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龙舒净土文 作者: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进。是佑以此一句冠于一章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说

  大观间。一官员买靴于京师市中。见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问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员携来修整。问何时来取遂往之。果见其下马留钱取靴。其子拜不顾。复乘马去。修子追随二三里许。将不及。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日世间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寸守。乃往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坐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惟随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惟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观此则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岂可为哉。所谓受人利物之谓仁者。得之矣。葛兼修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施报说

  儒家言施报。佛家言布施果报。其实一也。。言欲得谷。食当勤耕种。欲得智慧。当勤学问。欲得长寿。当劝戒杀。欲得富贵。当劝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曰无畏施。四曰心施。财施者。以财惠人。法施者。以善道。人无畏施者。谓人及众生当恐惧时。吾安慰之使无畏。或以脱离恐惧。使之无畏。心施者。力虽不能济物。常存济物之心。佛以孝养父母。亦为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为布施。故为下而它劝事上。为长而仁慈安众。为师而谨于教导。为友而诚于琢磨。一言一话之间。必期有益。一动一止之际。必欲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月所损害。皆布施也。所为如此。存心又如此。后世岂得不获富贵之报。古语云。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犹今岁所食之谷。乃前岁所种者。人不能朝种谷而暮食。犹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岁。福必隔世也。孔子谓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老子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谓。曾子谓出乎者反乎尔。老子云。天道好还。皆果报之谓。是儒道二教。皆言施报。但不言隔世尔。所谓爱人者。人皆爱之。敨人者。人常敬之。灾人者。人必反灾之之。皆现世之施报也。知是以修净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说

  予尝闻至人云。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人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纵贪侈。立见败亡。则若一千之数。一日用尽。可不畏哉。易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变化之妙。鬼神之奥。犹不逃于数。况于人乎。或谓人有廉俭而命促。贪侈而寿长者。何也。廉俭而命促者。当生之数少也。若更贪侈则愈促矣。贪侈而寿长者。当生之数多也。若更廉俭。则愈长矣。且天地于人无私。何谓当生之数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故曰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故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修净土者。固不在福寿之多。损福寿之事。则是薄德耳。岂可不戒哉。增福寿之事。则是厚德耳。岂可不勉哉。

  食肉说

  佛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皆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生者。以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纺善业。四至晚食荤时。不至厌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寿。若以食素为。难宜以食荤之费为素。食则易行而可持。久若纵口腹之欲。亦无了期。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净肉者。次日可为所食之肉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并真言。以资荐往生。庶几可释怨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念四圣号以追荐者。必得往生。详在第八卷。三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及自死。鸟残。为五净肉。

  戒杀盗YIN说

  楞严经。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YIN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贪杀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縳。此杀盗YIN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如西方净土。爱清净身。不因YIN欲而生。食清净食。不因杀害而得。友清净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脱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饮食男女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可为贤人。纵而不节。是为下愚。盖此二者。皆造业之所。杀生以恣口腹。非造罪而何。YIN欲以丧天真。非造罪而何况二者更相助发。因美饮食则血气。血气盛则YIN欲多。YIN欲多则反损血气。血气损则又赖饮食以滋补。是二者更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节YIN欲。若能节YIN欲。即可省口腹。乃安生延年之道。若能节而绝之。则粗粝亦自美矣。若纵之。则人生受用之数有限。限尽则早终也。慈觉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较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务实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YIN欲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狱畜生。虽不免此。而修净土。亦脱去轮回。然修上品者。不可戒此。

  贪折前程说

  有官员二人。求梦于京师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梦见有一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之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员问云。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世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之。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司。又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卑。主簿云。特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福慧说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穷困。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贵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谓之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昔有二人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经数世后专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恶。堕于象中。以有余福。人乘之以战。有胜敌之功。国王赐以璎珞。其专修慧者。得阿罗汉。果以不曾修福。故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莫令福胜于慧。若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楞伽经云。受现在乐。种未来苦。是也。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华里。第一更何疑。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云。虽修福与慧。不知念阿弥。未得阿罗汉。轮回无了时。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罗汉果。方脱轮回故也。

  习慈说

  观世音菩萨谓万善皆生于慈。老子言三宝以慈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嗔怒者。盖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业。先自损气伤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嗔怒不佳。当其在嗔怒中。则不自佑其苦。如行荆棘中。趋一大厦安居之所也。方其矫宿性之嗔怒。如行荆棘中。及习成慈仁。则如入大厦安居矣。此不可言尽。但当嗔怒时习之。久久自有可喜。释道二教。固已戒嗔。儒家亦然。桓魋欲孔子。孔子曷尝嗔乎。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曷尝嗔乎。韩信不报胯下之辱。安国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为师法。况凡待贫下。御仆妾。诋忤已者。易玫嗔怒。尤当弁谨。盖彼亦人。但以薄福而事我。岂可恣其情性。而造恶业哉。究而言之。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藏经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净土者。乌可不以是为心哉。如一切众生为大恶。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愚痴故尔。使有智慧。必不为此。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净土。其圆熟善根甚矣。

  为君子说

  人皆可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不须为小人。而必欲为小人。若诚信恭敬。温和方正。若推贤扬善。若随宜利物。凡此之类。皆君子之事也。为之亦不难者。人不肯为何哉。若欺诈傲慢。若粗暴谄曲。若说短扬恶。若纵意害凡此之类。皆小人之事也。为之又何利益。人必为之何哉。为君子。则人喜之。神祐之。祸患不生。福禄可永。所得多矣。虽有时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为小人。则人怨之。神怒之。祸患将至。福寿以促。所失多矣。虽有时而得命也。非因为小人而得。使不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知天命。又谓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审此理。所谓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

  为圣为佛说

  予尝谓孔子所以为圣人。固非一諯。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者亦为师。何适而非师乎。见识如是。乌得不为圣人。又尝谓释迦佛所以为佛者。固非端。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车锆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未对。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是乌得不为佛。出世成佛。先度憍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能女以修净土。立与诸大菩萨等矣。

  阿罗汉说

  佛言。阿罗汉虽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不如发菩萨心。一日供养佛。盖佛自无量劫来救度众生。无非得福。而福利人也。胜阿罗汉了生死。遂人涅槃。独善其身。故福及人也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养佛。亦勿谓供养乃身后事。近年秀州一僧。专念阿弥陀佛。为人祷病。即得痊愈。岂可谓佛不利于生前。既可祷病。则亦可祈福。但信心不至耳。若修净土期于复来化度者。尤不可无福。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经说

  楞伽经说渊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经有三译。其十卷者太繁。四卷者。虽达磨发扬。东坡所书。译得太晦。难读难晓。唯七卷者分明。修净土欲上品上生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二天人说

  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一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说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前五篇文章

龙舒净土文卷第八

龙舒净土文卷第七

龙舒净土文卷第六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下)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上)

 

后五篇文章

龙舒净土文卷第十

龙舒净土文序

《大乘起信论》解说

《大乘起信论》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附录(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