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听经札记(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舍诸世间法,才能生到如来家,对五欲六尘尚贪恋不舍即是尚未发菩提心,大乘佛法是对世间一尘不染。迷的时候就是世间法,悟了之后就是佛法,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即是对于一切世间万法不起分别心,一举一动样样如法而不起分别。

  △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因世间果报容易使人堕落,大修行人一念错误转世为大富贵人,因而又造业,必招致三世怨,故古德有大成就者对世间福报均无贪恋之心,行菩萨道不远离五欲六尘如何能入道。

  △学佛之人对于圣教应当了解而且还要记得,境界现前必须依佛教教义的方法以对治之,记不得焉能对治。

  △经云:‘住于深定,不沉不举。’沉是昏沉、打瞌睡,举是掉举,愈想静,妄念愈多,心不宁静,所以必须定慧等持,定多于慧易昏沉,慧多于定易掉举,均非所宜,欲求等持,惟有不放逸才能作到。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以为佛菩萨不灵,因之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乃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均由于过份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法门都要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般,必须认真去演,应做的事要做的好做得像,放弃责任也不成。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法印、法指万法,印是印证、证明,官府中均有印信,佛亦有法印,大乘一法印即实相,小乘三法印即无常、无我,涅槃。凡符合这三个意思的是小乘经典,佛又说五法印即无常、无我、苦、空、寂灭。无论修行发愿均不能违背法印,凡是与法印相合的即是佛法,不合的是魔说。

  △承事善友恒不舍离。善友包括老师同学道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承事善友,无善友不能成就,求学太重要了,活到老学到老,行菩萨道生生世世都要求学,成了佛才算毕业。

  △参禅完全靠自力,不开悟没有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说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大小乘经论中讲闻思修三慧学者所在多有,佛法在行,而行先要求解,闻慧尤为重要,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有人说听经听过就忘,记不著,故不愿听,须知闻慧重熏习,博学多闻才能一门深入,以世间法说古文佳作若熟读之,百读不厌,趣味无穷,古文尚且如此,何况佛经,古大德讲一部经有一生讲一二百遍者,愈讲愈能发挥其精义,此古德留下之典型值得学习。

  △有谓佛法如此好,有何方便法门速得成就,祖师开示说看得破放得下六字而已,必须先从布施下手,要舍,不舍娑婆世界之苦,如何能生极乐世界,研究教理开智慧很有限,必须由行持上开智慧,小乘由戒定开智慧,戒是舍恶业,定是舍散乱,佛法无一而非舍,布施舍贪,忍辱舍嗔,般若舍愚痴,六度布施列为第一,十度(六度加方便、愿、力、智)布施复为第一,四摄法布施亦为第一,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贫,居住山洞,心中自在,古人云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求功名富贵,用多少心机,人家给不给还有问题,修道是自己的事,操之在我,不必外求,比求功名富贵更容易,何乐而不为。

  △经云柔和忍辱无有穷尽,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遇到一切苦难侮辱正是消灭自己业障的好机缘,天下没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国人讲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古人译经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况其他。古德教学,常用种种方法测验学人有无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门庭求教,乃令随众作务,在碓坊舂米,经过八个多月,设六祖无忍耐心,岂不老早离去。

  △有念即不正,无念方为正念,无念不易做到,以一念止万念,修净土法门以心安住在佛号上,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即是定,事一心与理一心各有千差万别,定力之差别很多。六度中将禅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不到此时心放不下,精进在前,精进是把各种法门都学过了,然后才可放下心。

  △念佛就是修止观,念佛放下万缘即是止,放下万缘再提起一声佛号,清清楚楚即是观。

  △小乘国家之三藏是四阿含、比丘戒、只供释迦牟尼佛,但修小乘佛法亦并不容易,要断见思惑才能修到须陀洹初果,念佛能带业往生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诸同修应深自庆幸,生于大乘佛教国家,幸闻佛法,复遇讲大乘经论道场,应各自努力,莫失机缘。

  △菩萨道非常遥远,如有一念厌倦之心即不能满菩提愿,菩萨永远没有休息,身体如同机器一样,用坏了再换一部。

  △大庄严指清净庄严,非物质上的庄严,大庄严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例如佛堂不在建筑得富丽堂皇,在乎同修们的心地清净,如佛堂内每个同修均入念佛三昧,则佛堂建筑虽简陋,亦是一个大庄严的道场。

  △佛经不是一律都讲成佛之遗,佛是应机说法,有一类众生不想成佛,不愿行菩萨道,因为太长远太艰苦,只求自己了生脱死,所以佛对他说小乘法,又有一类众生只求人天享受,佛即说人天道,故佛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其原因在此。

