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六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六课

 

  前面的比喻讲,幻化师在十字街头幻化出很多人,即使他们全都灭绝,幻化师也不会有畏惧。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如果一下子就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很多人也接受不了,所以应向他们宣讲这样的比喻。通过这样的幻化喻,也能了解一切万法皆是空性或无有缚解的道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了知,在名言中可以如幻如梦地度化众生,而胜义中根本没有任何戏论。

  卯二、意义:

  色想受行以及识,未缚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无怯心,此是正士胜铠甲。

  在佛教里面,世俗中五蕴的真相在《俱舍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讲得很详细,诸如它们的词义、体相、分类以及作用等;而胜义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也在相关经论中有详说。对这样的道理,获得小乘圣者果位的人也能了知,而世间的科学再怎么发达,连名言中五蕴的体相也没办法完全明白,那就更不要说胜义的真相了。所以,在对所知事物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科学与佛教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即使你精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只能通达色蕴等的粗大部分,而它们的细微部分则根本无法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坚信佛法僧三宝。

  在这里,大家要清楚的是: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本质上从来都没有束缚过;既然如此,那也没有从中获得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五蕴全是假立的,并非实有,也即它们全都远离一切戏论,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可见,在名言中五蕴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而胜义中确实无缚无解。关于无缚无解的道理,《中论》中专门有“观缚解品”来说明,大家可以参阅。所以,所谓的束缚与解脱只能在分别念前安立,也即它们只是一种假名,而真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对此道理只有通过学习、研究才能产生定解。若只停留于听闻的层面,而没善加思维,那实际修持将差得更远。为什么高僧大德都强调遵循次第闻思修行,其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一旦我们有机缘听闻到大小乘佛法,就应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比如说五蕴皆空,那五蕴到底是不是空的呢?如果觉得不空,或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合理,那就应跟有智慧的人辩论、探讨,这样就能得出新的结论。因此思维确实很重要,尤其对中观法门慢慢思维,对空性就能有新的认识。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认识并非开悟,只有到对这样的道理完全通达时,才能称得上是开悟。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当我们对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有所了解时,千万不要马上认为:我今天已经开悟了!但有人却这样说:我今天早上一直观察五蕴皆空,确实五蕴不存在,那这不是开悟是什么?肯定开悟了。但这也需要观察。

  若我们通达了刚才所讲的五蕴皆空的道理,就会明白五蕴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就像虚空没有束缚和解脱一样,识等五蕴的本体也没有束缚和解脱。虽然胜义中一切都远离执著和戏论,但世俗中我们也不应怯懦,而应精进行持菩提、努力修行,不要因为小小的因缘,就把行持善法全部放下来。若能如此,这种正士就披上了行持菩萨道的殊胜铠甲。

  所以,在平时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先要对空性有所认识,之后还应了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众生都不懂得这样的道理,从而尽心尽力地度化他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违缘、障碍、困难,但此时心始终不要怯懦;若心怯懦,则会对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碍。在末法时代,所遇众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不如法的现象,不可能像极乐世界的菩萨那样断尽一切烦恼,此时我们也不能生起厌离心而放弃;若放弃,对自己的弘法利生就有很大的影响。

  大家也知道,在法王如意宝一生当中,弘法利生的主要手段就是讲经说法,但这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只举一个例子:1990年4月我们随同上师去印度,当时上师的眼睛就开始生病,字都看不太清楚。但在印度期间,法王仍然通过录音为人传法灌顶,这样一直坚持到2004年1月7日圆寂。在14年中,很多老弟子心中都有数,只要法王在学院,他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讲经说法。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字,还能不能坚持一两年?最多在坚持一两年后就会说:我的眼睛已经看不见字了,算了!包括在座的法师,看你们到了这样的时候还会不会讲经说法?但上师在圆寂前几天还说:“我一辈子都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弘扬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在死的时候也能边讲经说法边离开人间;以前堪布曲恰也是边讲经说法边圆寂的,基本上只停了一两天的课,我也愿意这样。”

