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答问二

  答张叔韩问

  作善作恶,固皆生死根本。不作善恶者,独非生死根本乎。天堂地狱,於我何有。独不曰,作善作恶,於我何有乎。鸟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吹布毛之旨何别。若不以断恶修善为门,但愿无善无恶,无生无死。此善星所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答敷先问

  法华三昧,圆该始终,贯彻凡圣。动静云为,全在此三昧中。无奈情生智隔,日用不知。纵令不知,理性何减。欲知理性,祇谛观现前一念心性,为在内外中间诸处邪,为属过未现在邪,为有青黄长短等方隅色像可踪迹邪,为竟空无断灭不可道邪。若心性离四句绝百非,如此从心所现诸法,安得不离句绝非也。又诸法各有名貌,各可指陈。心何名貌,如何指陈。由此言之,法外无心明矣。然设无心,谁知诸法。法现心中,如影现镜中,云现空中。既不可分别是心是法,又不可分别非心非法,谓非实相实性可乎。佛界实相,乃至狱界亦实相也。佛界实相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乃至狱界实相,亦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也。十界正报是实相,十界假名国土亦实相也。既无一法非实相,则无一法非法华三昧。不於实相法界,妄起凡夫二乘见解。纵偶起之,随了此见,亦是实相,亦是法界。如此了达,勿忘勿助,久久打成一片,自然与法华三昧相应。切莫舍此别图圆顿,亦莫畏此别图捷径。此最圆顿最捷径法也。若事行助成理观,有智者三昧忏仪在,勤而行之,果证可克。若不诵一经,不入坛行道,则如常不轻,观一切众生决定作佛,触境逢缘,恒作佛法界观。由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嗅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触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故得六根清净,三障圆转。此所谓能转法华,不堕说食数宝之讥,亦不招暗证无闻之祸矣。

  答庸庵二问

  善恶无性,先须论心。心若迷善,功微而恶罪大。心若悟善,功大而恶力微。以善恶虽皆性具,一顺一逆故也。招报随其念之强弱,亦无一定。学人失念,只贵觉照。果能觉照,烦恼虽炽,必渐减矣。觉於临境贵猛,觉於平日贵密。又贵事理并运,显密互资。危微精一之功在已,不在人也。

  法执根本无明,我执枝末无明。论生起先法後我,论断除先我後法。然圆人直观心性,我法本自虚融,何有先後。或开圆解,我执习强者,不妨先作人空观也。

  答湛持公三问(原问附)

  问,知之一字,妙祸之门。二门同是一知,工夫如何下手。又此知若有所知,对待成妄。若无所知,何所表而云知也。又用知知於知邪,不起知知於知也。

  答,知见立知,祸门也。知见无见,妙门也。若不达能所性空,妄计心外有法,此知即名不觉。若达心外无法,能所不二,此知即名始觉,亦名妙观察智,亦名无尘智。此智从本体起,还照本体,虽复自照,实无能照所照,以达无二体故。名字位中直用此智,念念体达心外无法,法法唯心。不论时劫,不论功用。至金刚後心,永断生相无明。始觉合本,称究竟觉。今下手工夫,正要起知,知於知体之外更无余法。永嘉所谓但知而已。若不起知,知於但知,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大乘止观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颇详。

  进问,若起知知於但知,恐但知而成所知。起知之知,不无能所。恐用心时,更落妄想窠臼。如何善用心者,起知知於但知,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答,非除他物,但取於知也。以知外无法,名但知也。达得但知,则知之一字,亦是强名,原无一物,岂成所知。若有所知,又成一物,非但知矣。下手方便,强观诸法无实,唯是一心。随观心无心相,觅不可得,然後悟入但知法门。前二方便,皆唯心识观。初除分别性,次除依他性。悟入但知,是真如实观,证圆成实性也。

  问,摩诃止观,初以识阴为所观境。然能观亦用意识,能所有何辨邪。

  答,前念为能观,後念为所观。由能观全用一心三观,便知所起後念,全是一境三谛。既一境三谛,则起即无起,亦不妨无起而起。起无起名为谛,无起起名为观,是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坛中十问十答(有引)

  病卧深山,力疾商梵网佛顶。乘戒源头,性修旨趣,圆通本根,常住妙理,和盘托出矣。然根节所聚,窾会所关,无有发一言启予者。岂未知所以问邪。论毕,予结坛课咒,同志亦仍于此结後安居,每布萨辄一晤言,因设问端十条,同志各答,长短俱露。大约平日依文解义处多,入理观心处少,故不能游刃於节间也。于是更作十答。嗟乎,语言即道,道非语言。此之问答,大似嚼饭喂婴,他年好恶知端的时,当发呕耳。然臭腐神奇,善用茹退者,不又为新穀作增上缘乎。

  问,戒乘缓急,四句料拣,本出经论。毕竟以何为戒,以何为乘。如大论十戒,则戒即乘。梵网暂离菩提心犯轻垢,则乘即戒。又四教各有戒有乘。须一一知其归著。然後商其缓急何如。

  答,乘戒同依一性,元非异体。故缘了二修,亦常相即,如梵网大论所明是也。但众生积迷既久,事理二障,各有轻重,致令修时,亦分缓急。此则性遮诸业为戒,念处观慧为乘。而藏通二教,戒指七众律仪,乘指生灭无生二种念观。别圆二教,戒指梵网重轻,并七众律仪,乘指无量无作二种念观。各就当教,自有事障重理障轻者,堪修观慧,易犯性遮,名乘急戒缓。自有理障重事障轻者,堪能护戒,不达理观,名戒急乘缓。若二障俱轻,则戒乘俱急。二障并重,必戒乘俱缓。此归著大略也。今既闻皆有佛性,又知戒即全性所起缘因,乘即全性所起了因,仍复全修在性。则急戒即急乘,急乘即急戒。岂肯再历三涂,方得悟道。又岂肯久滞人天,不归真际哉。

 
 
 
前五篇文章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八)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七)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六)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五)

 

后五篇文章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