  △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一切有情,没有自己,事事要做但不著相,看似很难,其实比世间法之求名求利还容易,世间名利用尽心思未必能求到,行菩萨道心中一尘不染,五欲丝毫不贪沾,连功德都不著,是行之在我,说到做到,自己能以控制。

  △离五欲六尘不能行菩萨道,此身是利众生的工具,随缘而不攀缘,取而不舍是凡夫,舍而不取是小乘,修行要善巧方便,有一丝毫贪著,道就入不进去,菩萨道易行,十方诸佛菩萨都来护持,难的是私心放不下,若真心在道,福德自然,故俗云: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修行人首先须具备生活上必具的条件,约有五事:(1)衣食具足,(2)持戒清净,(3)清净处所,(4)息一切外缘,(5)亲近善知识。

  △上求下化成就众生是佛菩萨的宏愿,我们若发与佛菩萨同样的愿,佛菩萨必加被,若行为再与佛菩萨一样,我们就是现在住在世间的佛菩萨,经中所讲的广大行愿是教我们照作的,并不是佛菩萨自抬身价希望大家恭维的。

  △烦恼皆由贪嗔痴而来,不离贪嗔痴,圣道上无分。贪分为五类:(1)内贪、对于自己身体起种种欲望,希望身体健康长寿,精神饱满,对身体过分爱惜。不知身是一部机器,如舍不得用,养尊处优,过若干年仍然坏掉,必须使其发挥最高的效能作为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2)淫欲、经中列为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无上道必须断淫欲,如不断、修的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轮回,(3)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质上的享受。(4)对五欲六尘的贪爱,六根贪六尘,吃讲究色香味等等。(5)身见、我执。以上五种那一种都不容易断,不断即不能离开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无求品自高。

  △于一念中入诸三昧,心若不定,身语均谈不上庄严,行住坐卧均在定中,禅家之定有出有入,出定心即乱,念佛看似浅近,与最高一著的楞严大定相应,只要心里有佛号,即在楞严大定中。

  △佛在世时只有众会,即讲经说法之所在,听经之后各自修行,中国自佛法东来以后并无丛林制度,唐以后古德鉴于修行人疏懒成性,必须共修,于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防止个人修行之放逸。

  △往生极乐世界是活著的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去的,死后就作不了主,现前不能开智慧,尔后即不能往生,学佛是白学了,未免冤枉。过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要放得下,一切不要操心,事情来了就办,办完就了,过去不想,未来亦不想,修净土用此种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处,以此方法劝化他人,送他成佛,将来他要度多少众生。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踏地的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阿弥陀经全经之旨,一心不乱是功夫话,念佛人所求者在此,虽不易而必须有此目标,只要诚心诚意求,仍可求到。

  △学佛之目的即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人要有信心,品位高下在乎功夫之深浅,家乡原来是在极乐国土,此娑婆世界实无可留连。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通常初学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决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六道皆恶道,诸难指三途八难,最主要的闻不对佛法,佛法是众生得度的机缘,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出三界就免不了仍堕落在三途八难之中,欲离此难先求生净土,能生净土即可远离恶道。

  △佛法太难了,学小乘也要先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设佛不说净土法门,吾人对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很难达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开示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当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误解以为造业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师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是指学佛之后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可再造新业。在日常生活当中,平常只以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在心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现前,即以一句圣号对付之,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实实守著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此一句圣号与一切法均不相应,自与六道均不相应,故可脱离六道,超出轮回。

  △学佛要正助双修,助修中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学者往往将助修看轻,凡夫迷惑造业,无始以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虽有正修,而多生劫来所造的恶业要来障道的,助修是先要把这些障碍去掉,助修以六度为主,六度以布施为主,只要修布施波罗密即有无量的利益。

  △大乘菩萨亦修四谛法,佛说世间人是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苦,离苦之后才能得到安稳,欲想得受用,必须舍弃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不攀缘,放下一切,老实依教奉行,自然得到安稳。

  △修行人为图清净好用功,常有闭关之举,其实古来大德闭关是已有修证,宗门教下均有成就,不需再有明师指导,为自己加行,才有资格闭关。

  △讲经弘法之人,不作营生事业,须由大众信徒供养,尽量安定其生活,使其不必顾虑到生活问题,专心说法。故集大众的力量建立道场,供养法师功德甚大,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自受的。

