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护法论(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护法论(中)

  宋丞相无尽居士张商英述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仁义忠信为道耶。则孔子固有仁义忠信矣。以长生久视为道耶。则曰夕死。可矣。是果求闻何道哉。岂非大觉慈尊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也。不然则列子何以谓。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列子学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说。信不诬矣。孔子圣人也。尚尊其道。而今之学孔子者。未读百十卷之书。先以排佛为急务者何也。岂独孔子尊其道哉。至于上下神祇。无不宗奉。矧兹凡夫。辄恣毁斥。自昧已灵。可不哀欤。韩愈曰。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盖为史者采摭人之实迹。尚有刑祸。况无故轻薄。以毁大圣人哉。且兹人也。无量劫来。沉沦诸趣。乘少善力。而得此身。寿夭特未定也。纵及耳顺从心之年。亦暂寄人间耳。以善根微劣。不能亲炙究竟其道。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纵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入恶道。罪萃厥身。可不慎哉。且佛何求于世。但以慈悲广大愿力深重。哀见一切众生。往来六道。受种种苦。无有已时。

  故从兜率天宫。示现净饭国王之家。为第一太子。道德文武。端严殊特。于圣人中。而所未有。于弱冠之年。弃金轮宝位。出家修道。成等正觉。为天人师。随机演说三乘五教。末后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为教外别传。更相传授。接上根辈。故我本朝太宗皇帝之序金刚般若也。则曰叹不修之业溥。伤强执之愚迷。非下士之所知。岂浅识之能究。大哉圣人之言。深可信服。一从佛法东播之后。大藏教乘。无处不有。故余尝谓。欲排其教。则当尽读其书深求其理。摭其不合吾儒者。与学佛之见。折疑辨惑。而后排之可也。今不通其理。而妄排之则是斥鷃笑鹍鹏。朝菌轻松柏耳。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盖亦未之思耳。尝原人之造妄者。岂其心哉。

  诚以赒急饥寒。苟免患难而已。佛者舍其至贵极富。为道忘身。非饥寒之急。无患难可免。其施妄也。何所图哉。若以造妄垂裕其徒凡夫尚知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而佛岂不知耶。古今世人。有稍挟欺绐者。必为众人所弃。况有识之贤者乎。若使佛有纤毫妄心。则安能俾其佛教。绵亘千古。周匝十方。天龙神鬼无不倾心。菩萨罗汉。更相弘化。试此论之。有诈妄心者。求信于卑凡下愚。尚不可得。况能摄伏于具神通之圣人哉。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云诸佛如来无妄语者。信哉斯言。明如皎日。孟子曰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余则曰。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何慊乎哉。

  佛祖修行。入道蹊径。其捷如此。而人反以为难。深可闵悼。撮其枢要。戒定慧而已。若能持戒。决定不落三涂。若能定力。决定功超六欲。若能定慧圆明。则达佛知见入大乘位矣。何难之有哉。诗云。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其是之谓乎。韩愈与大颠论议往复数千言。卒为大颠一问曰。公自揣量学问知识。能如晋之佛图澄乎。能如姚秦之罗什乎。能如萧梁之宝志乎。愈曰吾于斯人。则不如矣。大颠曰。公不如彼明矣。而彼之所从事者。子以为非何也。愈不能加答。其天下之公言乎。佛岂妨人世务哉。金刚般若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维摩经偈云。经书咒禁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法华经云。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傅大士庞道元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则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无非佛去。若能如是。则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矣。岂不伟哉。欧阳修曰。佛为中国大患。何言之甚欤。岂不尔思。凡有害于人者。奚不为人所厌而天诛哉。安能深根固蒂于天下也。桀纣为中国天子。害迹一彰。而天下后世共怨之。况佛远方上古之人也。但载空言传于此土。人天向化。若偃风之草。苟非大善大慧。大利益大因缘。以感格人天之心者。畴克尔耶。一切重罪。皆可忏悔。谤佛法罪。不可忏悔。诚哉是言也。谤佛法则是自昧其心耳。其心自昧。则犹破瓦不复完灰不重木矣。可忏悔哉。

