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气候变化阴影里的中国农村妇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 无法忽视的“脆弱性”

  气候变暖引发的全球气候危机正成为威胁全人类的一个严峻挑战。干旱、风暴、洪水、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灾害不仅愈来愈频繁,而且也越来越严重。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气候危机面前,谁在其减缓和适应的过程中最为脆弱以及如何使这个脆弱人群参与其中,正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圈关注的一个焦点。

  气候变化在地方层面有多样化的复杂影响。一些原本就很脆弱的边缘化人群首当其冲受到了更大冲击,同时他们也最无能力或机会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这点逐渐在各种学术和政策话语中得到了普遍公认。在各种社会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不管作为个人还是群体,农村妇女的脆弱性是不言而喻的。气候变化本身及其应对之策对乡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广泛和深刻影响无可争辩,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立国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基本经济形态的广袤农村,人们的生计基础、生产实践、生存策略乃至日常生活都须臾离不开周遭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贫困的物质境遇、与生态环境之间密切的日常互动以及更倚重自然资源为生的现实,使得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妇女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威胁和灾难面前更为脆弱,她们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阴影”中的艰难求生

  气候变化显然不是一时一地的新生事物。在内蒙古这个中国版图上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地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妇几十年来一直在日常生活中触摸、感受、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兹引笔者两则访谈片段为例。             

  “一想起从前的日子我就特别难过。我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拾柴、摘野菜。今天连猪都不吃的东西那时我们穷人都吃不上。我15岁那年结了婚,家里的男人去给地主扛活,我夜里两三点就要爬起来做饭、挑水、砍柴、挖野菜以及干其他各种家务活。那时这里有的地方草深得有一屋子那么高,割草就像是砍大树一样。走集体的时候还是穷得叮当响,那时没吃的,也没烧的。为了冬天烧炕,山上被搂柴搂得溜光溜光的。有些年,春天大风卷来的沙土一个晚上就在家门口堆起一大堆,连门都打不开。我们妇女和男人一样要到生产队出工干活,回到家里还是不停地干活,没有人捞到好日子过。”

  “分田单干以前,这里有时雨水还真不少。那时大伙房子都破,再赶上种地或间苗什么的,你越怕下雨,老天就越下雨。现在好了,年年干旱,越来越旱,你怎么求神拜佛也不灵了!我们这些没本事妇女只能靠种地。一年忙到头,种庄稼能挣几个钱,碰到这样的干旱天气就更没法子啦!村里多数人家都有饥荒(指债务),男的不去打工挣钱怎么办呢?要是两人都在家里窝着我们怎么还债?现在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钱,雇人干活出不起钱呀。除了实在没有办法,我都是咬咬牙自己一个人干,不管是地里还是家里的活,我自己干得了的就不求人,整天都忙得腰酸背痛,我们妇女就是这个命呀!”

  上面两个生活片断均来自历史上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内蒙古一个村落,而今这里干旱连年、水资源匮乏、沙尘暴频发,即便有牧草也变得极为短小稀疏。这两则访谈记录揭示,无论何时,村妇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对于家庭的生存和生计均不可或缺。更值得关注的是,妇女的户内外日常经历都仰赖周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不断恶化的气候威胁下,妇女的困境和劣势也变得更为凸显。

  这一切又何止发生在塞外的一个村庄?笔者通过对大江南北很多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场景中过去和现在不断上演的这种“剧目”不无相似之处。无论气候条件变得多么严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滞留乡野的妇女都别无选择一如既往地扛起家内外双重乃至多重的劳动负担。乡土中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远不止于此,对农村妇女的历史性不公毋庸置疑仍在延续。

  很显然,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维度,我们需要更微妙地探究农村社会性别化的脆弱形式及妇女脆弱的根由。诚然,很多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都加剧了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地区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而气候变化又进一步带来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影响。

  首先,贫困妇女的生活和生计比男性更依赖周边的自然资源,不消说,她们因此也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大多数农村妇女生计的写照,哪怕她们面对的是穷山恶水。迄今为止,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依然是中国妇女最大的一个就业领域,而“靠天吃饭”则是中国农业受气候掣肘的一个形象诠释。当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之后,男性不得不外出寻求挣钱的机会,已婚妇女则因社会文化规范和家庭照料责任而滞留乡野。

  与青壮年男性大规模外出打工相伴生,“农业的女性化”现象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妇女在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甚至高达70%-80%。“386199部队”(即38妇女、61儿童、99老人的统称)一说于是几乎成了中国种植业主劳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的代名词。跳不出“农门”的妇女无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生计和生存问题,并独自寻求抵制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谋生手段。假如遭遇干旱或发大水等极端气候,妇女不得不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付出艰辛的努力。“农业女性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乡村环境资源使用和管理的女性化。这既是农村两性分途发展的一个折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乡民降低生活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

  其次,“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尽管在特定时空不断发生变异,但农村两性之间生产与再生产劳动之间的分野依然生生不息。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角色往往只给男人分派“养家活口”的任务,而妇女除了种庄稼外,还需要包揽做饭、洗衣、找柴、取水、生养孩子、照料老人病人等多样化角色。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进行的“时间利用”调查,农村妇女每天的无酬劳动时间为3小时50分钟,而男性仅为1小时9分钟,前者比后者多2小时41分钟。不难想象,独自承担大量生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留守妇女的时间负担有多沉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农村妇女的经济活动和职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异质性和多元化的特性,但主要由妇女承担无偿再生产劳动的格局则几乎没有多少触动。