  △能忍是一切事业成功之根本,能忍才能精进,念佛精进,参禅精进,世间事业同样要精进,不过结果不同。有人对打麻将精进,将来只有往三途方面去,殊为可惜。未闻佛法之人不应责怪,古来大德没有不是拿一天当十天用的,放逸懈怠是烦恼,人生光阴有限,若不精进,习气很难断。

  △讲经说法不但佛法要通,世间法也要通,佛法略分十宗,每宗均有其渊博的内容,世间法包罗万象,最大的图书馆亦不过收藏一部份书籍,何年何月才能将内外典籍搞通,所以古来大德欲求通达世出世法,惟有以至诚感通为要诀,求佛菩萨神力加被,如此修法才能成就,若靠自己研究绝无成功之望。

  △正念即是禅定,亦称三昧,亦称正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静是寂,虑是照,心无散乱即得正定,心不随境界转即是禅定,此非易事,学佛欲有成就,舍此无他法。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方便之方便,但离开禅定还是不成,一心不乱为净土法门之要件,不得一心即不能成就。

  △光阴太可贵了,不要以为我现在年岁还不算太大,将来有机会环境许可再好好念佛,须知世间事与我了生死毫不相干,自己要认真去作,一天当十天用,一年当十年用,时间不多,世间名闻利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修净业念佛诵经拜佛都是必需的,读经求解,拜佛求忏悔消业障,念佛求一心,只要正念成就,智慧就开了。

  △心外求法谓之外道,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二六时中随时觉察,四魔中之前三魔均属自己份上,只有天魔是外边的。

  △六道有情众生对自己看法不同,对环境看法亦不同,随心的境界而转,所以人必须要求学,求开智慧,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佛是大智大觉,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对于宇宙人生比较清楚深入,使我们的观念与佛的观念渐渐相近才能得益。

  △如想证入佛的境界,心不散乱是为第一,证入必须有定功,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心不动,八万四千法门那一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定即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经云:‘修菩萨行心不散动,于大乘门皆得圆满。’

  △佛法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间人认为以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可以得到一点小便宜,此纯系愚痴错误的观念,假如前生没有种这一点善根,今生无论如何求都求不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用尽了心思所得来的还是命中注定的,聪明智慧高强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不从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报,无有是处,大富贵大福德是由布施而来,依正庄严是由修六度而来。

  △持戒之人必须少欲知足,贪欲少修般若才不会出毛病,若贪欲多,曲解作坏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生大邪见,自己受害无穷,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方不致偏于断灭相,学般若应行布施,布施即舍,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财产与精神,正合般若道理。

  △学佛者无论行住坐卧均须求三宝加被,修任何法门均应如此,讲经时须将平日知见抛开,求三宝加被,如念佛心中一无所有,抛却平日知见,专心一句佛号,求阿弥陀佛加被,经中常说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此并非有所依赖,倘不如此,有一我见存在,将自己灵性障住,无有是处。

  △凡夫对于境界未能了达深悉,以致放不下,迷在里面,被境界牵著走,一落在分别上即造业,随业流转,不能出苦。了达境界,对事事物物样样清楚,看的真切,如在梦中自己知是梦境,苦乐不觉,心中清净不染,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人生数十年光阴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样是真的,何尝不能当作梦想。

  △交善友有七事应作:(1)友遭逆境不弃(2)贫贱不轻视(3)密事相告(4)友有过不宣有善表扬(5)难作能作(6)难与能与(7)难忍能忍。

  △佛于一切法均通达是解自在,于一切法不染是行自在,行解均自在。佛为何示现菩萨相,其用意是大慈大悲,菩萨有示范作用,在世间同学道友中间就有佛菩萨应化,倘发菩提心,佛菩萨均会为他示现,其示现的方法非常巧妙,佛菩萨入定出定不可思议,无论依报正报一切无碍,存心求佛感应处处均可遇到,凡是令你觉悟的,或者遇到一句话,一种暗示,一种灵感,因而恍然大悟的都是佛菩萨的神力示现。不但有情,无情亦可示现,翠竹黄花无非般若,故曰:‘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美国恒由法师由旧金山金山寺至西雅图一千里的长途,学虚云和尚用三步一拜的虔诚方式自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六日开始,行至中途,发现他亲手缝补的长裤就一点一点的裂开,无法收拾,并未带一条备用裤,他对同行礼拜的恒具法师说:‘我该怎么办,如果再顶礼几次,就要露体站在这里了。’继续拜不是被警察拘捕,就是被路人嘲笑,二者均属难堪,他决定不折返金山寺,继续缓缓前进,默求佛陀慈悲加被,他向恒具说完这些话后,刚走了几步,忽然注意到前面大路当中有样东西在微风吹动下轻拍著,当进前拾起来看,竟是一条长裤,除了旧一点外,大小正合适。经此感应恒具恒由两位法师誓愿一生从事坚苦卓绝的佛学修持。

