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这是七觉支的第四,「除」,跟第五「舍」,除跟舍的意思很接近。它的内容,除是对内,舍是对外,这样子区别就比较容易。「诸见烦恼」这四个字就是一般经论上所说的见思烦恼,也叫做见思惑,惑是迷惑。这是烦恼的总称,也是佛给我们说的三界六道的根源。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从见思烦恼里面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没有了,见思烦恼要是断掉了,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正如同永嘉大师所谓「觉后空空无大千」,前面一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换句话说,你有迷惑,就好像在作梦,惑没有了就觉悟了。这是说明不但常说的人生如梦,整个六道说穿了,也就是个梦境而已,不过它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而已。 「见」是错误的看法,里面第一个就是身见,一般人总执着身是我。第一个执着身,这都是五种错误的观念。佛经里面讲「我」字这个定义,细说很多,通常说得最普遍的就是有主宰、自在的意思,这两个意思比较上最普遍。试问问,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宰?在这个身里面确实找不到主宰,不但身里头找不到主宰,心也找不到主宰。由此可知,身、心确实是虚妄的。如果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诸位想想看,谁愿意老、谁愿意生病、谁愿意死?换句话说,生老病死我们就做不了主,哪来的主宰?主宰没有,自在就更不用谈了,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很苦,哪来的自在!所以实在没有我。没有我,自己以为有我,这个观念就错误,这个见解就错误,这叫做身见。执着身是我,是错误的。 身既然不是我,它是什么?说实在话它是我所,它不是我。「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譬如房子,房子是你所有的,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们常讲叫身外之物。实际上我有没有?有,有真我,真我是真正主宰,真正自在。什么时候你才把那个我找到?大乘佛法里头常讲明心见性,真如本性就是真我,它能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做主宰,它是能变。所以真我是本性,这才是真我。没有见性的人,虽然有真我,迷了,把我迷失了,把假的、我所有的当作我,这个错误太大了。譬如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我把自己忘掉了,把衣服当作我,就跟这个例子差不多,这是个很糊涂的人,把所有的当作我。我们迷惑的时间太久,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并没有觉悟,都把这个身当作我,所以就带来许多的痛苦。错认了。 第二叫边见,边是二边,确实凡夫所有见解都是执着在二边,二边就是相对的。有我就有别人,有自就有他,它都有个对面的,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生就有死,总是有个相对的观念,没有办法超越这个边际,这也是错误的见解。在佛法,实在讲也没有办法离开相对,离开相对没办法说法。比方佛法说凡夫、说圣,凡圣就是相对的,众生跟佛也是相对的,世间跟出世间亦是相对的。所以佛教我们,佛是用这个方法做为教学的手段,你可不能执着,你一执着的话就错了。执着是什么?落在边见里头,虽然学佛还落在边见里面,你想想看你怎么能断见思烦恼?要怎样才不落在边见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好,教我们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语;离名字相,所有这些名词术语不要执着;离心缘相,心里头不要去胡思乱想,那就不落在边见里头。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不落在边见里。你看说、无说是二边,听、无听也是二边。所以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二边都不落;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的人也是二边都不执着。不得已说一个中道,如果你又执着中道,中道跟二边又对立,这就麻烦了。所以佛法要我们领悟,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 第三个是见取见,第四个是戒取见,这两个实在讲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说某人成见很深。你有了成见,所谓先入为主,自己有了个标准,你见到、听到都会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错误的。怎么知道标准是错误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标准!佛说得好,真妄没有标准,邪正也没有标准,善恶、是非都没有标准,你怎么可以执着一个标准来衡量?所谓标准是临时假设的一个现象,在此时此地适用,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空间,它就不适用。这种情形,我们现在比较容易懂,譬如时间,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十点半,离开这个地方,我们飞行一、两个小时,就知道有时差了。那个地方现在时间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拿我们这个时间标准到那里去不适用。可见得这个标准只能在这个地区、这个时候适用,过了这个地区这个时候它就不适用,所有一切标准都是临时建立的。我们今天学佛,我们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心性里面可不能有标准,有了标准决定见不到心性。所以拿世间法去学佛法,是决定得不到佛法的。一定要离开一切世间法,那佛法也就不必学了,佛法就在面前。离开妄就是真,不要再去找真,找真,你又立一个标准,那就又错了,没有真;没有真,就是真。 所以见取见,为什么说成见有两种?一个是果上的,一个是因上的。见取见讲的是果上,这是因;换句话说,一个是我们把果报看错了,一个是讲的修因看错了。佛在经上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上能够体会。古时候印度的外道,印度外道修行,说实在话,比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在西方常见的基督教、天主教,乃至于伊斯兰教、犹太教,比他们的确高明。为什么?印度外教都修定,都有相当的定功。我们知道定能发神通,人修定的时候能够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看你定功的浅深,能力大小不相同。