  佛言。唯有流通佛法是报佛恩。今之浮图。虽千百中无一能仿佛古人者。岂佛法之罪也。其人之罪。虽然如是。礼非玉帛而不表。乐非钟鼓而不传。非藉其徒以守其法。则佛法殆将泯绝无闻矣。续佛寿命何赖焉。滥其形服者。诛之自有鬼神矣。警之自有果报矣。威之自有刑宪矣。律之自有规矩矣。吾辈何与焉。然则是言也余至于此卒存二说。苏子瞻尝谓余曰。释氏之徒。诸佛教法所系。不可以庶俗待之。或有事至庭下。则吾徒当以付嘱流通为念。与之阔略可也。又曾逢原作郡时。释氏。有讼者。阅实其罪必罚无赦。或有勉之者。则曰。佛法委在国王大臣。若不罚一戒百。则恶者滋多。当今之世。欲整齐之。舍我辈其谁乎。余考二公之言。则逢原所得多矣。其有不善者。诚可恶也。岂不念皇恩度牒。不与征役者。人主之惠哉。岂不念。

  古语有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哉。岂不念。辞亲弃俗。当为何事哉。岂不念。光阴易往。而道业难成哉。岂不念。道眼未明而四恩难报哉。岂不念。行业不修。而滥膺恭敬哉。岂不念。道非我修。而谁修哉。岂不念。正法将坠。而魔法增炽哉。盖昔无著遇文殊时。已有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之说。况今去圣逾远。求其纯一也不亦难乎。然念大法所寄。譬犹披沙拣金。裒石攻玉。纵于十斛之沙得粒金。一山之石得寸玉。尚可以为世珍宝也。非特学佛之徒为然。孔子之时。已分君子儒小人儒矣。况兹后世服儒服者。岂皆孔孟颜闵者哉。虽曰学者求为君子。安能保其皆为君子耶。历观自古巨盗奸臣强叛猾逆。率多高才博学之士。岂先王圣教之罪欤。岂经史之不善欤。由此喻之。末法像教之僧。败群不律者。势所未免也。

  韩愈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曾有也。自皇帝已下。文武已上。举皆不下百岁。后世事佛渐谨。年代尤促。陋哉愈之自欺也。愈岂不闻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舜与文王皆圣人也。为法于天下后世。安可夷其人废其法乎。况佛以净饭国王。为南赡部洲之中而非夷也。若以上古未尝有而不可行。则蚩尤瞽[耳*叟]。生于上古。周公仲尼。生于后世。岂可舍衰周之圣贤。而取上古之凶顽哉。而又上古野处穴居。茹毛饮血。而上栋下宇。钻燧改火之法。起于后世者。皆不足用也。若谓上古寿考。而后世事佛渐谨。而年代尤促者。窃铃掩耳之论也。愈岂不知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之事乎。岂不知孔鲤颜渊冉伯牛之夭乎。又书无逸曰。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彼时此方未闻佛法之名。自汉明佛法至此之后。二祖大师百单七岁。安国师百二十八岁。赵州和尚。七百二十甲子。岂佛法之咎也。

