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与高达千米以上的武当、崂山、终南山等诸多道教名山相比,最高峰只有300多米的茅山,只能算一座小山丘。但就是这样的小山丘,却坐拥道家十大洞天之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的盛誉。

  

茅山的魅力究竟何在?

  山间有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用这话来形容茅山,再恰当不过。茅山大名的得来,与道教密不可分。

  古时的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又称句曲山。先秦时,燕人郭四朝就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也入句曲山修炼,今乾元观内仍有他当年炼丹时所用的炼丹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刻石颂德而还,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双。一座山能被帝王登临,应是当时最好的广告了;至西汉年间,茅氏三兄弟在句曲山下,修道行善,益泽世人。为纪念茅氏功德,后人便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东晋时,生于茅山的士大夫道士葛洪将早期道教系统化,著《抱朴子》一书,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宗旨、哲理、仪式、方法的著作。

  南朝齐梁时期,士大夫陶弘景隐居茅山修道,整理上清派教义、教理,奉三茅为祖师,吸收儒、释思想,建立道教的神仙谱系,编著道教传授历史,发展道教修炼理论,终使上清派开一代风气,真正树起了茅山宗的旗号,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可以说,一前一后,两个茅山人使茅山成为了道教理论的重要发源地。

  更为传奇的是,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拒不为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同时,陶弘景还收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为徒,因而被世人称作“山中宰相”,这也直接提升了茅山的道名。

  唐代李氏王朝以老子后裔自居,奉道教为国教,茅山道场几乎成了为国修斋建醮的唐室家庙。唐玄宗更是与茅山交往频繁,他还亲制道曲。今天的茅山道乐中仍有唐代宫廷音乐遗风。

  北宋时,符箓科教道法兴盛,统治者每逢重要事情都要请道士设醮建斋,当时,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合称“三山符箓”,且位居三山之首。此时,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视茅山为正宗,茅山道教遂流传海内外。

  明中叶以后,道教逐渐失去统治者的支持,茅山道教也随之衰落,但在民间,依旧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道为山魂

  应该说,道教文化及其人文景观,是茅山之魂。

  “山静峰秀凝神气,林幽泉清知道源。”茅山本就秀美的景色,因其独特的道教文化氛围,在世人眼中又多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也引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至,并留下大量墨宝。

  唐代皮日休诗曰:“坛上古松疑度世,林间幽鸟恐成仙。”宋代范仲淹诗曰:“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元代吴全节诗曰:“寄语寻仙者,蓬莱即此间。”明代祝枝山诗曰:“宵依星斗宫坛卧,晓傍神仙宅舍行。”清代曹梅生诗曰:“仙境真清绝,全无鸟雀哗。”……各朝各代的诗人咏唱茅山皆不离“仙”字,体现了世人对于道教飘逸的仰慕。

  此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茅山李玄靖碑》,宋代名将岳飞过茅山书《墨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清代书法家王澍书《洞天福地碑》,近代康有为更是将母亲迁葬于茅山,并书《茅山葬母碑》……《菜根谭》一书也是洪应明隐居茅山时所著。

  平民的香火增加了茅山的人气,文人的诗意平添了茅山的仙气。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三月十八是茅山的香汛期,各地香客蜂拥而至,络绎不绝。此间不仅有附近的香客,还有上海、浙江的,甚至香港、澳门的都来上山进香。茅山香火最旺之时,更有“十万面朝山,十万背朝山”之说,在山道上到处可见背着黄布香袋的虔诚香客。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香客们上山,除徒步外,多是由水路坐船,因而出现了专上茅山的“香船”。金坛西旸的清涪河是当时的必经之路,香客的南来北往,令清涪河繁荣一时。后来,茅山通了汽车,清涪河便逐渐萧条。

  这些善男信女上山拜神,老人们求一家平安、长命百岁,情侣们求两情相悦、携手到老,学子们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一般,香客们朝拜结束后,临别时,除了带回一把香,讨个吉利,还会购些茅山戒指、茅山叫叫、茅山道符之类的东西,送给亲友的孩子,以图辟邪祛灾。

