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功过格简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初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及後流行於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

  作法:这类善书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并用正负数字标示。奉行者每夜自省,将每天行为对照相关项目,给各善行打上正分,恶行打上负分,只记其数,不记其事,分别记入功格或过格。月底作一小计,每月一篇,装订成本(见附录书影一),每月如此进行,年底再将功过加以总计。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以期勤修不已。

  源流与发展:道教记录功过善恶的作法要从功过思想说起。中国的功过思想起源甚早,《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教和民间信仰认为天地、灶神、司命等神,监察人的善恶并给予应得的赏罚。後汉的《太平经》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而功过格跟《太平经》的「天券」说法也有关连。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及卷六《微旨》载有功过思想的丰富资料,《对俗》篇说要想成天仙,须要积1200善;想成地仙,须要积300善。对善恶功过积累增减以计算人的祸福寿夭的说法,也见於五代时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是书卷73、81载有「善恶之二书」、「功过之两簿」。「格」有规准之意,言行之善恶功过,成了降福获咎的依准。这种计算功过的办法,宋代以後就发展形成功过格一类善书。因此,功过格可说融合了道教积善销恶、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因果报应三教的理念。

  现存最古的功过格是《太微仙君功过格》,1171年成书(《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收录),为净明道道士自记个人善恶的簿册。《道藏辑要》收《警世功过格》和《十戒功过格》,是托名吕祖撰述的功过格。後经袁黄(1533-1606)、宏(1535-1615)等人倡导,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功过格盛行於世,有多种功过格编写而成,不单有道教色彩浓厚的功过格,还有佛教系统的「善过格」(宏《自知录》是代表作)、与民众道德有关的功过格(如《汇纂功过格》)。十七世纪以後,不仅道士奉持,士人、崇奉佛教戒律的人及民众亦渐奉行,更有特定劝戒对象的《当官功过格》、《童蒙功过格》、《妇女功过格》。清初的《太微仙君吕纯阳祖师功过格》(1734年成书),香港抱道堂近年仍有重印。(见书影二)。

  功过格的流通意义:功过格是修行者实践道德的指导书,像店主在账簿上记数般,逐日登记行为的善恶在一记分册上。有学者认为这种道德记账的体裁,与中国商业簿记的发达不无关系,因此称为「道德记账法」(MoralBook-keeping)。一位日本学者评论说:「功过格的出现,标志著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他们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见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第一卷,第146页)。

  小结:总之,功过格使《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善书的主张更具体化和条目化,可用作日常修省寡过的行动指南。这类善书既是研究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有助了解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

 
 
 
前五篇文章

劝戒十则

石音夫醒迷功过格

太上感应篇本文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初闻佛理

 

后五篇文章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悯人之孤

逸而得富

人有十时

济人之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