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护持
 
 

夏坝仁波切答:请上师解释,“意识”的识、“无明、行、识”的识和“阿赖耶识”的识之间的不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夏坝仁波切答:通常说的“意识”是整个识体,而不是佛教中六识和八识之一的那个意识。识体包括六识,有眼、耳、鼻、舌、身、意识;其他五根与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有为法”,是客观存在的,变化无常的,是无数个小群体组成的。不断更换变化叫生灭,不是彻底没有,前段演变成现在,今天的意识是从昨天的意识演变过来的,现在的意识是前一分钟演变来的。一秒钟的时间至少经过65个刹那。生起快乐的心,不快乐的心就灭了;生起不快乐的心,快乐的心就灭了;生起快乐和不快乐之心,无记之心就灭了。

 “无明、行、识”三者的关系:佛陀把“识”比喻为田,“行”比喻为种子,“无明”就是农夫。看出什么问题了吗?“识”是无数的善、恶、无记组成的群体。如何区别好坏呢?看邪念多,还是善的习性成分多。“识”如果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就不会由于善行的变多而使恶习消除,因为它是永恒的话就变不了。(恒常:认识停止不变,老停留在一种变化上。)正因为它无数次不断变换、是无常的,才会改变、(无常——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刻不停的发展中和变化中)。人死了以后,不叫神灵,不叫灵魂,准确地说叫“识”。如果不想让田里长出任何苗子,就要杀掉农夫“无明”,没有农夫就没人播种。怎样杀呢?用智慧宝剑杀,这才能从根本上断掉十二因缘,习气本身就是业力。

 唯识法相宗认为:习气这个东西没地方放,便找了“阿赖耶识”这个库,它受第七识——“末那识”支配。第七识属于未证圣道之前,仍由烦恼所覆盖的以无记为主要之心的意识范围。而“阿赖耶识”为人体第八识,别名亦称“种子识”、“藏识”。它将心识缘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善与恶业均储藏于一处。这个储藏无量善和无量恶的识之处,即称为“阿赖耶识”。其特点有四:1、无业障覆盖,且以无记为主要之心;2、一切业的储藏处;3、一切爆发善、恶、无记异熟果报的种子所在处;4、能了解自己的所缘的本质(所缘自体),不会了解所缘的表象。

无数的善恶习气形成一个联盟,这样就不需要找一个究竟的东西,“识”也是虚的,找不到个体的、单列的心。人即非五大,找不到一个单一、独立的“我”,善恶无记的心加起来叫了“我”。佛教不承认坚固自在、恒常不变、独立的“我”,只承认一个不断变化的“我的相续”。事物的变化不是总重复一种状态,正确的认识也应该是不重复的、崭新的。

业力入库随你走的“阿赖耶识”的说法,中观派是不承认的。中观派认为:“识”的组成本身就是善习、恶习、无记之习等等各种识体所组合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叫“识”。因此不需要格外的善、恶业力之库房。所以也不承认“阿赖耶识”。无论怎样善恶变化,相续是不断的,如孩子虽不是母亲,但和母亲的血统一样。
 

--------------------------------------------------------------------------------------------------------------------

扩展阅读:

更多夏坝仁波切佛教问答

夏坝仁波切佛教文集

夏坝仁波切佛教视频讲座专题

--------------------------------------------------------------------------------------------------------------------

推荐访问:

佛教问答大全 /fjask/

法师佛学文集大全 /ffzt/zzzt/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夏坝仁波切答:今天灌顶时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需要守哪些

夏坝仁波切答:请问上师,修到什么情况下才能不退转?

夏坝仁波切答:“暖位”是怎么回事?

夏坝仁波切答:心眼见到的佛和顶门开之后见到的本来面目是

夏坝仁波切答: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么什么是“本性”?

 

后五篇文章

夏坝仁波切答:闻、思、修的含义是什么?

夏坝仁波切答:请问上师,只念一句“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

夏坝仁波切答:有的法师说,早、中、晚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

夏坝仁波切答:“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夏坝仁波切答:修净土的人常说只要念佛号就能往生,可您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