  又曰如彼言可凭则臣家族合至灰灭。此亦自蔽之甚也。佛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他无间。冤亲等观。如提婆达多。种种侵害于佛。而终怜之。受记作佛。而后世若求喜怒祸福以为灵。则是邀祭祀之小小鬼神矣。安得谓之大慈悲之父乎。世间度量之人。尚能遇物有容。犯而不校。况心包太虚。量廓沙界之圣人哉。信与不信。何加损焉。佛者如大医王。善施法药。有疾者信而服之。其疾必瘳。其不信者。盖自弃耳。岂医王之咎哉。夏虫不可语冰霜。井蛙不可语东海。吾于韩愈见之矣。若谓事佛促寿。则毁佛者。合当永寿。后世之人。排佛者故多矣。士庶不足道也。如唐武宗会昌五年八月下旬废教。至六年三月初。才及半年而崩者。此又何也。如唐李白杜甫卢同李翱之辈。韩愈亦自知其不及矣。然诸子亦未尝排佛。亦不失高名也。众人之情。莫不好同而恶异。是此而非彼。且世之所悦者。纷华适意之事。释之所习者。简静息心之法。此其所以相违于世也。诸有智者。当察其理之所胜道之所在。

  又安可不原彼此之是非乎。林下之人。食息禅燕。所守规模。皆佛祖法式。古今依而行之。举皆证圣成道。每见讥于世者。不合俗流故也。佛之为法。甚公而至广。又岂止缁衣祝发者得私为哉。故唐相裴公美序华严法界观云。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不可执一求也。欧阳永叔曰。无佛之世诗书雅颂之声。其民蒙福如此。永叔好同恶异之心。是则是矣。然不能通方远虑。何其隘哉。若必以结绳之政。施之于今可乎。殊不知天下之理。物希则贵。若使世人举皆为儒。则孰不期荣。孰不谋禄。期谋者众。则争竞起。争竞起。则妒忌生。妒忌生。则褒贬胜。褒贬胜。则仇怨作。仇怨作。则挤陷多。挤陷多。则不肖之心。无所不至矣。不肖之心。无所不至。则为儒亦不足为贵矣。非特儒者为不足贵也。士风如此。则求天下之治也亦难矣。佛以其法。付嘱国王大臣。不敢自专也。欲使其后世之徒。无威势以自尊。隆道德以为尊。无爵禄以自活。依教法以求活。乞食于众者。使其折伏憍慢。下心于一切众生。又维摩经。佛令迦叶前往问疾。迦叶忆念。昔于贫里。而行乞食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也。

  肇法师注云。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愍其长苦故。多就乞食。又曰。见来求者。为善师想。什法师注云。本无施意。因彼来求。发我施心。则为我师。故为善师想也。不畜妻子者。使其事简累轻。道业易成也。易其形服者。使其远离尘垢。而时以自警也。惜乎窃食其门者。志愿衰劣。不能企及古人。良可叹也。且导民善世莫盛乎教。穷理尽性。莫极乎道。彼依教行道。求至乎涅槃者。以此报恩德。以此资君亲。不亦至乎。故后世圣君。为之建寺宇置田园。不忘付嘱使其安心行道。随方设化。名出四民之外。身处六和之中。其戒净。则福荫人天。其心真。则道同佛祖。原其所自之恩。皆吾君之赐也。苟能以禅律精修。于天地无愧。表率一切众生。小则迁善远罪。大则悟心证圣。上助无为之化。密资难报之恩。则不谬为如来弟子矣。苟违佛祖之戒。滥膺素餐。罪岂无归乎。

  上世虽有三武之君。以徇邪恶下臣之请。锐意剪除。既废之后随而愈兴。犹霜风之肃物也。亦暂时矣。如冬后有春之譬。欲尽歼草木者。能使冬后无春则可矣。苟知冬后有春。则何苦自当其恶而彰彼为善也。于己何益哉。余尝观察其徒中间。有辞荣舍富者。俊爽聪明者。彼亦不知富贵可乐。春色可喜。肥鲜之甘。车服之美。而甘心于幽深閴寂之处。藜羹韦布。仅免饥寒。纵未能大达其道。是必渐有所自得者欤。议者深嫉其徒不耕而食。亦人知其一。而莫知其他也。岂不详观通都大邑。不耕而食者。十居七八。以至山林江海之上。草窃奸宄。市廛邸店之下。娼优厮役。僻源邪径之间。欺公负贩。神祠庙宇之中。师童巫祀者皆然也。何独至于守护心城者。而厌之哉。今户籍之民。自犁锄者。其亦几何。释氏有刀耕火种者。栽植林木者。灌溉蔬果者。服田力穑者矣。岂独今也。如古之地藏禅师。每自耕田。

