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去工作 |
 
这个地球可以成为一个光辉、一个魔术、或一个奇迹。我们的手具有那个神来之笔,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尝试它。人从来没有给他自己机会去让他的潜力成长、开花、带来满足和实现、用花洒落在整个地球上,并且用芬芳充满整个地球。 老一辈的企业家喜欢地头力,新一辈的经理人和员工也喜欢地头力。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接触地头力的视角上有很大差异。 老一辈的人,他们很容易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出“头拱地”埋头苦干把事做透的共振。或许他们经历过的苦大仇深留给他们太深刻的印记,让他们认准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勇敢、顽强、头拱地、渴望、使命等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而在新一代人那里,如张荣升、郝义、郭为、袁海兴、郑春影、李建林等人,他们却喜欢从人生意图、生命方式、幸福快乐的视角切入地头力。或许他们面对的大多是年轻时尚的80后、90后,更容易从轻松、欢喜、爱等正向意识的视角把握地头力。 无论从什么视角把握地头力,“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他们的共识。当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途径和方法,1000个人有1000个视角,1000个人有1000种到达方式。 ⑴ 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 孔子晚年回过头来对自己一生的修炼体证,做了这样一个知名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夫子这一经典的概括,历代有用思辨解读的,也有用心解读的。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出去了,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可是最后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祖的五根指头。用脑解读其中的道理就是,孙悟空可以“从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这里就把“从心所欲”与“规矩”说成了是二元对立的东西。这是典型的思辨方式解读。 用心解读则是另一番风景。五根指头是孙悟空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起初孙悟空功夫了得,可以上天入地,但是却超越不了自己的“五毒”。后来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终于放下了自我,有了一颗成佛的心,就“从心所欲,故不逾矩”了。 听从心灵的声音,就可以不逾矩了。“心”就是宇宙、天地,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而“矩”不外是天地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是“一元”版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如神农氏、老子和庄子等圣贤,孔夫子最后也达到了这个一元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地头力。孙悟空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头力,因为他有一颗无我的心。那颗无我的心,让他没有了唬人的盔甲,没有了放不下的面子,更没有恐惧耻辱一类负面能量的拘押。他成为天地之间的一个赤子,回到了没有受污染的原初爱的状态,让他看什么都透亮,干什么都欢喜。去西天的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他却在克服一个个看上去不可能的挑战中,获得了巨大的欢喜和精进。 如何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头力”呢? 概括地讲,有三条基本途径。 途径一:带着爱做事做企业,把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工作之中。 《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起初无忧无虑,不需要劳动,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在伊甸园中自由自在。当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智慧,知道了害羞,遮住了阴处。于是被赶出了伊甸园。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在他们看来,劳动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一个怨天尤人逃避工作的人,不可能带着爱做事;一个把劳动作为苦役的人,也不可能带着爱劳作。 从尧、舜、黄帝到一代代中国农民,从神农氏、老子、庄子到严鹏、聂圣哲、任正非、戴志康、张瑞敏、李东生、马云、陈东升、张跃、郭为、胡启毅等一大批企业家,从历代武术传人到以张荣升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大军,万万千千的中国人,他们往往都有一种本事,就是把那些“不得不干的事”转换成“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他们在具体劳动中专心磨炼技能,专心制作出赏心悦目的产品,让他们精神充盈饱满,提炼了他们的心志,人格得到了精进。那些不能实现这种转换的人,不管他有钱没钱,就只能度过悲苦不如意的一生。 途径二:全神贯注投入当下的工作。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时,“神灵”就会出现。做事有如神助,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点子,会泉涌出来。而当一个人处于多重的纠结之中时,做事就不可能静下心来,也就不可能捕捉到每一个当下万缘俱足的全息状态,很难有所成就。“全神贯注”与“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这些词汇是等值的。如果一个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他的能量和心志。 全神贯注的男人很美,全神贯注的女人很美,全神贯注的劳动者很美。人在全神贯注、身心合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静气,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吸引天地万物到怀中来。可谓“心静天地归”。 途径三:“做好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坚持做好一件事”。 这个世界充斥着“受害者”。事情没做好,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很容易找到推脱的借口,找到他人的不协作,找到资源的不凑手。他们整天在那里怨天尤人。这样的人与地头力绝缘。“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只有那些勇于承当,以责任者的视角来看待每一项工作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强势的地头力。 强者,并不是那些孔武有力的人,也不是那些盛气凌人的人,甚至也不是那些握有重权的人。离开外在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的强盛。而真正的强者是这样一群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够“做好一件事”;能够在权力蛮大时,还能躬身入局,“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能够在每一个当下,“坚持做好一件事”。这才是真正的强者。他们有自尊,他们也在用行为赢得世人的尊重。那种自尊不是外在的东西赋予他们的,而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升华。 总之,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头力”,就是要“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全神贯注,把它做好”。地头力的三个关键点就是:“欢喜、专注、做好”。 ⑵ 拥有无限创造力是新人类的标志 地头力的这三个关键点,其实正是几十年前我们村的老村长在地里拔麦子时跟我说过的话。 去年我回老家见到80多岁的老村长姜振胜,我握着他的手说:“当年在麦地里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直启迪和激励着我念书、做研究、做高管、做咨询和教练。现在许多企业家和企业人也都跟您的话共鸣共振呢!” 他问:“哪句话?” 我说:“您说,‘人跟麦子一样,一茬一茬的,熟了就被割了。割麦子的人,不就是在烈日下,快点割到地头,在树荫下一躺,看着后面还在割麦的人,满心欢喜’。” 他说:“嘿嘿,是这个理。是欢喜!” 说这话时老人黑红的脸颊充盈着喜悦。他是从泥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自己活得自在,看人看事都通透。老村长的话,跟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观念如出一辙。 稻盛和夫在他的新著《干法》中说:“回顾自己70余年的人生,我可以向大家断言,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做到这些,你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老农民与经营之圣都在传递着同样的东西:每一个当下,你都需要劳动,你需要创造,你需要在工作中创造。这也是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头力的真实途径。 哲学家纪伯伦,对此有更为经典的概括: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当你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成布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 是带着热情建筑房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 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 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所有的制品, 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纪伯伦《先知》 纪伯伦这里说的爱,我们在本书一开始就已经结识了。从00后小贝琦的《阳光》中流淌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源源不断的大爱。小贝琦本身就是一个爱的存在,那是生活的开始,那里的每一个片刻都是一个新的发现,每一个片刻都会带来新的喜悦。 老村长、经营之圣、先哲与00后,这四个身份层次全然不同的存在,却向我们传递着一个生命的秘密: 带着爱去工作,带着爱感受世界,这就是一个生命充盈起来的全部秘密,这就是地头力的全部秘密了。 现实中的企业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来自两个维度的重合:一是个人修为的逻辑层次,他的主动把握机会、专注做事、积聚能量、信念价值、身份使命、生命意图,成为一个整体。另外一个维度是公司的场域,这个场域已经摈弃了官僚经理所使用的大棒和胡萝卜,而是一旦置身其中,就可以唤醒人们的心灵,释放并驾驭能量,信守价值,追求使命愿景,实现个人与世界的连接。场域可不是口号和理念的堆积,场域是公司的呼吸和饮食,场域是一种正向共振的场域。 地头力的生命力,不在于体系多么完美,而在于是否可以推动中国企业茁壮成长。如果能够在中国企业建立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有所助益,才是地头力真正的生命力。 拥有无限创造力的地头力,中国企业人将成为新人类的标志。奥修曾经为新人类祝福,也就是为拥有地头力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祝福: “新人类将成为这个地球上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