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 感应故事 宗门故事 名人学佛 成败故事 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 身边故事 生活故事 短故事护持
 
 

安详的彼岸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安详的彼岸

  【前言】

  假日许多游客到垦丁走走,看到蓝天碧海,觉得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讨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寻宝的商人,更是知道大海的威力和无情,大海中除了有巨大的波涛、强大的漩涡和暗流,还传说有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因而只有成群结队才敢出海寻宝。所以,一般人认为最难越渡的,就是「汪洋大海」,但是佛陀不认为如此。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园内有上千的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一般人所说的大海,是愚夫所说的,不是圣者所说的,愚夫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大小水的聚集而已。

  佛陀直接指出,外在的「汪洋大海」不过是小水池罢了,那么,什么是圣者所说的大海呢?佛陀接着说: 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洄澓诸水、恶虫、罗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洄澓恶虫、罗剎女鬼。

  这意思是说,人的眼根才是真正的「大海」,眼睛所看见的色境就是海里的波涛。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眼睛一看到美丽的色境,内心就生起波涛汹涌的贪爱,此时岂非掉入了漩涡?一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内心就生起厌恶和排斥的心理,此时岂非被凶猛的海兽和罗剎女鬼吃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贪爱和嗔恨的习性,有几个人能越渡过去?所以佛陀说,眼睛才是真正难以越渡的大海。唯有能够禁得起色境波涛的冲击的人,才能渡过眼睛的大海,脱离了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眼睛的大海和色境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是人的大海,人们所接触到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五境就是大海的波涛。谁不想耳根听到美言,鼻根闻到幽香,舌根尝到美味,身根触到柔软的东西,意根觉知可意的境界呢?唯有能够禁得起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波涛冲击的人,才能渡过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的大海,才能脱离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耳、鼻、舌、身、意的大海和声、香、味、触、法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最后,佛陀以偈颂作结语:

  大海巨涛波,恶虫罗剎怖,难度而能度,集离永无余。

  能断一切苦,不复受余有,永之般涅槃,不复还放逸。

  这意思是说,大海里有巨大的波涛,其中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同样的,非常难渡的生死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而没有残余,能断灭一切的苦厄,不再生死流转,永远处在涅槃的境地,不再回到懈怠放逸了。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17经。

  【一些省思】

  众生眼中的「汪洋大海」和圣者眼中的「生死大海」,有三项的不同:性质的不同、沉溺的不同、越渡的不同。

  (一)性质的不同

  A汪洋大海只是由色蕴所构成而已。

  B生死大海则是由六根或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所以性质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二)沉溺的不同

  A1汪洋大海中只有畜生或人类在其中沉溺而已。

  B1生死大海则有六道众生在其中沉溺,此中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所以沉溺的种类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2于汪洋大海中,只是由于身体的行为而沉溺其中。

  B2于生死大海中,除了由于身体的行为外还有由语和意的行为而沉溺其中,由贪、瞋、痴而沉溺其中,由生老病死等众苦而沉溺其中。所以沉溺的原因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3于汪洋大海中,被沉溺的动物只是这短暂的一时而已,鱼类等生活在其中也不过是暂时的一生。

  B3于生死大海中,在家的凡夫,如果没有厌离众苦和脱离烦恼之心,则生生世世将一直沉溺其中;诸出家众,如果生起错误的寻思分别,令心扰乱,也将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外道出家众被邪见和烦恼所系,更是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所以,沈溺生死大海的时间甚为久远,难以越渡。

  (三)越渡的不同

  A汪洋大海:一般尚未离欲的凡夫以及圣者,依靠轮船等外在设备都是可以越渡过去。

  B生死大海,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情况:

  B1尚未离欲的凡夫,由于贪着于色、声、香、味、触的可爱境界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2依靠修习禅定,已经达到离欲的凡夫,只压伏欲界的贪爱,但仍粘着于意根所识的可爱法境,还没有生起内观的智慧,还没有破除我执,因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3内道的有学圣者,已经生起内观的智慧,对六根和六境遍知为苦,于六根大海中,很快就能依次越渡如同波涛漩涡的粗重烦恼,越渡如同凶猛海兽的乱心烦恼,越渡如同罗剎女鬼的世间利养恭敬的烦恼,最后将到达生死大海的彼岸,成为无学的圣者。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佛陀指出,一般众生只知道往外看,例如,只看到大海的威力和波涛的汹涌,但是从来不知道往内看,从来没有看到时时发生在自己眼、耳、鼻、舌等六根内,所产生的威力更大更猛的爱恨波涛,因而不断在生死大海中,尝尽轮回之苦。所以,唯有往内好好看清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现出来的贪爱和瞋恨的波涛,并且以内观的智慧将之降服,如此才有可能抵达安详的彼岸。

   
 
前五篇文章

分享传递正能量

称呼

经典爱情哲理故事

朝花午拾

请您也吻我一下好吗?

 

后五篇文章

幸福的西绪弗斯

砍柴工

傻瓜大师

尊重

我也来试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