  尝有语云。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田博饭吃。百丈惟政禅师。命大众开田。曰。大众为老僧开田。老僧为大众说大法义。大智禅师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沩山问仰山曰。子今夏作得个什么事。仰山曰。锄得一片地。种得一畬粟。沩山曰。子可谓不虚过时光。断际禅师。每集大众栽松[钁-(目*目)+賏]茶。洞山聪禅师常手植金。刚岭松。故今丛林普请之风尚存焉。释氏虽众而各止一身一粥一饭。补破遮寒。而其所费亦寡矣。且其既受国恩。绍隆三宝。而欲复使之为农可乎。况其田园随例常赋之外。复有院额科敷官客往来。种种供给。岁之所出。犹愈于编民之多也。其于公私。何损之有。余尝疾今官有劝农之虚名。而挟抑农之实患且世之利用。苟有益者。不劝而人自趋矣。今背公营私者。侵渔不已。或夺其时。作不急之务。是抑之也。何劝之有。今游惰者。十常七八。耕者十止二三。耕者虽少。若使常稔。则菽粟亦如水火矣。近岁或旱或潦。无岁无之。四方之稼。秀而不实者。岁常二三。甚者过半。亦岂为耕者少而粮不足哉。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富。苟无以致和气而召丰年。虽多耕而奚以为岁之丰凶系乎世数。意其天理亦自有准量欤。岁常丰谷愈贱。耕者愈少。此灼然之理。僧者佛祖所自出也。有苦行者。有密行者。各人有三昧。随分守常德。孜孜于戒律。念念在定慧。能舍人之所难舍。能行人之所不能行。外富贵若浮云。视色声如谷响。求道则期大悟而后已。惠物则念众生而不忘。今厌僧者。其厌佛祖乎。佛以持戒当行孝。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茹荤酒。以此自利利他。则仁及含灵耳。又岂现世父母哉。盖念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皆曾为己父母宗亲故。等之以慈。而举期解脱。以此为孝。不亦优乎。且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铜山奚补于馁亡。金穴靡闻于长守。余忝高甲之第。仕至圣朝宰相。其于世俗名利何慊乎哉。拳拳系念于此者。为其有自得于无穷之乐也。重念人生幻化。不啻浮泡之起灭。于兹五蕴完全之时。而不闻道可不惜哉。若世间更有妙道。可以印吾自肯之心。过真如涅槃者。吾岂不能舍此而趋彼耶。恶贫欲富。畏死欣生。饮食男女。田园货殖之事。人皆知之。君子不贵也。所贵也者无上妙道也或谓余曰。僧者毁形遁世之人。而子助之何多哉。

  余曰。余所存诚者。佛祖遗风矣。岂恤乎他哉。子岂不闻。孟子言。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孰谓巾发而娶者。必为孝子贤人。今世俗之间。博弈饮酒。好勇斗狠。以危父母者。比比皆是也。又安相形。而不论心哉。前辈有作无佛论者。何自蔽之甚也。今夫日月星辰。雷霆风雨。昭昭然在人耳目。岂无主张者乎。名山大川。神祇庙貌。可谓无乎。世间邪精魍魉小小鬼神。犹尚恪然信其是有。何独至于佛而疑之。旷大劫来。修难行苦行。成等正觉。为圣中至圣。人天法王。明极法身。充满沙界。而谓之无可乎哉。大集经云商主天子问。佛在世之日。有所供养。世尊是受者。而施者获福。世尊灭后。供养形像。谁为受者。

