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五 识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蹑前行阴尽相 二 状示识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此通明识阴,始终之相。彼善男子:即是行阴已尽之人,或始终不起狂解,或妄念便能觉知,常住圆定,故仍称修三摩地;此中望行阴为终修,望识阴为始修也。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即行阴生灭性也;诸世间一切有为之法,无非流变生灭故。幽清扰动,同分生机者:观幽隐轻清,扰动之根元,即十二类生。同分生机,即同生基也。基:表生之处;机:明动之始;其意则一而已。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者:倏然即忽然也。隳坏裂破,沉细纲纽,沉是深沉,细即微细,纲为网上之大纲,纽为衣中之纽扣;此状生机之纲纽,为网衣之枢要也。功夫至此,忽然隳裂,沉细纲纽,则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众生由此,能数数取著于诸趣,而受生也。且受生,所以酬答宿业,而酬业之深潜脉络,即是行阴,为生灭根元也。感应悬绝者:感应即因果也,而言悬绝者,以行阴既尽,深潜脉络已断,因亡果丧,不复受生,故云悬绝。

  子二 状示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于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轮转生死,昏如长夜,将大明悟。言将者,谓才有明悟之前兆耳。故下以喻显之。前三阴尽,如鸡初、二、三鸣,未色见精。今行阴既尽,如鸡最后啼鸣;瞻顾性天,亦若东方已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白,以其尚为识阴所覆故。工夫至此,行阴已尽,识阴已现时也。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四句,指掌疏约前四阴尽相言之。以受尽故虚,无领纳故;想尽故静,离分别故;行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夫色阴先尽,而外之六尘,岂更昏扰乎?如是则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也。既唯一体,内外相尽,故曰:入无所入。 《正脉》云:亦即渐次中,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之时也。内外湛明:言根尘化为一味,湛明之境。入无所入者:谓初心亡所,故言入流;既尽根尘,更何所入?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者:至此根尘既销,纲纽自破,则第八识,从此显现。环师谓:受命元由,即是识阴,然亦即是类生别相;所谓各命由绪,显异前之总相而见,故曰深达也。 十方世界,十二种类,众生投胎,受命根本元由,若知此是无明幻力所起,离于依他起性,则识阴自可顿超。其奈行人至此,观此受命元由,执此为本元真心,故曰观由执元,遂致识阴终不可破。虽不可破,而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曰诸类不召,则尽十二类,皆不能牵引受生矣。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同是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之可得,故曰已获其同。此即已得六销,犹未亡一。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者:谓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初见性天,已有精明之色,不复更沉。虽未大明,然已东方发白,显现幽暗隐秘之处,言其具见暗中之物也。即是行尽识现,如脱外衣,方见最内贴体汗衫,此则名为识阴,未破之区宇。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其同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者:即于同中,加功用行,销镕磨炼,六根门头,合之则一,开之则六。以六根为一根用,以眼能见,耳、鼻、舌、身、意皆能见,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以眼不独见色,而能闻、嗅、尝、触、觉、知,名为开成就;一根如是,根根合开皆然。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者:《正脉》云:不唯情界脱缠,亦以情器交彻也。见闻者:略举六根之二;通邻者:其结已解,其体不隔也;互用者:体既无隔,用可互通也;谓眼家,作耳家佛事等。以其回脱浮尘、胜义,二种根结,无障无碍,故曰清净。此即情界脱缠。 下则情器交彻。十方世界,此器世界;及与身心,此有情世界也。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复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即前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至此一念不生,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相灭,故云名识阴尽。按耳圆通,此当寂灭现前。《指掌疏》云:前于空所空灭时,宛尔有个能灭心,即是第八本识,然此乃是对生言灭,灭非真灭,正是识阴,今于识阴尽处,对生言灭之灭,亦复俱灭,故是寂灭现前时也。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此经命浊,以一性六用,同异相织为体,如前命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一性也,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六用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今以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至此反观识阴之所由来,莫非幻妄,非有谓之罔;非无谓之象;体性空寂,故名虚无;迷背真性,名为颠倒;元无别法,惟此妄想,以为识阴之根本耳。但能达妄本空,则妄想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初具示始终竟。

  壬二 中间十执 分十 癸初 因所因执 至十 定性辟支 癸初分三 子初 行尽识现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示识阴十种邪执,第一因所因执也。先教以当知,以示警觉之意。是修圆通之善男子,穷诸行空者;谓研穷行阴,而至于空,即行阴已尽。于识还元者:指行尽识现,如前云: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也。于八识反本还元矣!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而于识阴,寂灭之性,精妙未圆。《指掌疏》云:寂即常德,离生死故;灭即净德,灭烦恼故;精即我德,有真体故;妙即乐德,具神用故。总为一涅槃,盖必透过识阴,始得圆满也。《宝镜疏》云:而于识阴,寂灭之性,虽已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发光,犹为识阴所覆,未能圆照于法界也。《正脉疏》云:所言寂灭者,即圆通中解结,末后之灭结也。不带纤毫生灭曰精,惟余一味寂常曰妙,始是纯真性体。此而未圆,正明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也。

  子二 谬解成咎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正脉疏》云:能令下,先举起执之由。大凡起执,必睹大定中,殊胜之象,以发端耳。 首二句:能令自己之身,六根隔碍销镕,合六根为一根之用,开一根为六根之用,蹑前销六入一之境。次三句:亦与十方,十二类生,通一见闻觉知,此为群心,通同吻合之境。觉知既已通同吻合,能入圆元。圆元:即识阴也。圆表诸类遍含,元表万化托始。其言能入者,意明四阴荡尽,归宿于此而已。 下方是所起法执。若于所归:即是能入圆元;由不达即是识阴,遂妄立真常,堪可依住,因即依也,以为极果,生殊胜之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者:本非可依,而谬执能依之心,所依之境,故曰因所因执。《正脉》云:识乃无明幻影,罔象虚无,毕竟无实,如人梦见依归得托之地,妄生庆幸,岂有真实哉? 下明所堕同类,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师事梵天,以我为能归,以冥谛为所归,前云非色非空,拘舍黎等,昧为冥谛;然计此非只一人,前后异出耳。成其伴侣者,即同类也。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者:迷了佛果菩提无得之真道,亡失自己因地知见之妙心矣。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十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圆瑛大师(七)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圆瑛大师(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