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肉食品消费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
 
就在西方国家大量消费肉食,消耗大量土地、谷类、淡水来换取肉食的生产时,原本延续了数千年的偏重于素食饮食结构的中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肉食工业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减少肉食就能减少生态灾难?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 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曾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 就在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口挨饥荒饿肚皮的时候,另一小撮“阶级敌人”却在浪费大量的土地、水与谷类以换取肉吃。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且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计算,美国人每年吃下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它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量,只有不足400磅。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动物的。 而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在个人生活中的直观指标,就是“肉欲”的不断增长。1988-1998年间,肉食消费量整整增长了一倍,达到了人均46公斤,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近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猪肉消费则名列世界第一。 以短视的眼光看来,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深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于是一场灭顶之灾。尽管我们非常自豪地宣称中国只用了不到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但是这种成就的相当部分是靠压榨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每生产1公斤粮食需要用多少流失的土地来换取:这个数字在贵州乌江是47公斤,在四川中部是53公斤,在陕北是107公斤, 而在甘肃竟达到140公斤! 过去30年中,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它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 中国人老土,所以对土地一往情深。但是现在,这片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已被压榨得目不忍睹。再给诸位提供一组官方数字:过去30年中,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它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大家都知道,官方的数据总是保守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更严重。给12亿人口供养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牧草地的使用超过了持续增产的能力,因此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在1990年,饲养用谷物已占谷物总量的20%(1970年只有8%),而到1999年已占到将近40%。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不亚于工业污染。以首都北京为例,规模化的养猪场有1300多个,年存栏生猪260多万头,鸡场1000多家,年存栏360多万只,此外还有20万头牛。养殖业一年粪浆排放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无害化污水处理,粪便连同冲洗水四处漫流,或直接排入河道。 大量肉食品的消费是中国无法承受之重,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对肉食的需求量。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尽量多使一个人成为素食者。只要人们少吃几筷子肉,脚下的土地就可能从重荷中解救出来,这是作为个人为自己生存的环境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 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又最低效的一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20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10%蛋白质的卡路里被吸收,其余的90%都被排泄出去了。
吃肉要比植物饮食需要的土地多出16倍以上。 在食物生产上,种植植物比生产肉类相对而言就经济实惠多了。比如一亩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将可以出产17磅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换言之,我们吃肉要比豆类等植物粮食需要的土地多出16倍以上。而且,饲养动物还极其浪费水源,据计算,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 因此,许多令各国首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地球上的资源已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实在满足不了人们无底洞似的贪欲,更喂不饱饕餮肥腴者们那穷奢极欲的胃。
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 哈佛著名的营养学家珍·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以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而且,儿童教育及人类健康、医疗条件也会大为改善。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食物的需求必须依靠植物蛋白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投入经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素食不仅减少生态灾难,更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安宁、祥和的家园。 素食生活哲学,让个人身心性灵回复自然状态,重过幸福又符合自然之道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会同人致力于分享健康、仁慈、环保、高能量的饮食方式及心得;研讨学习做美味素菜的窍门及配合素食生活的日常习惯;互相支持协助克服过渡到素食生活期间的困难,从而最终改变本地社会的饮食文化,方便更多人吃出健康、吃出生命力、吃出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