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善知识,佛法千生难遇,祖道万劫难逢,在这个娑婆国土之人,出无佛世名为佛,出有佛世名为祖,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已成了佛,释迦佛以前迦叶佛已灭度,将来有弥勒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修行时无佛,故出无佛世名为佛,释迦佛修行,历代祖师亦修行,历代祖师修行亦悟道,但历代祖师悟道时出有佛世,释迦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虽然修行悟道,出有佛世名为祖,祖与佛没有什么差别,佛则因圆果满,修因已圆,证果亦满名为佛,祖师修因已圆,因即明心见性已圆,但果未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授记作佛等未满,所以名之为祖。
我们今天的确万幸,能够遇到这个成佛之法,亦能遇到佛祖之道,佛祖之道是佛因,成佛之法是佛果,佛果是佛:佛因是祖,所以我们很有福气,所谓佛法千生难遇,祖道万劫难逢,虽然是逢到,不能入宝山空手而回,既入宝山,空手而回等于零,人到宝山一定要取宝,我们入什么宝山呢?入佛法之宝,祖道之宝,我们要取,取即修也,说食不饱,闻法不修等于零,修行如何修呢,每一个众生的组织,简单的来说是色心和合,色是四大之色,心是我们灵觉之心,和合而成,或谓由五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详细而说是由八个识而成,人人都有眼识,能够见色,有耳识,能够闻音声,有鼻识,能辩香,有舌识,能尝味,有身识,能觉触,有意识,能分别是非好歹,又有第七识,念念执著,俗称传送识,我们所作一切善恶业等均由它送入第八阿赖耶识,又名藏识,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多得很,不单是今世的种子,无始劫以来所有善恶种子均由第八阿赖耶识藏起来,不单是生死的种子,六道轮回的种子,又有声闻缘觉,佛菩萨的种子亦在其中。各位,你们诵妙法莲华经,那你想不成佛也不可能:‘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闻如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诵了妙法莲华经,就在八识田中有成佛之种子,勤力的则快成,懈怠的则慢慢才成,我们今天跑到礼堂来坐香,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静到极则明心见性,你已下了祖师的种子,你若想来世不作祖师也不可能,因八识田中有了祖师的种子,第八识是播藏,一切有漏及无漏的种子、世间及出世间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你看我们初念大悲咒,念熟了,便是藏在阿赖耶识里,以后日日都识念,譬喻有些人背楞严咒,背熟了,不是藏在脑内,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有楞严咒的种子,就能把咒一字不漏的念出来,我们今天修行以何为本钱?就是以这八个识为本钱,眼见色亦可以用功,耳闻声亦可以用功,第六识分别思量亦可以用功,第七识更好,恒审思量,第六识思量有间断,第七识思量则无有间断,思量到悟道为止,第七识古人称为‘志’,有志事竟成,这是第七识,不是第六识,第六识很脆弱,第七识则可以令你所作事办。
各位,我们参禅亦复如是,八个识用那一个识去参呢,就是用第七识去参,恒审思量,古人说:念兹在兹,绵绵密密,相续无间。普贤行愿品里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就是第七识,所以六祖菩萨在坛经中说得很清楚:‘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智即分别智,在大乘佛法不是靠一个讲字,一定要修,所以莫执生死智;生,我亦知道,死,我亦知道,善恶我也知道,君子小人我也知道,这个是生死智,是第六识,分别好丑富贵,亦是第六识生死智。‘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这个意就是第七识,什么是意呢?我们吃饭时,见到沙粒便会拣掉去,饭粒便吞下肚去,见到合自己胃口的饭菜便夹来吃,不合自己脾胃的便不要,修行亦复如是,要找出自己的意,用这个意去修行,什么是意,现在举一个譬喻:若有人问你,‘有意无意?’‘有意!’ 这话怎说?在你未出声答以前已经有了这个意,有意无意是意中的事,不是口中说的:又如有人问你有意朝普陀山否,你说有意,纵使你从未表明想去朝普陀山,但当人家一问你有意否,你即答有意,有意是未讲话以前那个心,这个就是意,默然允可也,人家问你喜欢否,你点头,这个也是意,未讲话以前那个心就是意,未开口以前那个心也是意,这个意是很长久的,‘有意久矣’。意不是现在的,若人有意朝普陀山,可能十年前已有这个意在,十年后这个意还未间断,若人明白这个意,就懂得用功,若想学祖师的道,想明心,就不要用分别心去分别种种的名相,这是生死智,未分别以前那个心名之为意,参禅全凭用意去参,不是用念佛是谁,这个是生死智,要用无分别心去用功,不念而念,不是有念而念,不念而念,打成一片,念念如是,念念都是这句——谁?不是文字上谁,是意识的谁,谁?谁?在心内继续无间断的打成一片,这就是努力须用意。
这个意字最难讲,中庸有几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之道就是中庸,喜怒哀乐就是第六意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以前是什么?未发以前,不是第六识,是第七识,今日用这个功,不是喜怒哀乐已发那个功,是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中和之道,中即不偏,和即和平,中和就是打成一片的气份,保持这个气份,不要那个喜怒哀乐,若用第七识修行,便很容易打成一片,前念后念,念念一如,前念是净,后念是净,念念是净,净便打成一片,以第七识用功,古德称之为疑情,亦即是打成一片,第六识不会打成一片,第六识生生灭灭,妄想彼起此生,那里可以打成一片,如大海波涛,千涛万浪,这就是第六识的境界,第七识如水平如镜。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疑情,只知道参禅要起疑情,起疑情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后就没有第六意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没有第六意识,就没有时间性,打成一片是一个气份,只有自己才知道,不单参禅可以打成一片,持戒方可以打成一片,持戒之人,戒律现前,如影随形,行住坐卧,出入往还,举止威仪好得很,因有戒与其打成一片,定也可以打成一片,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单定可以打成一片,慈悲心也可以打成一片,若慈悲心打成一片,这人慈祥和气,所以用功打成一片后,行与坐无有差别,行如是,坐如是,寤寐一如,欲想打成一片,一定要用第七识,不可以用第六分别意识,以第六意识用功,话头很粗,念佛是谁?好像有,顷间便不见了。用功而话头不见了,便会生烦恼,还是舍离第六识,用第七识好了。
以第七识用功,提又不是提,很微细,但要留意那个‘看’字,念谁则看谁,念无则看无,无字不会生灭,念念无,无生灭心便现前:前念心是无,后一念心是无,念念无,‘无’心相续,便打成一片,‘谁’字亦复如是,第一念是谁,第二念是谁,念念是谁,谁字无相,谁字无生灭,便打成一片,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的确妙不可言,他老人家‘看’话头,用个‘看’字,他老人家提醒我们-看!我在南华寺听老和尚讲开示云:‘初发心的多提,老参师傅多看。’这个看字,就是万法一如,若人跑到山顶看香港,香港乱七八糟,但于你眼无碍,万物一如嘛,所以用功,欲想功用成片,用第七识,下手用功,用看字,一看便看下去,看到无我无人,无生无减,无此无彼,好好用功啊!
庚午年(1990)腊月于香港虚云和尚纪念堂(十二月初十开示)弟子衍轮恭录。 (本篇题目为编者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