  △六趣众生无量无边,佛以神力常随不舍,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但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不接受佛的教诲,在其本身方面有障碍,有人不欲生天,以为高不可攀,来生仍欲作人,佛即教其持五戒,其实五戒亦是无上菩提的基础,佛度化众生均用善法,善法均是为了成就众生,若用严厉手段对待众生而使其改过迁善者亦属善法,父母教诫子女,态度虽恶劣而仍属善法,诚如经中所说,悉以善法方便摄取令其修习清净之业。

  △世间的善人是一个地方的福田,他可以感化一个地区的民众使其弃恶向善,故善人是国家之宝,罗汉辟支佛均是人间的福田,而佛则是最上的福田,种因必得果报,布施是种福田,财法无畏无论那种布施,只要清净均可得无量福。布施是破悭贪的,佛教我们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烦恼,因为悭贪是主要的烦恼,古德说佛法无他只有一布施,通常说修六度,修一个布施即可圆摄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庄严,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满月言其丝毫无欠缺,佛在过去世中修忍辱波罗密,相好是修忍辱的果报,正报庄严以忍为主,依报庄严以布施为主,如在忍辱上用功,入道不难,忍辱能感动人、教化人,无缘无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能忍实对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虽未至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经云:‘智身无所著,远离于身相。’智身指佛而言,佛绝无执著,一切不染著,我们对过去的事不要回忆,对未来的事亦不要想像,现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则三世均断了,三世断则无轮回,读经一二句,若能体会实行,一生受用不尽。

  △极乐世界是净业修成的,生到极乐世界即相好光明,一到极乐世界即开端,有进无退,当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唯佛与佛方能了知其真相,所以阿弥陀经中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普通俗人读了阿弥陀经即能相信真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缘所致,也是有来历的人。

  △学佛之人决不能离开佛菩萨,离开就要退转,现在佛已不在世间,经中开示,如能每日读诵大乘经典即能常常启发清净信心,故学佛之人每日诵经实有必要,世间上的事,生活过得去就算了,不必费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尘上。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一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佛的大涅槃谓之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入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不著有为即不执著,不著无为是什么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萨道,有为法包括甚广,百法明门论中前九十六条均属有为法,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定是虚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觉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为法均无自性,有用无体,彻底虚妄。

  △恭敬者、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盖三业以意业为主,摄心归一,不向外驰谓之恭敬。若但理发洗澡,华服盛装,而妄想纷飞,不能谓之恭敬。合掌顶礼表身业虔诚,称念圣号,赞扬功德,表口业清净。心中一尘不染表意业恭敬。

  △百千万劫难遇到佛,闻到佛名字都很难,佛在世时在舍卫国弘法,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不闻佛名,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现值末法时期,等法运完了要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这个期间众生如何能得度。我们能有机缘遇到大乘佛法,务自珍惜,多多劝人念佛,亲近佛法,口头劝,文字劝,以此因缘,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著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著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仅以欣厌心求往生,恐难达到愿望,必须发菩提心,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说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是留学,等学成之后再回来度众生,再来是愿力不是业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图享受,而是为度生。经云: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宁恶道多劫,受苦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宁地狱多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点善事如用回向可以发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开,粗心大意,听经时融会贯通,出了讲堂全忘了,实在说经本下课时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十大愿王中的称赞如来,一切佛之名号以及一切善法无一不是称赞如来,华严经境界实在广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心、愿、行、与佛相应即真是菩萨应世,与佛相应即是与法相应,名闻利养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与法性背道而驰。

  △学佛必须有清净信心才算入门,清净信是对于三宝全诚恳信,绝不为境界所动摇,信而不能深解,无法得益,不解其义则不能行,对于大乘经典要深入体会。在历史上顿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修大乘法应在五欲六尘中修,在根尘相接时用寂照的功夫,寂是心如如不动,照是境界历历分明,心若不能寂照,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走小乘路对不起佛菩萨,研究经教随文入观,能入进去即是佛的境界,入要修行,般若经中所教的修学方法是不执著。

  △有出家人不肯讲经,他以为自己没有修证、没有福德接引信徒,无资格讲经,其实我们只要根据古人注疏解释,知多少讲多少,既可弘法利生,复可使自己速得成就。

 
 
 
前五篇文章

听经札记(二)

听经札记(一)

茅篷札记(选录)

佛七开示录(太虚大师)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六)

 

后五篇文章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

案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代撰)

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真正的财富在福慧之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