  气候变化势必加剧妇女的家务劳动负担。例如,很多地方饮用水、饲料及燃柴等能源供应往往由妇女负责,尤其是在男性流动出去之后。当干旱或洪水来袭时,妇女不得不长途跋涉去找柴或取水,这必然会影响她们创收活动的时间。再比如,由于农村社会安全阀的阙如,在气候灾难降临后以及随后的重建过程中妇女都将面临照料病患者的更大压力。贫困妇女及其家庭还有可能因病而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假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没有提供社会保护或者所提供的保护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的话,则这种外界的干预努力还有可能加剧现有的社会性别失衡。

  再者,干旱等气候变化加剧的水资源匮乏会使妇女在维持家人健康和家庭卫生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获取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基础,然而,西部许多边远落后地区的居民迄今仍生活在缺乏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的脆弱环境之下。尽管近年来改水改厕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65.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也不及60%。突如其来的气候灾害将有可能增加妇女本人及其家人的健康风险,从而加重其劳动负担。

  还有,农村妇女应对和恢复能力比较弱的原因还可追溯到她们在家庭和社区层面获取和控制自然资源以及在参与环境决策等方面处于劣势。农地的分配和使用是妇女在环境资源拥有和控制方面处于弱势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因从夫居的婚居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出嫁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承包权遭受侵犯时有发生,农村70%的无地者是妇女。当今,土地仍具有生产资料、生活保障和家庭财产三种功能,丧失了承包地意味着被剥夺了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来源,从而也会削弱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

  如同农村妇女的经济作用和贡献被忽视一样,她们在草根决策层的缺位或无权使其环境知识、经验、需求和关切事项等都被漠视或低估。在云南一彝族村笔者曾发现,因多数男劳力已外出或在附近打工,妇女担当坐落在澜沧江对岸坡地上的耕作活动。过江的一座小桥被洪水冲走多年却一直无人过问。不管水有多深,妇女们都需趟过江到对岸去种地,有时一天得来回数趟。一天清晨我们在江边观察了约莫半小时,只见妇女的身影来回穿梭,有的将粪肥背过去,有的则将庄稼背回来,但始终未见任何男性的踪影。在分性别的小组访谈中我们发现,妇女们一致把修桥作为第一位需求,而男性则几乎无人提桥的事。由于需要桥的主要是妇女,而把持村务的则几乎都是男性,修桥的事于是总不被提上村庄发展的议程。

  最后,各种结构性因素也限制了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我保护能力。譬如,妇女常因贫困而无钱购置保护环境的技术或投入物。她们也会因缺乏教育和技能而只能种植技术含量低收益也低、但劳动强度却较大的庄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开展的“中国入世对农业部门妇女的挑战”研究揭示,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妇女掌握农业技术的程度大受影响;教育上的劣势限制了她们参与收入更高、报酬更高的技术性农活或者实现非农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妇女的生存境况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但迄今为止,农村妇女的权利、需求及边缘化处境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刷下,这个人群面临的结构性和制度化不平等不仅同贫困、社会排斥、边缘化扭结在一起,而且也同资源的耗竭、环境的退化以及不可持续的各种制度性因素互为交织。由此观之,气候变化及其应对之策不只是环境问题,它同时还是社会公正问题和人权问题。

  三、“另一半”的关键性作用

  农村贫困妇女在气候灾难面前往往是更大的受害者,但同时这个庞大人群也是遏制气候变化的积极能动者。通过可持续地利用和管理森林、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她们在确保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更不必说通过投资于女童和妇女的教育、健康、福祉及社会地位提高等,可导致生育率下降,从而最终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乡村妇女直面生活的智慧、地方知识和生存策略无疑是战胜气候变迁的宝贵财富。难怪联合国人口基金推出的《2009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专门以《面对一个变化中的世界:妇女、人口与气候》为题,特别强调妇女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关键性作用,并指出“假如我们忽视了星球上另一半人的需求、权利和潜力,我们就不可能成功地直面气候变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妇女绝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她们掌握着适用于当地生存环境的知识,在食物供给、粮食收割、森林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认识到她们的聪明才智在未来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中能发挥巨大作用,并能使我们走向一个绿色繁荣的未来。”

  21世纪的中国特别是乡土中国很难绕过气候变化的威胁。为了迎接更为严峻的气候危机,实现提高气候干预效率和嘉惠妇女的双赢局面,中国亟待在开发和实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时保障其农村妇女的权利,满足其需求,利用其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其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不单有益于降低这个庞大人群的脆弱性,而且也有利于其家人和社区的生存。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以人为中心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干预,无任何理由使边缘化的农村弱势妇女进一步边缘化了!

 
 
 
前五篇文章

云南一只母象冒死营救遭电击幼象 母女相拥而亡

曾经的地球公民(一)

专家称我国成抗生素滥用最严重国之一

世界残疾人日——我们希望更多理解,而不是同情

摘去离根最近的那朵花

 

后五篇文章

绝妙的交换

杀鲸大会残忍血腥 鲸鱼鲜血染红整个海岸(图)

常吃南瓜益健康

红薯——药用价值高

七个受用一生的心理寓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