忆说,20岁时读论语,最喜欢的是那些名言警句,诸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对这些铿锵有力的话刻骨铭心。到了30岁,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就开始觉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很重要,因为人内心的仁、智、勇会给人提供与世界抗衡的力量,一个人提升心灵的力量就会变得宽和。到了40岁,上有老下有小,就发现《论语》朴素的一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人安顿,让朋友都信任我,让孩子们对我还有些温暖的怀念。于丹说,“这几句话小时后就看过,当时对这句话很不屑,这还是圣人理想?但现在想来,每天你叫妈的人和叫你妈的人都在你身边,让他们天天高兴不容易,但这对我们是最重要的。然后就觉得圣人也是这么说的。” 于丹觉得40岁的人懂的事是20岁的人一定不会懂的。她现在也不知道等自己到了50岁、60岁的时候会懂些什么,但她确信那时她还会懂得论语中的新的东西,而且是自己今天不会懂的。她说:“所以,我60岁的时候一定会遗憾,原来我40多岁时给大家讲的那些东西原来还有好多是我没懂的。这是一定的,这就是好东西,因为它一辈子随着你,让你总能悟出新鲜的东西来。”于丹就希望国学与我们能够温暖相伴,但是终身相随。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到当下一些诸如小学生开蒙之类的仪式,于丹觉得一方面它很好,因为中国人的生命中太缺乏仪式。如今,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不庄严,是因为我们淡忘了仪式。中秋将至,于丹也便把这个节日当作了例子。她说我们现在把节日过成了假日,春节、端午、中秋都成了一样的过法。“中秋节,总得留点时间去赏月吧。”说着,她想起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有些东西,若不是在明月下安静,是想不到的。 于丹觉得,仪式不一定是穿着长袍马褂磕头烧香,它是人心中的一种庄严,一种敬慕,让我们从尘世的喧嚣疲惫中挣脱出来。仪式感的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不应该是表面的、刻板的东西,而应该是让自己能够进入生命的一种承诺。 于丹认为真正的文化不是那些发黄的典籍,不是那些散佚的乐谱,不是那些破损的壁画。那些都只是一部分文化遗产。真正的文化是生活方式。是我们见老、见小、见他人的生活礼仪,这些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很舒服。 做文化的建设者 于丹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她不是复古主义者。她说,复古主义者都是单一学派,而她所主张的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合一。复古主义者的时间坐标是让现代人回归朴素的古典,而于丹所作的是让古代的圣贤穿越时空来到今天,她的坐标永远都在21世纪,在一个法治的、现代的社会。复古主义者重精神反物质,而于丹不反物质,她认为物质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对物质的态度。人不应该沉迷于物质,异化为物质的奴隶。但同样不能诅咒物质,拒绝进步与发展。她希望人们在充分享受丰富物质的同时拥有强大的精神。 曾经有外国记者问于丹:“你的书现在已经发行30多个国家,有众多版本。你希望形成怎样的局面?希望人们怎样来接受。”当时于丹回答说中国文化十分美好,希望大家来分享,但是决不强求。于丹认为,中国人的方式是不强迫的。她说:“现在中国人喝德国的黑啤,也吃意大利通心粉、吃日本料理,同时也还在包着饺子。世界的美食摆在这里,任由我们选择,文化其实也是这样。各国的思想都摆在一起,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于丹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时从来不做预期,不用霸权的方式强制别人接受。她认为文化的话语权永远应该以多元作为最好的境界。于丹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骨子里的东西。以一种中国人的立场为世界做更多的好事,这就是最大的爱国。而一味要求他人承认自己的文化最好,去骂别人的传统,那是狭隘的。 对于今天的文化来说,于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一个大融合的文化格局,而不是去批判。“你批我的祖宗,我批你的祖宗,批来批去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建设?”于丹认为,批判有时是必要的,但批判显然不是最终目的,批判是为了更好的解释。于丹说:“我的态度,就是做一个文化的建设者。”她希望能把中国文化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带出去,让大家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