  佛言。诸佛如来法身也。若在世若灭后。所有供养。其福无异。华严亦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虽然诸佛而名其道。盖善权方便接引之门耳。若必谓之无。则落空见外道断见外道。自昧自弃。可悲也矣。如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捧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解粘去缚。遣疑破执而已。岂初学者。可躐等哉。此可与智者道。不可与愚者语。其教之兴也。恢弘之。则有具神通之圣人。信向之。则有大根器之贤哲。以至天地鬼神之灵。无不景慕。岂徒然哉。大抵所尚。必从其类。拟之必从其伦。般若正知。菩提真见。岂凡庸之人所能睥睨哉。故同安察云。三贤尚未明斯旨。十圣那能达此宗。缘觉辟支四果声闻。尚不与其列。况其下者乎。在圣则为大乘菩萨。在天则为帝释梵王。在人则为帝王公侯。上根大器。功成名遂者。在僧俗中。亦必宿有灵骨。负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彻。故古德云。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未成。犹益人天之福。惜乎愚者昧而不能学。慧者疑而不能至。间有世智辩聪者。必为功名所诱。思日竞辰。焚膏继晷。皇皇汲汲然。涉猎六经子史。急目前之应对。尚且不给。何暇分阴及此哉。或有成名仕路者。功名汩其虑。富贵荡其心。反以此道为不急。罔然置而不问不觉。光阴有限。老死忽至。临危凑亟虽悔奚追。

  世有大道远理之如此也。而不窥其涯涘者。愧于古圣贤多矣。既不闻道。则必流浪生死散入诸趣。而昧者甘心焉。是谁之过欤。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一切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能三不能也。今有心愤愤口悱悱。闻佛似寇仇。见僧如蛇虺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且佛尚不能化导无缘。吾如彼何哉。议者皆谓。梁武奉佛而亡国。盖不探佛理者。未足与议也。国祚之短长。世数之治乱。吾不知其然矣。尧舜大圣。而国止一身。其禅位者。以其子之不肖。而后禅也。其子之不肖。岂天罪之欤。自开辟至汉明帝以前。佛法未至于此。而国有遇难者何也。唐张燕公所记梁朝四公者。能知天地鬼神变化之事。了如指掌。而昭明太子。亦圣人之徒也。且圣者以治国治天下。为绪余耳。岂无先觉之明而慎择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

  盖定业不可逃矣。呜呼定业之不可作也。犹水火之不可入也。其报之来。若四时之无爽也。如西土师子尊者。此土二祖大师。皆不免也。又岂直师子二祖哉。释迦如来。尚且不免。金锵马麦之报。况初学凡夫哉。盖修也者。改往修来矣。且宿业既还已。则将来之善。岂舍我哉。今夫为女形者。实劣于男矣。遽欲奉佛而可亟变为男子乎。必将尽此报身。而愿力有待于来世乎。梁武寿高九十。不为不多。以疾而卒。不至大恶。但舍身之谬以其先见祸兆筮得乾卦上九之变。取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以此自卑欲图弭灾召福者。梁武自谬尔。于佛何有哉。梁武小乘根器专信有为之果。兹其所以不遇达磨之大法也。过信泥迹执中无权者。亦其定业使之然乎。但圣人创法。本为天下后世。岂为一人设也。孔子曰。仁者寿。而力称回之为仁。而回且夭矣。岂孔子之言无验欤。盖非为一人而言也。梁武之奉佛。其类回之为仁乎。侯景兵至而集沙门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过信泥迹。而不能权宜适变也。亦犹后汉向诩张角作乱。诩上便宜颇多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追将兵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则当自消灭。又如后汉盖勋传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扶风。宋枭为守。患多寇叛。

 
 
 
前五篇文章

护法论(上)

《大乘起信论》总序

《大乘起信论》编序

《大乘起信论》题解(下)

《大乘起信论》题解(上)

 

后五篇文章

护法论(下)

龙树六论附录(一)

龙树六论附录(二)

龙树六论附录(三)

龙树六论附录(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