他在定中看到牛,耕田的牛,牛死了,牠的灵魂生天了,他在定中亲眼看到的。人死了堕三途,牛死了生天,他看到这桩事,于是他就误会了,牛会生天,我们学牛,我们将来也就会生天。这叫什么?持牛戒。他去帮人耕田,他也去吃青草,这是我们前面讲无益的苦行,这是他错了。他不知道做牛是果报,死了以后牠能够生天是牠过去生中累积的善因,是那个因缘生天的,绝对不是做牛这一生有什么功德可以生天,这就产生很大的误会。所以印度奇奇怪怪的一些戒律,它的来由都是他在定中亲眼见到的,这是误会,这是错误的见解。叫非因计因,生天不是这个因,他以为是这个因。 再讲到果报,定功深的人见到天上果报殊胜,寿命长远,以为天上就是永生。我们这边宗教称永生,在印度一般宗教称涅槃,佛家涅槃的意思,就相当于基督教里面讲的永生,意思很接近。涅槃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灭,不灭就是永生,所以这个意思很接近。其实他的功夫并不到家,天人寿命虽然长,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到时候他还要堕落。不但这些修定的人见不到,即使生到四禅天、四空天的人,他们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认为他已经证大涅槃,已经不生不灭,到后来还要堕落,于是对于传说当中佛讲的不生不灭就怀疑,就毁谤。这个毁谤叫谤法,谤法的罪过是堕落得很重。所以生天不是真正的果,误会认为是真实的果报,这叫非果计果,不是真实的果报,误会以为它是究竟的果报。三界当中决定没有真实的,包括四禅天、四空天,都不是真实、都不是究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大乘学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天,道理就在此地,生天白白浪费了许多的时间,浪费自己修行的功夫,到头来依旧还要轮转。 除了上面四种错误的见解之外,所有一切其他的错误见解都叫做邪见,用这个就统统都包括了。这五种叫「诸见」,诸见就是把它归纳成五大类,这五大类叫见惑。 烦恼是思惑,就是错误的想法,你想错了。这里面也有五大类,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贪、瞋、痴、慢(慢是傲慢)、疑(疑是怀疑),这个怀疑是专指对于诸佛菩萨圣教的怀疑,不是指其他的怀疑。尤其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指点的净宗法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前面讲得好,这的确是诸佛如来真实教诲,我们对这个产生怀疑,那实在是非常大的错误。这是五种错误的思想,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叫见思惑,也叫见思烦恼,就是此地所讲的诸见烦恼。这都是我们内在的,不是外面的,我们要把它断除。 说断除,实在讲说得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小乘人专在这上做功夫,释迦牟尼佛比喻他们修学的困难说「如断四十里急流」,急流是瀑布,很大的瀑布,这瀑布多大?四十里。我们世界上没发现这么大的瀑布,四十里这么长的瀑布没有发现过。这样大的瀑布,你把它拦阻起来叫它不流,这是比喻小乘人断见思烦恼的艰难,真正不容易。经上告诉我们,从初果,初果就是见惑断掉了,思惑还没断。见惑断掉了,就是这五种断掉了,证小乘初果,就是须陀洹,那就很不容易,很难,错误的见解没有了,还留着有错误的思想。从证得初果这天起,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掉。这两种错误,断见解比较容易,断思想难,这个思想,所谓是藕断丝连,很难断。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七次往来,诸位想想这是多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经典里面也常常说,我们修行成佛,时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从哪一天算?从断见惑起那天开始算。因为见惑一断,一般讲这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虽然没有出三界,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初果叫入流,须陀洹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入流,入圣人之流,他不会堕三恶道。没证果之前,他是人天两道,不会落三恶道。从这一天算起,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佛,成佛就是禅家讲的见性,明心见性。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小乘人修行的方法确实很笨拙,不是个聪明的方法,要吃这么多苦头、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他是有意在做,所以小乘不如大乘。大乘的方法巧妙,因此修学的时间缩短,不需要那么长,大乘比小乘巧妙。大乘里面,禅宗尤其巧妙,超过其他大乘的法门。禅宗虽然巧,也得要有巧人才能够修学这个法门,不是一般人都能够修学的。这就所谓是上根利智,他才行,普通根性的人还不行,还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因此就远不如净宗。 净宗的修学,一定要依据《无量寿经》跟《弥陀经》上讲的这些理论。《弥陀经》我们很难看懂,在经文里头不容易看懂。但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跟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得这两位善知识的引导,接受他们的教诲,我们对于《弥陀经》的义理可以明白个几分。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老实念佛,只要念佛功夫深,禅宗里面所说的境界我们也能得到;换句话说,他们用参究的方法,我们用一心专念的方法。一心专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参究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可是效果、境界完全相同。这是净宗又胜于禅宗之处。 此地底下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当我们断除诸见烦恼的时候,善能觉了,关键就是善,非常的善巧,他觉悟到了除诸虚伪,并不损坏真正的善根。善根,世法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三善根是世间法的,假如我们把诸见烦恼都除掉,贪瞋痴没有了,世间坏事当然不做了,好事也不做,你的善根就损坏了。那就又错了,路子又走偏掉了。不能损坏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法里面的断恶修善天天还在做。没有恶,没有恶故意做一点恶,没有善,故意修一点善,做什么?