  大家都清楚,法王如意宝为我们传的最后一个法是《宝性论释》,当时他老人家在显现上病得很严重。记得法王在课堂上说:“很多人都给我说,要我出去看病,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给一百万也不愿意出去,如果学院的负责人和法师觉得应该出去,那我也听你们的,希望你们商量。”后来,学院的大法师和理事会、寺管会的人共同商量,有人说法王出去好一点,有人说根据各种说法来看不出去好一点,但后来大部分人怕不出去会有遗憾,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应该出去看病。之后法王停了课到成都看病时示现圆寂。在这段时间中,法王确实是停了课的,除此之外,在座的道友心中都清楚,法王身体再怎么样,有时候实在不能解释也要念一遍。可是法王的弟子,作为法师的我们会不会这样?如果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字,十多年来还要讲经说法,这是否能做到?当然,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们有些法师,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经常给别人说我不讲法了,有些干脆就离开了。但不讲法对自己还是有很大损失。的确,作为法师不讲经说法,而去做其他事情,这恐怕不太好,所以大家也应好好想一想。前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讲了这个问题后,有几位法师在我面前发愿说:“在终生当中,我将尽自己的一切能力讲经说法,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要讲下去。”当时我心里很高兴,作为法王的亲传弟子,大家确实应该这样。

  外面有些居士辅导员也经常对讲经说法生厌离心,他们说:“那这样,我就不愿意带你们了。”其实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作为一个刚刚学佛的居士辅导员,也没有带不带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虽然我现在给别人讲经说法,但实际上只配做学生,连做辅导员的资格也不一定有,不过这也是一种学习佛法的好机会。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的法师,还是居士辅导员,大家都不要高看自己。不要因为给别人讲了几堂课,就自认为非常了不起,甚至认为没有自己天都会垮下来。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能特别怯懦,稍微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生厌烦心,而不愿意讲法。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说:“凡是众生,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也肯定有种种不合意的现象。尤其在末法时代,你不接触就不说了,接触就不可能全都十全十美。如果是极乐世界,那眷属都会非常好,不可能像娑婆世界的浊世众生一样。”所以希望法师们一定要坚忍。当然为了让大家生起厌离心,或让大家尊重佛法,有时候稍微提一下,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很多传承上师都经常这样示现。但若真正不讲课,就非常可惜。

  以前学院当中,我们觉得希望很大的部分男众和女众的法师都没有讲法,这非常可惜。如果他们能讲课,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别人来讲,哪怕是一个人,也会或多或少给听者带来一些佛法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也是我终生希望的,当然我以前也发过这个愿。虽然以后变成什么样并不知道,但是即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师如意宝学习,所以哪怕是向一个人说一句法,我也觉得非常有必要。

  虽然我讲得很不好,有时听到自己的声音都非常害怕,但心应该是比较纯洁的;因为在传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想要宣传自己,也没有想你们会不会对我供养,没有这些世间杂念。目的就是,这么好的法能让别人知道该有多好!为什么我经常讲完这个法,就要讲那个法,其原因是:我每一次看一个法本时,就觉得这里面的内容很好,而现在我们这里有这么多有信心的人,他们若懂得这样的道理,自然就会传到其他人的心里面去,所以这很有必要。前段时间我在外面看《弟子规》,开始还以为《弟子规》只是一般的知识,但看了以后就想:若很多出家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会将它逐渐传到很多在家人手中,若在家居士懂了,自然也会对他们的孩子有一点利益;所以不管再怎么累,我也要把这个法讲完。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己非常清净!

  总而言之,不管是法师还是听法的人,大家都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情就生厌烦心。但外面有些居士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人与人之间稍微有点冲突,就马上拿着包跑了。的确,有些居士佛法方面的知识非常差,他们会为了一个座位,或其他小小事情,在听课的时候就马上离开。其实为了佛法,我们应将自己的财产、身体乃至生命全都献上,那更何况别人对自己的不满、侮辱或欺负呢?可见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对佛法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一旦认识,就会像做生意的人一样,再有什么样的危险也愿意去冒,只不过我们对佛法还没有这么大的信心。而对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来说,他们也不容易退心。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退下去,而应珍惜弘法利生或行持善法的机缘。

