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接受(十)停止逃脱,活在当下 |
 
即将成佛的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太子,他富裕的父王统治着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美丽国度。太子诞生的时候,国王的参师就预言说,这个孩子未来要不就看破红尘,成为圣人,要不就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与统治者。悉达多的父亲决意要太子继承王位,他知道太子若看到世间苦难,就会转而追求心灵修持,于是,国王尽其所能地安排太子只见到美丽的可人儿,享受一切荣华富贵,日夜笙歌不断,而且只有和善美丽的人才有资格去服侍太子。 当然,国王意图保护太子免于见到生命之苦的计划失败了。根据史书描述,悉达多太子29岁时,有好几次坚持要和马夫到皇宫外游玩。国王知道太子的意图之后,便下令臣民为太子的出游大肆准备,不但清洗、美化街道,还蓄意隐藏贫穷和病苦的景象。不过天神知道这是让悉达多觉醒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化身为病患、老人和尸体,出现在太子面前。悉达多目睹此景,明白了苦痛是生命必经之事,原先以为生命都是美好圆满的观点就此瓦解。他决心要找到解决之道,使人们在面对苦痛时,都能寻获真正的喜乐与自在解脱,于是在漆黑的夜里启程,毅然离开了豪华的皇宫、父母、妻儿,踏上了真理追寻之旅,以寻求心灵解脱之道。 大部分人苦苦追寻快乐和安全感,还期待能得到永远的快乐。然而,无论我们曾经有多么快乐,生命中免不了会遭遇痛苦——离婚、挚爱的人死去、重病等等。由于企图逃避这些痛苦,企图操控自己的生命,我们便与自身强烈的感受脱节,因而往往忽视或否认了真正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由于悉达多曾长久沉醉欢愉中,因此一开始他以为克己的苦行就是通往解脱之道。他随同一群苦行僧开始修持严苛的苦行,控制饮食和睡眠,遵循刻苦的瑜伽戒训。数年后,悉达多发现自己形容枯槁,却一点也没有接近所憧憬的心灵解脱,于是,他离开了那群苦行僧,径直走向附近的一条河流。奄奄一息的悉达多虚弱地躺在岸边,不禁呐喊:"一定还有其他觉悟之道!"他闭上双眼,记忆如梦般涌上心头。 那是他小时候参加的一个春耕的年度庆典,他的仆妇把他留在田埂边的一棵蒲桃树下歇息。这孩子坐在凉爽的树荫下,望着人们辛勤地工作,汗珠从他们的脸庞上滑落,牛只正在奋力犁田,新割的青草和刚翻过的土壤中,昆虫正在垂死挣扎,虫卵散落了一地。看着万物生灵所经历的痛苦,悉达多心中的哀怜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慈悲的温柔之中,悉达多觉得心胸全然开阔,他仰望天空,为天空的湛蓝美妙所震撼——鸟儿自在优雅地俯冲、昂扬遨翔,空气中弥漫着苹果花甜美的香气。在这流动的、生命的神圣与神秘之中,有着能够容纳无尽喜悦与忧伤的空间,继而,他感受到全然的寂静祥和。 忆起这段经历,悉达多对解脱之道有了完全不同的深刻领悟。假使一个未受过训练的年幼孩子,都能用这种毫不费力且自然的方式尝到解脱自在的滋味,那么,这样的状态一定是人类天生会经历的一部分;也许,停止一切努力,像小时候一样,以一种仁慈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生命的一切,就能自此觉醒。 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儿时全然活在当下的经历再次呈现?假使我们仔细看看自己的生活,就可以知道,这类活在当下的时刻往往都发生在我们静坐或独处的时候;我们将跳脱平时庸庸碌碌的生活,进入"超越时光"的开阔与清明之中。倘若那时悉达多身边围绕着喋喋不休的仆妇,或者在跟其他孩子玩耍,他也不可能如此专注开放地体会这种深刻的经历。在停歇的时刻,这个蒲桃树下安歇的时刻,他既没有追逐欢乐,也没有抗拒世间的苦痛,而是放松地进入了自然觉醒的内在解脱。 受到儿时记忆启发的悉达多,进入了追寻恒常解脱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河中沐浴之后,他接受了一位村姑供养的乳粥,接着睡了一个好觉,梦境奇妙极了。醒来后神清气爽,活力十足,于是他又到毕钵罗树——也就是现今众所周知的菩提树下静坐,决定若未体悟到圆满解脱,绝不起身。 佛陀静坐菩提树下的景象,是最为伟大神秘的象征之一,体现了停歇的威力。悉达多不再执著于欲乐,也不再逃避自身经历的任何一部分,而是让自己全然地活在千变万化的生命之流中。这种既不执取,也不排拒任何经历的态度,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道",也就是从停歇中觉醒、专一活在当下的特性。在停歇的时刻,我们也可以像悉达多太子一样,直面生命带来的一切,包括以往我们心灵未予面对、未予感受的部分。 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决心在菩提树下停歇安住之后,终于跟人性的黑暗面所化现的魔王波旬(Mara,亦作"魔罗")短兵相接。梵文Mara,意指"疑迷",也就是让我们纠缠在贪欲和恐惧之中,蒙蔽我们觉悟本性的无明。传统故事说到,魔王波旬化现成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佛陀眼前——暴风雨、诱人的美女、暴怒的恶魔、大军等。当诱惑者现身时,悉达多心中当然清楚察觉那诱惑的巨大魔力,然而,他岿然不动,既不攀执追逐,也不排拒身心生起的渴望。当魔王变成巨爪撩牙的恶魔,从空中向他飞扑而来,企图攻击他时,悉达多勇敢地保持着正念,敞开接纳自己的恐惧,既不逃避,也不企图反击。通过如此观照,他超越了认为有独立存在之自我的认知误区(就是这样的认知误区将我们禁锢在苦痛中)。 悉达多彻夜遭到魔罗大军的袭击,贪与嗔的利箭如豪雨般直扑而来,当他以开放、柔和的心迎接每枝箭时,箭就化成一朵花,轻轻飘落足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成堆芳香的花瓣愈来愈多,悉达多也愈来愈宁静清明。 黎明将近,魔王向悉达多提出最大的挑战,他质问悉达多,凭什么坐在解脱的宝座上。即将成佛的悉达多以手触地回应道,这是因为他修持慈悲的缘故,大地可为明证。是时,大地为之震动明证其心,空中日月无光、雷电交加;魔王惊恐万分,落荒而逃,而悉达多最后一丝疑迷也随之消失了。就这样,地平线上生起了一颗如钻石般璀璨闪耀的晨星,悉达多终于获得解脱自在,他了悟了自己的清净本性——灿烂闪耀、充满爱的觉性,成为"佛陀",即"觉者"。 彻底接纳的练习,就从停歇时刻开始。如同佛陀欣然敞开自己,直面魔王,我们同样也能利用停歇时刻,接受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境遇。越南的一行禅师也告诉我们:"遵守自己与生命的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