这是游戏神通,做给那些迷惑颠倒还没有觉悟的人看,表演给他们看。什么意思?帮助他们觉悟,启发他们觉悟,这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自己,真的清净,诸见烦恼断干净了,可是在生活中照常还在做,还在表演,这就是善能觉了。善是善巧方便,空有二边都不堕,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是无作,利他是有作;作而无作,作是利他,无作是自利,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不是说学佛之后什么事都不要做,那完全消极了,这就把佛法破坏了。这样消极,佛法在世间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必然被社会所唾弃。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佛法永远是积极的,永远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菩萨善根就是精进,三善根是世间的,精进是出世间,出世间的善根只有这一条精进,勇猛精进,不疲不厌,无有疲厌,永远在精进。所以不损害真正的善根。 「除诸虚伪」,这句我们也不能够疏忽。凡是一切个人的欲望、享受,所谓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是虚伪的。世间人断恶修善他有目的,如果没有目的,没有利益可图,他就不会去做了。佛告诉我们,这些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企图,绝对没有个人的得失利害在其中,因为得失利害是假的。这也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相同的地方,经上常说,诸佛菩萨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决,这叫悲;慈是与乐,给与众生安乐,帮助他得安乐,这叫慈。慈悲上加个大字,就是没有条件的,无条件才叫做大,有条件就不能称为大慈大悲。我们凡夫帮助别人多少都还有条件,不像佛菩萨完全是无条件的。我们在此地可以用这个来解释,一切有条件的就是虚伪,要把这些统统除掉。换句话说,我们喜欢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对我们善意的人,我们要帮助他,甚至于对我们有恶意要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帮助他。没有条件,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这叫大慈大悲,这个才不损真正的善根,这叫除。 「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舍是对外境的,是对外面来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讲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放下,内要放下见思烦恼,外要放下五欲六尘,舍就是舍五欲六尘,要舍名闻利养。所见念着境时,境是境界,经上把境界归纳,我们五根所对的,眼所见的统统叫做色,佛经里面的色意思很广泛,眼能够见的都用这一个代名词全部都包括了;耳所听的都叫做声;鼻所闻的都叫做香,用这一个代名词。香,臭也包括在这个字里头,就用一个字代名词;乃至于意,意是我们念头,念头所对叫法。六根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对外面六大类的境界。这六大类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真实的存在。佛法里面凡是讲到真实,它的意思就是永远存在、不会改变的,这是真实的。如果它会改变,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实的。我们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时时刻刻在起变化,这就不是真实的。一切万物也是如此,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 天亲大师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称之为百法,相宗有个入门的小册子,叫《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宗入门的。对于这一百类的法,你要明了、你要明白,这叫「百法明门」,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门,那是大乘入门的一本书。这一百大类里面又分成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所谓有为就是有生有灭的,就是生灭法,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有六种,有为法有九十四种,九十四种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无为法里面第一个是虚空无为。虚空好像自古至今没有改变,老样子,它没有起什么变化,虚空是无为的。现在在我们感触当中,只能够见到虚空是无为的,除虚空之外,你想哪一样东西不变?都在变化,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决定不能执着。你执着,叫自找烦恼,烦恼本来没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来的烦恼?烦恼,实在讲就是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来的,人要是把妄想、执着破除,你就永远都没有烦恼,你的心才会得清净、得自在。这是讲我们「所见念着境时」,着重在执着,你执着境界的时候,「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这个境界不是真的。 既然晓得它不是真的,也应当要知其所以然,你才会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这些境界从哪里来的?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些境界,不但我们眼前所见的,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本性的相分,是从它来的。本性是能变,相分是所变,由此可知,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所变是假有,佛经里也叫作妙有。能变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心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够变现一切法,它能够现相分。所以,本性是体,相分是现象,是这么来的。《华严》上为我们说的,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里头会有变化,为什么有变化?识所起的作用。识是什么?分别、执着。