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护耳从日常生活做起 “耳机族”莫让“享受”变“摧残” |
 
要点提示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 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 戴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时下,用MP3或者手机听歌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流行。在公车内、地铁里、大街上……任何一个人来人往的角落,随时可以看到佩戴各种耳机听音乐的时尚男女擦肩而过。然而,殊不知,正在我们全情沉醉于音乐世界的同时,我们的耳朵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耳机族”耳聋或提前30年 大学生小阳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失眠的情况,听说听音乐可以治疗失眠,于是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戴上耳机听一阵子,常常音乐还在放着,她却已经睡着了。失眠有了好转,然而,很快,她却发现自己开始有耳鸣的现象,听东西也时常不清楚,要别人说很多遍。后来发展到全身都出现异常症状,经常头晕头痛,甚至耳朵一碰就痛,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经过医生的音叉检查和纯音测试,发现她的听力已比正常水平下降了30分贝。 根据来自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 坐地铁听耳机最伤耳 据了解,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声音过大、每次听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神经,造成兴奋性毒性,植物神经功能也会紊乱,除了耳鸣,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失眠等症状。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就像MP3里传出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最大。 现在使用最多的内耳式耳塞会增加人们听力损伤的风险,一旦超过最大音量的80%,听音乐的时间就应缩短在90分钟以内。研究还表明,对听者而言,内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比耳垫式耳机的音量高5.5分贝。 此外,专家还指出,听力受损的过程一般都是无声无息、逐步推进的,短时间内,一般的损伤可能暂时不影响与别人的沟通交流,所以很难引起人们的警惕,但是再过若干年,喜欢使用耳机的人就会过早地跨入了听力下降的人群,拥有一双提前衰老的耳朵。 研究还表明,人的听力是非常娇嫩的。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一旦受损,就会造成语言识辨力下降,也就是说,听得见别人在说话,却听不懂具体说什么内容。就是这样重要的细胞,其数量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定了,损伤一个就少一个,是不可逆转的。目前,突发性耳聋在都市白领中发病率很高,多数就是耳机使用过频造成的。 爱耳护耳从日常生活做起 此外,要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而尽量避免在一些喧嚣的场所。专家认为,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在安静环境下,几种耳机的输出音效相差无几。 购买耳机时也有讲究。不妨挑一些能阻绝外在噪音的耳机,以减少因环境噪音而加大随身听音量的机会。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 护耳另类窍门: 听歌嚼口香糖保护耳朵 很多年轻人喜欢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听音乐,虽然看起来有些不雅,但耳鼻喉科专家认为,戴耳机听音乐时,多嚼嚼口香糖可以有效保护听力。 专家指出,一边戴耳机听音乐一边咀嚼食物,可缓解中耳与外界的大气压力。比如很多人在飞机起飞与降落时会感到耳朵疼,做促使咽鼓管张开的动作,如咽口水、吃东西、喝饮料、打呵欠等,症状就会有所缓解。 此外,根据台湾医学界的一项研究指出,一边戴耳机听音乐一边咀嚼食物,内耳测量到的音波压力会降低1-3分贝,从而达到保护耳膜的效果。 从解剖学上分析,外耳道的前壁就是颞颌关节,而人在戴耳机听音乐时嚼东西,颞颌关节会拉扯耳朵,让耳塞式耳机送进耳朵的音量外泄,形成漏音,反而能保护耳朵。 专家提醒 每千个新生儿有1-3个听力缺陷儿,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2011年3月3日是第12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有没有带上你家刚出生的宝宝去医院做一次听力筛查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刘一心教授提醒年轻的父母们,这道防线不可忽视。 据了解,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开展儿童听力残疾康复的前提和基础。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做好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对及时发现、诊断听障儿童,开展早期干预,提高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目前的统计显示,在每千个新生儿里面,就有1-3个会出现听力缺陷,事实上这个概率是很大的,足够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刘一心教授向记者介绍,新生儿的听力缺陷不但可导致聋哑,还会造成孩子认知功能和精神发育等一系列的异常,因此提前发现、早防早治非常重要。“孩子出生满两天后,便可以做听力筛查。提早干预,可以让一部分孩子听力有机会得到恢复,至少可以做到聋而不哑,减小对孩子其他身体功能发育的影响,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而如果不通过筛查,由家长自行发现问题,一般都要到孩子一岁以后了,已经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什么样的孩子产生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最大呢?据刘教授介绍,如在重症儿童监护病房住院超过5天、有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颅面形态畸形、母亲孕期曾滥用药物和酒精、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儿童都属于高危范围,这些孩子的家长尤其要予以重视。 “市妇幼保健院从2002年开始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常规的项目。相较于全国其他城市,深圳的筛查率是较高的,已经达到了80%左右,有的医院甚至达到了100%。”尽管如此,刘教授仍然呼吁,要继续加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到这件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