  在战争年代,茅山道教曾险遭灭门之灾。

  1937年冬,日寇横行茅山,焚烧道观,20多名道众惨遭杀害,几令茅山道教濒临灭绝。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入驻茅山,那些原本“出世”的道众们也积极投入抗日运动,捍卫人间正道,有的还参加了新四军。茅山,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取之有道

  金坛之地名由来,与茅山有着莫大关联。

  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先后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乡,唐武后垂拱四年(688),更名金坛县。《茅君内传》载:“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第八句曲之洞,名曰金坛。”金坛县,就是“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金坛在道教中也是供奉神仙的祭坛,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金坛作为地名的道教内涵。

  金坛城南还有一座顾龙山,其山名得来,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是因为:脉起自茅山,至此“回龙顾祖”,西望茅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处士侯遗在三茅山后侧创建茅山书院,聚徒讲学,这里宋代江苏省最早的书院,也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邑人又将茅山书院迁建于顾龙山,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茅山书院由茅山到顾龙山,也算是应了回龙顾祖之意。

  由于茅山的存在,过去,金坛信奉道教之人远甚于其他宗教。但历经太平天国、日寇入侵等兵燹之灾后,到1949年解放时,茅山道观仅存殿宇149间,道职人员38人,道教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之后,茅山三宫五观的道众,放弃宗派之见,联合组成了茅山道院。但在文革期间又遭劫难,道士下放、神像被砸、文物被抄、经书被焚,处处断壁残垣,地荒观空。

  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宗教活动,茅山修复宫观。1983年,茅山道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1985年,茅山道教协会在句容成立;1993年,江苏省惟一的坤道院乾元观对外开放。从此,属句容的茅山道院传正一派,属金坛的乾元观传全真龙门派。

  茅山的修复、开放过程,也是对茅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茅山风景名胜区,分属金坛、句容两地管辖。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有着丰富的底蕴。今日看来,道教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合时宜,但总体来说,道教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愉悦,提倡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养生之术,仍得到众多信徒的推崇。

  茅山之地,除了风光优美,还拥有独特的物产。茅山早在隋代即为江南茶乡,明清之时,乾元观附近所产之“乾茶”曾为朝廷贡品。如今,茅山区域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茶基地。此外,茅山还特产茅苍术,为苍术中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载,明代亦为贡品。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正宗的茅苍术产于方山和团山之间,早年环境破坏,生长遭毁。现今,句容茅山道院和民间企业都在试种。唯金坛作为原产地之一,尚未见任何举动,殊为可惜。

  此外,《菜根谭》系洪应明隐居茅山所作,已是学界公认。《菜根谭》融儒释道为一体,阐述的是万古不变的为人处事之道,近年来,出口转内销的《菜根谭》被奉为稀世奇珍宝训。所以,充分利用《菜根谭》的文化,完全可以提升金坛知名度、挖掘旅游资源。

  茅山地区早期因为开发矿石,造成很多裸露的石壁,影响景区的美观。有学者建议:以《菜根谭》的内容为蓝本,全国征集专家,创造天下第一的《菜根谭》山壁石刻,并围绕《菜根谭》文化,开发相关产业,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地方风情,赋予茅山旅游新的生命。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茅山就是一座道藏宝库。各方人士认为,金坛若要在旅游业大有作为,当立足茅山,立足道教文化,突出养生主题,形成完整的“道教旅游文化产业链”。

 
 
 
前五篇文章

网友称济南现海市蜃楼 群山飘渺连绵似仙境

何镜堂:风水是很纯朴的自然生态观(上)

快乐的奥秘

76岁老人捐80亿美元 散发财产从不留名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二)

 

后五篇文章

中国文化海外热的冷思考:只传授文化符号还不够

证严法师谈

如何建立全素饮食

顺应春气 养生之道 春季一天素食如何吃?

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