譬如本性现相,这个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会又变成六道轮回?是你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见思的分别、执着变现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不但六道轮回是自己本性变现之物,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菩萨也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不要只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此地又何尝不是「唯心秽土,自性释迦」?一样道理。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善能觉了,把这个事情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 何况佛在经上更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开示实在是了不起。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想什么就变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数人死了为什么堕三恶道,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想贪,贪是饿鬼,他就堕鬼道去了;他想瞋,瞋是地狱,他就堕地狱;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恶、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胡里胡涂,这就是畜生道。念佛、想佛,他怎么不成佛?念天、想天,他会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讲生天堂,我们同意点头,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够生天,打着天的招牌还想贪瞋痴,那不行。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里也想贪瞋痴,三恶道还是有分,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我们就会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自家的事情,自己这一生真能够超越三界,一生作佛。对于别人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开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发自于大慈悲心,并没有什么条件,也就是我们本分上应当要做的。为什么?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这里面产生的无缘大慈,这个慈悲就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无条件的。「永不追忆」,舍,离开了,永远不取,没有后悔,也不要去想它,这叫「舍觉分」。这是真正放下,真正能舍。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做功夫,前面这两种要做到有真实效果,一定得禅定。因为「除觉分」是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舍觉分」是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可见得定自然就现前,禅定就现前了。定的浅深,实在讲就看你前面除、舍功夫的深浅,你除、舍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现前的时候,要知道禅定不是我们究竟的目标,它是我们中程的目标,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标。而且禅定浅深层次无量无边,万不可以得少为足,得一点禅定,有一点小通现前就觉得很了不起,炫耀于人,那就大错特错。所以禅定现前也不能够执着,也要把它放下,就是「不生爱见妄想」。世间禅定,我们讲的四禅八定,他为什么不能够达到九次第定,不能证得阿罗汉,不能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爱见妄想,他对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欢,就安住在里面了;妄见是以为甚深的禅定就是佛所讲的般涅槃,他误解了,以为自己证入大涅槃。这是他的妄想,完全看错了,我们要晓得。如果不生爱见妄想,禅定就生智慧,因定开慧,就生智慧。得定而智慧不能现前,毛病就发生在这个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过程可能会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禅定,心地就清净。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个时候决定不能生起爱见妄想,这句佛号要老实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对了。常常想着诸佛菩萨,就是我们要跟诸佛菩萨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贡高傲慢都起来了,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萨一比我们还差得远,才会勇猛精进,永远保持自己谦虚,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要拿上面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往下比。这是「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说七菩提分应用在我们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当,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学人无论是学哪一个法门,任何宗派,这个毛病的现象总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昏沉,这一段讲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时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不起来。