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佛使比丘答: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佛使比丘答: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这个重点,将会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注一]的心境有别方面,给我们一些看法。凡夫是指从来没有成为完全的佛弟子,且对真正的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为佛教徒,充其量只是符合记录与注册的“名字佛教徒”而已。这表示他一直是个凡夫。

 
  现在,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圣人(ariyan),就必须对身旁种种事物具足正见,那种高度的知见远超过凡夫所拥有的。佛陀幽默地说:“圣人和凡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例如在圣人的眼中或在圣戒里,唱歌与哭泣是同样的事,跳舞是疯子滑稽的动作,开怀地笑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注二]。

  


  凡夫嘻嘻哈哈自得其乐唱歌、欢笑,不会觉得疲倦,但在圣戒中,唱歌被视同哭泣。假如我们见到一个人声嘶力竭地唱歌、喊叫,在圣人的眼中看起来不仅与哭泣相同,它与哭泣更是出自相同的情绪。

  


  至于跳舞,更是疯子的行为。当我们起舞时,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必定至少有百分之十五[注三]的疯狂,否则就不会去做它,但我们不会以为那是疯子的行为,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快乐的事。

  


  有些人喜欢笑[注四],笑是快乐的,即使没有理由或适当时机,人还是常常笑。但在圣戒中,笑被认为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所以假如我们能笑得少一点,将会是一件好事,若完全不笑,那就更好了。

  


  这例证显示圣戒不同于凡夫的习俗,依照凡夫的习俗,唱歌、跳舞、欢笑,没什么大不了,且稀松平常;而在圣戒里,则被视为可怜的行为,且与前面的评断相同。有这种观点的人,心境是高超的。

  


  佛陀并没有禁止我们去做上述的事情,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行为的表现方式有高或低的层次,因此不需去做不必要的事。当我们还不是圣人时,可能会想要尝试较低的行为方式,但假如真的去尝试,我们将会明了:它偶尔使人快乐,但是到最后,我们会厌倦它。于是,我们可以自我提升到符合圣戒的圣人境界。

  


  有些人不喜欢听到戒律,他们担心那会约束自己并导致痛苦。无论如何,尝试控制自己不要随着情绪走,在佛教中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调伏身心,使它们不会随着情绪走,那并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以避免遭受自私或烦恼的压迫,安住自己的心,不许烦恼引诱我们、主宰我们。当跳舞时,注意观察有多少烦恼刺激、主宰我们,使我们在它们的控制之下,这是解脱自在吗?

  


  以上的讨论,多少引发我们想到应该提升自己的地位,不要永远只当凡夫,自愿加入圣人的行列,就能拥有智慧,痛苦自然少。避免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困扰,也不要做徒劳无益的事,你将获得如下的成果:从凡夫的阶层提升为真正的佛弟子,安住于圣戒之中。佛陀希望有更多人成为圣人,别永远只是凡夫俗子。

 
  [注一]真正的佛弟子意指圣人。

  
  [注二]四分律卷五十八:“於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大正藏》第22册,998页)

  
  [注三]此据泰文版。

 
  [注四]此处所谈的笑是指放逸的笑。

 
 
 
前五篇文章

佛使比丘答:由修行构成的‘道’中,哪一条是平常道,哪一

佛使比丘答:佛教所说的‘业’是怎么回事?

佛使比丘答:一定得听闻佛陀的法或佛陀亲口说的法,才能止

佛使比丘答:对某个教法,若生起是佛说或非佛说的怀疑时,

佛使比丘答:佛陀如何描述后代的人?

 

后五篇文章

佛使比丘答: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佛使比丘答: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佛使比丘答:后期革新的”法“是什么呢?

佛使比丘答:什么是‘不死(佛教最殊胜的词)之法’?

佛使比丘答: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