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楝树开花,黄鱼不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回到20世纪中期,也就是60年前,中国的近海相当富饶。那时候,最主要的经济鱼类是大小黄鱼和带鱼。

  大黄鱼和小黄鱼都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古籍里称石首鱼。它们头骨里有两粒白色小石子,叫鱼脑石,其实是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屠本畯《海味索隐》谓:“黄鱼,谓之石首,脑中藏二白石子,故名。”这两种鱼的相貌和颜色都差不多,头大,体侧扁,鳞片和腹面金黄。顾名思义,大黄鱼大,体长通常在40厘米以上;小黄鱼小,最大个体也不超过50厘米。

  大黄鱼喜欢温暖水体,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寒冷的渤海里很少见到。小黄鱼比较耐寒,分布的区域偏北,主要在黄海、渤海和东海,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利用的主要鱼类,台湾海峡以南少见。这两种鱼都在外海越冬,春季向近岸、河口作生殖洄游,求偶期间发出咯咯的声音,绵延数里,声若响雷,形成壮观的渔汛。产卵后分散在近海活动。秋末冬初,大小黄鱼又集群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形成冬汛。

  “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的诗句写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

  “上世纪50年代,你们福建有一种叫敲罟的作业方式传到温州,给大黄鱼造成巨大的灾难。”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周永东说,“敲罟作业就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就基本绝迹了。”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渔法,据记载,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经产生。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数十条小船和上百人的一个组合称为一艚。

  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1957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高达162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敲罟作业成本很低,效率极高,凡石首鱼科鱼类,不分老幼,一律聚歼,堪称解决大黄鱼的终极渔法。不久国务院发出指示,把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渔法”加以禁止。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许多地区又恢复作业,导致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自此以后,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野生大黄鱼现在多值钱你知道吗?”周永东说,“市面上的价格,一斤重的大黄鱼,1000元一斤;两斤重的2000元一斤,三斤重的3000元一斤。三斤多的一条鱼高达万元。想一想当年,每斤大黄鱼只有一角四分钱,最低7分钱。那时没冰库,无法保存,政府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

  在短短二三十年里,中国最主要的一种传统鱼类就被捕杀殆尽,令人惊愕。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其他经济鱼类也相继陷入困境。


摄影/叶文清

  上世纪70年代,东海渔民捕捞带鱼的场面。舟山渔场曾是我国近海最大的冬汛带鱼渔场,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渔民,万船云集。为了捕捞带鱼,技术人员把单拖网改造成双拖网,就是用两条船拖着网。结果效果不错,很快在全国推广,带鱼丰产。那个时候,小黄花鱼已经很少了,带鱼成了主力。一网打下去,带鱼的数量占到30%,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捕捞上来的带鱼个头都很大。

 
 
 
前五篇文章

叫停动物表演在中国引发热议

曾经的地球公民(二)

按摩强肾法

大雪节气妙 养生重在“藏”

1+1=4的财富人生

 

后五篇文章

神变月的由來

淤泥不染 - 人生为何要念佛

抱 树

人死亡的全过程

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