  我始终觉得,人生中最好的事就是学习佛法,因为这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以前嘎多堪布也这样讲过,他说:“只要法王住世一天,我天天的课是不会断的。”的确,嘎多堪布在圆寂前从来都没有断过课,法王什么时候讲经他都会上经堂,后来通过收音机转播时,他仍经常到经堂听课。对我来讲,老一辈修行人的听法精神,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在石头上刻的文字那样深刻。自己心里也非常羡慕他们,心中常想:我能变成这样该有多好!虽然实际行动做得很差,但自己还要不断这样发愿。当然在一辈子当中,或在晚年时,自己应该能看得到各种各样的精彩节目,但这些我都不羡慕,唯一羡慕的就是修行成功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这样,也要坚持为别人讲经说法,或者在有缘的上师、道友面前听法。的确,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总之,大家千万不要有怯懦心,也不能以其他各种原因而退失,否则非常可惜。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说大乘之本体;二、广说彼之自性。

  癸一(略说大乘之本体)分二:一、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词义本体作用而解说: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众趋涅槃,

  此乘如空无量殿,得喜乐安最胜乘。

  本颂从词义、本体、作用三个方面对“大乘”进行解释。若有人问:为什么要取名为菩萨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个是词义——“乘之令众趋涅槃”。其中“乘”是乘骑的意思,意即依靠这样的大乘教法能让无量众生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平时很多众生都依靠各种乘骑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诸如车、船、飞机等;同样,依靠大小乘的教法,众生皆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只不过它们有究不究竟的区别。

  第二个是本体——“此乘如空无量殿”。这以两个比喻来说明:首先是虚空,这是从甚深的角度来讲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说了二十空性等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让无数众生趋入解脱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学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当广阔。佛经也讲:佛法如同虚空,它能涵盖一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切众生都有缘分学习佛法。其次是无量殿:大家都清楚,无量殿中有各种各样众生所需的宝藏;同样,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广大法门,诸如等持、总持、六波罗蜜多等。所以,众生依靠广大与甚深两者,就完全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是作用——“得喜乐安”。意思是说,依靠这样的大乘能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暂时获得心里的欢喜和身体的快乐,究竟到达最大安乐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胜乘”。

  《妙法莲华经》亦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所以大家皆应反观,看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平时的起心动念,皆为了让无量众生暂时获得种种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大乘修行人。如果心里天天都想私人的事情,甚至私人事情里面根本不想修行,只想钱财、名声等,那也根本算不上大乘,可能小乘行者都不一定是。大家也清楚,真正的小乘行者,不但白天非常精进,而且初夜、末夜都不睡觉。所以自称为大乘行者的人,也应生起惭愧之心。

  《经庄严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意思是说,具足七种大义则为大乘:第一是缘大,即大乘的所缘非常广大,它以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为圆满包括自利与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第三是智大,即圆满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第四是勤大,即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无间而修;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堕于轮回的边,也不堕于寂灭的边;第六是果大,即让无量众生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第七是事大(事业大),即在轮回未空之间数数示现大菩提与大涅槃,以让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趋入上上道,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所以大家皆应反观,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大乘的修行原则?如果具足则应生起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生起来,当然每天都发愿无疑是最佳选择。

  其实,我们每天念的这个受菩萨戒的仪轨[14],按要求来讲每天都要念六遍或三遍;若实在念不了,一天一遍也不能间断。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每天都应在上师三宝前坚固自己的誓愿:诸佛菩萨如何发心、我也如何发心,所以大家应尽量念诵这个发心仪轨。

  大家还应明白,本颂之所以讲让无量众生获得安乐,其原因也在于: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间人皆以自我为中心。那利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它能让我们消除执著自我的紧张、恐慌与痛苦,而让所作的事情顺利圆满。记得一位教授在演讲时说:在接到演讲的通知时,我心里特别紧张、也特别着急,因为害怕自己讲不好。后来我就换一个角度想,感觉不应执著自我讲得好不好,而应想方设法让听者在身心方面得到利益。这样之后,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我再没有想到别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一心一意就想帮助他人。后来他的演讲非常成功。虽然他不懂大乘佛法,也未发过菩提心,但他通过利他心也遣除了对自我的执著,而让他人获得了利益。看了他的演讲后,我在心中想:要想将大乘佛教的精神融入到社会当中,就应该像他这样。大家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冲突,归根结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比如:这个人对我不恭敬,我自己的事情没有成功,等等。所以大家皆应秉传利他的火炬,这样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别人。