这种现象我们看得很多,我们虽然不是参禅,念佛的时候也有这些现象,甚至于这种现象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念佛,一止静坐下来念的时候,念了没多久就打瞌睡,佛号也忘掉了,这个现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讲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慧平等就没有这个现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这个慧不是讲智慧,慧多了心里头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好像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别多,那就是慧多定少,用这两个名词来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现象,我们就要选择法门,择法、精进、法喜,用这三个方法来调整。譬如我们在念佛堂止静的时候,打坐念佛的时候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个方法,我们起来绕佛,用这个方法,或者我们起来拜佛,功夫不间断就是精进,用这个方法来调整。或者用观想,想阿弥陀佛因地上那种修行,勇猛精进,我们自己得这个鼓励,见贤思齐,他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用这些方法。 所以念佛堂,古时候依众靠众容易,有很好的修学环境。现在难,现在大的道场是有,都是观光旅游,一听说哪个地方有大道场,大道场一定建立在风景很好的地方,每天游览车不晓得有多少,接应不暇,哪有时间去用功!看到这么多人往往来来,扰乱情绪,没有办法用功。今天真正用功,实在讲还不如在自己家里,这是现在修学环境不如从前。但是说到方便,比从前又要殊胜,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录音带、录像带,把佛号提起来能不使它中断,这是从前没有的。我们现在用念佛机,佛号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不间断,我们要请个法师帮助我们念佛,二十四小时人家还做不到。所以,发明念佛机这个人是很大的功德,带给我们许多的方便。 在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就想到轮班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适合于现代人。我在达拉斯、在台北,我劝同修们念佛,我们的道场不大,从前需要法师领导,敲法器领导,在现在找不到人,就利用念佛的录音带,念佛机比录音带还好。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共修比自己个人修行好,个人修行懒惰,自己原谅自己,很容易懈怠,大家在一块共修就不太好意思了。我们在达拉斯就有这个现象,有几位老居士参加,老年人看到年轻人精进,自己就想我年岁这么大了,还不努力吗?老年人精进,年轻人一看,老年人念佛都没有停止,年轻人就更不好意思。所以彼此互相警策,互相的勉励,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把念佛堂分做三个区域,使大家进念佛堂之后会非常欢喜,法喜充满,没有一丝毫的压力,统一的就是一句佛号。你喜欢坐着念,你就坐着念;喜欢走着念,绕佛,那你就走着念;喜欢在佛前拜佛,你就拜着念。这里面没有法师在领导,我们只用念佛机播放佛号。进佛堂就一句话不要说,见人也不打招呼,任何人都不打招呼,他心都是定的。佛堂里面,我们这个地方供佛像,佛像前面这个位置拜佛,这旁边是绕佛,这一边是止静,这是坐着念,这是走着念。把佛堂分成三个区域,彼此互相大家都不干扰。喜欢拜佛,到中间去拜;喜欢绕佛,到旁边去绕;绕累了,喜欢坐下来念,到旁边去坐,所以把佛堂分成三个区。不必说他在绕佛,我跟他绕,不必。你个人觉得你喜欢采取哪个方法就采取哪个方法,就是择法、精进、法喜。 这个方法我们提倡以来,参加念佛的都欢喜,没有压力。拜佛各人拜各人的,也不要用引磬同时拜,同时拜怎么样?年岁大的人跟年轻人体力不一样,年轻人拜得很快,年老的人就气喘跟不上,又要生烦恼;年纪大的人拜得很慢,年轻人跟着慢慢拜,他也生烦恼。所以,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就快拜,你拜得慢就慢慢拜,这样子一点压力都没有。你什么时候觉得累了,精神实在支持不住要睡觉,你自己走,也不要招呼别人。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离开,只是进到佛堂一句话都不说,完全跟着佛号念佛。用这种方法来把昏沉、掉举都能够收到良好对治的效果。在美国这个地区,法师人数少,缺乏领导,这个方法实在很理想。 「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心浮动就是掉举,心里七上八下妄念很多,这是个毛病。跟前面那个恰恰相反,「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就采取这个方法。心里妄念很多的时候,我们就要定下来,把念头统统放下。妄念虽然有,放下就是根本不要理会它,随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妄念这么多、业障这么重,愈想愈多,不想慢慢它就没有了,自然就没有了。昏沉、掉举两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来每个修行人都有这个经过,我们遇到不要害怕,知道这是正常,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在作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们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集中精神在佛号,这些事情不理它就好。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鍊,不但在念佛堂,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我们修鍊的场所。 「调和适中」,时时刻刻要懂得调和,要知道调整,就是自己的定慧要平等,时时刻刻注意这个,我们功夫才能够延续不断,真正做到不间断、不夹杂。昏沉、掉举都是夹杂的现象,虽然一时不能除尽,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断,不能够操之过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败都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功夫要慢慢的进展、逐步的进展,不可以太勉强、不可以太快。总而言之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修学一定要身心欢喜,身心舒畅,舒畅、欢喜这就是修学的收获。如果在现前得不到舒畅、欢喜,那就错误了。经上常讲,咱们修行是离苦得乐,愈学愈苦,这里头就有问题。愈学愈快乐,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智慧增长,这就对了,这就没有错误了。如果与这个效果相反,我们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来改正,这就对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