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
367.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68.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369.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370.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371.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372.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73.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74.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75.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376.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377.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378.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379.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380.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381.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382.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383.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384.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385.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386.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387.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388.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389.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390.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91.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92.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93.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94.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95.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6.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397.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398.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399.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400.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401.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402.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403.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404.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405.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406.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407.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408.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409.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410.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411.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412.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413.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414.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415.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416.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417.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418.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419.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420.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421.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422.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423.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424.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425.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426.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427.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428.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429.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430.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431.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432.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433.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434.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435.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净明体。
436.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
437.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438.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
439.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440.欲遣我执,最妙观空。
441.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
442.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443.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444.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445.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446.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447.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448.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44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450.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451.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452.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53.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槃。
454.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455.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457.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458.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459.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60.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461.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62.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63.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464.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65.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466.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467.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68.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469.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470.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471.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473.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74.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75.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476.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478.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479.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480.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481.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82.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84.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485.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486.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487.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488.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489.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490.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491.不住六尘生心。
492.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493.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494.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495.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496.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497.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498.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499.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500.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501.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502.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503.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504.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505.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506.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507.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508.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509.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510.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511.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512.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513.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514.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515.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516.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517.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518.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519.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520.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521.竹节虚心是我师。
522.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523.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524.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525.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526.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527.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528.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529.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530.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31.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532.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533.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534.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535.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536.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537.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538.烦恼即是菩提。
539.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540.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徹。
541.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542.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543.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544.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545.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546.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547.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548.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549.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550.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551.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552.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553.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
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
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554.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555.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
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556.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557.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558.由心净故得身净,
非身净故得心净。
559.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560.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561.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562.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563.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564.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565.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566.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 妄想永息。
567.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568.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569.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570.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571.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與(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572.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573.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574.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575.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576.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577.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578.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德器,博综智能。
579.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580.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581.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582.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583.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584.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585.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586.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587.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588.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589.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590.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591.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592.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593.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594.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595.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596.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597.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598.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599.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600.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601.古灵神赞禅师:「世界如许大不肯出,钻他故纸做什么。」 又作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亦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602.文殊大士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603.古德云:「谈玄说妙隔天渊。」
604.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605.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606.五蕴皆属空寂,与佛性本体无异。
607.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无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
608.荷泽:「真如之体不可得,名为空,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不言“空”。」
609.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何有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即如是,诸佛亦复然,佛与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真如不颠倒。」
610.荷泽: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无,故「即空」。又曰:「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见本性,空亦不有。」
611.大珠和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612.志公和尚:「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613.本性:于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一法不实,故名「实相」。空实一如,是为妙明真心。
614.司空本净:「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615.荷泽显宗记:「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
616.无:体性空寂也,而本智妙用。
617.佛性乃绝对者,本来圆满现成,无因无果,无取无证,不受后有,超过时间和空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
618.因缘本空,故不须断灭,见性后因缘即是佛性,故不须断灭。
619.空闲自在,样样现成,不假外求,无须造作。
620.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百千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621.志公:「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622.「心」:是诸佛本源,是一切神通妙用。
623.证实相,无人相,刹那灭却阿鼻业。
624.赵州:「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
625.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
626.禅:不二、绝对。
627.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
二、正受。正确的感受和觉受。
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628.本性:具足永恒的快乐,无量的智慧。
629.空中花,水中月何劳把捉。
630.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631.心若不易,万法一如。
632.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则心与我二矣。
633.当下一歇,便是。
634.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635.「心地法门」——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636.学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贪嗔痴爱疑妄尽,不动无明是活佛。
637.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槃本有以迷惘知。
638.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尤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在。
639.心不迷不随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盖。
640.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
641.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42.铁人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
643.认定死语,重增虚妄,辗转惑乱,无有了期。
644.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645.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
646.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647.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
648.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
649.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
650.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无非。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有故非无。
651.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652.平常心是道。
653.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654.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655.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656.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
657.凡人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659.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660.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661.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