  本颂也讲,依靠大乘佛法能让无量众生获得暂时的心喜身乐与究竟果位的涅槃之乐。确实,依靠大乘佛法这些完全能做到。前两年,我为大家传讲了《入菩萨行论》,很多人将之运用在生活、工作中时,许多感受全是快乐的,其原因也来自于利他。可见,只要有利他的心,很多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大家也经常看到一些高僧大德,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很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但实际上,因为他们的利他心非常强烈,世间凡夫人那样的痛苦就不会有。所以,很多人都应将大乘中最重要的利他心树立起来,这样许多痛苦和压力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对于这一点,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有这样的体悟,但确实有一定的经验。在平时做事的过程中,我想大家都能感觉得到,很多痛苦都来自于自己,而快乐全来自于利他,就像《佛子行》中所讲的那样[15]。虽然表面上看来这里的文字很简单,但实际上依靠它,在未解脱前我们就能获得身心的快乐,而解脱后则能获得佛的无漏大乐,这一点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分享。

  子二、宣说胜义中彼等不可得:

  谁乘去所不可得,谓趋涅槃实不得,

  譬如火灭无去处,因是称说彼涅槃。

  这里是说,在胜义中能行持的乘者、所乘骑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大家也清楚,所谓的乘者,不管是菩萨,还是凡夫,或者是佛,在胜义中皆得不到;而菩萨所行持的法,或凡夫所追求的法,以及佛陀所得到的无漏智慧,在胜义中也一无所得;既然这些都没有,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可得。《大智度论》亦云:“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些都不存在,那你们为什么还要说依靠这样的乘来趋入涅槃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虽然他们在名言中都存在,比如:我是大乘修行人、他是小乘修行人,或者大乘依靠什么窍诀来获得佛果、小乘依靠什么窍诀来获得阿罗汉果位;但在胜义中,所谓的“趋入涅槃”确实一无所得。譬如,当木柴用尽而火灭尽之时,虽然世间人们会认为火已趋入灭尽地了,但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同样的道理,作为修行人,什么时候灭尽迷乱的分别念,那时就获得了真正的涅槃。而除此之外的所谓如来并不存在。

  龙猛菩萨云:“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意思是说,如来的本体是寂灭之相,若我们将他分别为有,这也不合理;但邪见深厚的人往往认为,有相好庄严的如来真实存在。虽然在迷乱的众生面前,所谓的如来真实成立,但实际上他也不可得。因此,什么时候我们的迷乱分别念全部消于法界,那时就可以说已经获得了佛陀的果位,当然这也是站在名言的角度而言的。平时我们都讲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从名言显现来讲,极乐世界确实在西方,无比庄严的阿弥陀佛也真实存在,往生者也可从此处往生到彼处;但在胜义中这些会不会有呢?也是没有的。如果有,就不符合实相。

  不过要接受般若法门,也要有清净的智慧,否则便会糊里糊涂,而对那些世间执著异常深重、又不承认因果的人来讲,可能般若法门会“更适合”。所以,不要说讲大的密法,就是讲般若的根机也很难找。的确,很多人不但不能了知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就是前世后世也是一种未知数:可能不存在吧!可能存在吧!既然连名言中这样的道理都不懂,那理解胜义中的大空性就更困难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机,当然这个时候就要分清胜义和世俗的差别。而真正能通达,这里所讲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开悟。由此可见,这样的观察非常有必要。否则宣讲禅宗的境界时,以前没有闻思过的人就很难产生信心。他们会觉得:不可能!怎么会善恶都没有?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也讲了利根者的四大誓言,很有可能很多人在听到这四大誓言后,都会产生恐惧心,甚至不敢再闻思下去。由此大家也会明白,为什么如来会针对利根者和钝根者分别宣讲不同的教法。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自己实在不懂,就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观清净心;同时还应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不要说诸佛菩萨,就是小乘须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从而生起惭愧心。因此,大家千万不能对佛语产生邪见。

  当然,因为世间智慧比较低劣的原因,真正能跟佛教进行辩论的人基本上都没发现过;即使有,他所讲的道理也非常简单,一两句就能驳斥无余。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经接触二十多年了,也很想寻找在无神论等方面非常厉害的教授或学者来进行辩论,看他们是否能找到否认佛教因果、空性等义理的根据,但我从来也未遇见过。当然在当今浊世,众生的见解越来越浊劣,人们只一味寻求钱财,对其他事情也不愿过多关心;而对有邪见者来讲,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研究高深莫测的佛法。

  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二、彼之摄义。

  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前面已经讲了不可得,其实它可分为法不可得与人不可得两种。首先讲行者菩萨不可得。虽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说:这个菩萨以前如何修持、现在如何修持,以后还会通过不断修持而获得佛果;但在胜义中,行者菩萨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萨的前际——以前的整个过程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现在的行者也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观察时就能了知,它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将它抉择为微尘,最后也不可得。至于后际的菩萨,他也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儿子和空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也不可得。而这就是所谓的三时清净。

  《金刚经》亦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按照密法的教言来解释:“过去心不可得”是心的来源抉择为清净,“现在心不可得”是心的住处抉择为清净,“未来心不可得”是心的去处抉择为清净。六祖慧能禅师亦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意思是说,心的本性于三时皆不可得,也没有所谓的生和灭,即本来就是大空性、大清净的法界。

  对三时不可得或身心如虚空般无为的菩萨来讲,无论他在众生面前显现什么样的身相,其本体都与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对虚空来讲,无论有乌云遮蔽,还是没有乌云遮蔽,它的本体始终都是无为法,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发菩提心的行者,不管他是自己修行,还是度化众生,在真实中都没有修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戏论,因为本体如虚空般无为的缘故。

  若菩萨通达了这样的道理,他就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若有人认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存在,那他并非行持殊胜般若者。为什么呢?因为这在真正的理证面前根本就得不到。当然在名言中,我们可以说:过去心存在、过去身存在……但在胜义中,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也不可得。不仅如此,三时所摄的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根本找不到它们存在的比喻和理证。若谁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就可以说他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那我们能不能说真正在行持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觉得一切万法都存在。但是,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时,也觉得万法确实是大空性,这是稍微靠近般若,并不是完全能行持。

  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前面讲了行持般若的补特伽罗不存在,下面讲般若不存在。任何一位菩萨,他在通晓缘起显现的万法如幻如梦存在的世俗法相,与证知一切体相不可得的胜义法相时,就会从因、果、本体三方面观察一切万法,并再再思维无生之理,最后也能安住在这种最殊胜的境界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只要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最后自己真正有所领悟时,就会行持这一点。比如,有些人中观学得很好,所以他终身也不会放下中观的境界;有些人觉得念咒语最殊胜,那他也不会放弃这一点。

  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因为很多众生都不懂世俗和胜义的法相,所以他会对他们生起无缘的大悲心,但并没有众生之想。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或现空双运,谁能做到这样,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胜义中连众生的想也不能有。《金刚经》亦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有人会想:有时候说众生存在,且要度化众生;而有时候却说众生相不存在,所以无众生可度,我真有点接受不了。其实,这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那样[16]:虽然在凡夫人面前看似相违,但实际并不相违。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为了摄受某位学生,一会儿说你可以好好地玩,并把玩具交给他;一会儿说不准玩,你应好好读书。对学生来讲,虽然他不一定能理解,但作为老师,他所作所为皆有密意。另外,作为老师,他根本不愿意玩这些玩具。就像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所说那样:孩童手中的玩具到了老年人的手里,就会觉得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虽然得到菩萨果位的圣者会在幻化中度化可怜的众生,但他们却远远超越所化众生的境界,即没有众生之想、度与不度之想,等等。但这样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接受,而一旦获得圣果则能了如指掌。

  所以,对不能接受现空双运等甚深境界的人来讲,大家一定要好好发愿,并虔诚祈祷上师三宝。若能生起这样的境界,就能于空性界中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祈祷非常重要;因为依靠自力战胜一切魔障非常困难,而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无上咒语和上师所传不共窍诀等的威力,则能无余遣除一切违缘。同时大家也要发愿长期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法,当然这也是每一位大乘修行者的究竟愿望。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七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八课 第二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九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57.群狼出洞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五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89.烛光晚会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88.法螺的条件

白话文:摄大乘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