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注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注释

 

  --------------------------------------------------------------------------------

  [1] 《现观庄严论注疏》云:“(一)将诸趣众生安置于获得寂灭果位之所依——善趣的事业;(二)在行为方面,安立自他于成熟之因——四摄事;(三)在见解方面,令众生知晓四谛之见解——通达作为所断的,具有诸烦恼杂染之苦谛与集谛,以及了知作为所取的道谛与灭谛诸清净法;(四)在意乐方面,内心缘于有情之利,将其安立于能如理如实饶益彼等之发心;(五)在行为方面,令其修持六波罗蜜多;(六)(在行为方面,)令其受持趋往佛果之道——修持十善之律仪戒;(七)令其在加行道阶段生起诸法自性为空的修所生慧;(八)令其于见道阶段,灭尽二取之戏论;(九)令其于修道阶段的二地与三地,拥有通达诸法仅为假名之智慧的持戒与安忍;(十)令其在四地、五地与六地三个阶段,于诸法之耽执已无有所得;(十一)令其在菩萨七地,依靠方便善巧而成熟诸有情;(十二)令其在菩萨八地,现证福德广大之菩萨道为代表的三道;(十三)令其(在菩萨八地,)因成熟无分别之智慧,而彻底遣除诸执著;(十四)令其(在菩萨八地,)依凭前者之力,而无勤证得胜妙之菩提;(十五)令其(在菩萨八地,)可以随心所欲地严净佛土;(十六)令其在菩萨九地,决定获得一生成佛之把握;(十七)令其(在菩萨九地,)以获得四无碍解,而成办无边无量的说法等利益有情之事;(十八)令其在菩萨十地,依靠所获之殊胜自在,而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供养诸佛,并获得听法等无量功德;(十九)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菩提分法的证悟也蒸蒸日上、浩瀚无量;(二十)令其(在菩萨十地,)不失坏二种资粮诸业而成就佛果;(二十一)令其(在菩萨十地,)圆满现见广大之四谛;(二十二)令其(在菩萨十地,)远离诸四种颠倒;(二十三)令其(在菩萨十地,)无有彼等颠倒之根本——相执之理;(二十四)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诸法平等性之境界中,依靠证悟之智而圆满究竟地清净一切垢染;(二十五)令其(在菩萨十地,)彻底地圆满所有资粮;(二十六)令其(在菩萨十地,)无论对有为之轮回,还是无为之涅槃,都找不到或不执著其间的任何差异的,有寂平等之有学道究竟智慧;(二十七)安立究竟之果位——无住大涅槃。”

  [2] 此乃藏音。汉意为:“祈祷邬金大宝尊,违缘障碍皆不生,顺缘意乐悉圆满,祈赐共不共悉地。”

  [3] 此乃藏音。汉意为:“至尊度母汝遍知,救护恐怖诸痛苦。”

  [4]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5] 《佛学大辞典》云:“(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6]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何谓魔业?谓爱乐小乘是为魔业,不护菩提心是为魔业,于诸有情简别行施是为魔业,乐求生处而持禁戒是为魔业,为求色相而修忍辱是为魔业,作世间事相应精进是为魔业,于禅味著是为魔业,以慧厌离于下劣法是为魔业,在于生死而有疲倦是为魔业,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厌离烦恼是为魔业,覆藏己过是为魔业,憎嫉菩萨是为魔业,诽谤正法是为魔业,背恩不报是为魔业,不求诸度是为魔业,不敬正法是为魔业,悭惜于法是为魔业,希利说法是为魔业,离于方便成就有情是为魔业,舍四摄法是为魔业,毁破禁戒是为魔业,轻持戒者是为魔业,顺声闻行是为魔业,顺缘觉乘是为魔业,要求无为是为魔业,厌离有为是为魔业,心怀疑惑不利有情是为魔业,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好怀谄诳假示哀愍是为魔业,粗犷恶骂是为魔业,于罪不厌是为魔业,染著自法是为魔业,少闻便足是为魔业,不求正法是为魔业,乐求非法是为魔业,于障盖缠不乐对治是为魔业,不净心口是为魔业,忍沙门垢是为魔业。”

  [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见大海,既至海岸返观牛迹,作是念言:大海中水浅深多少岂及此耶!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如有贫人得无价宝弃而求取迦遮末尼,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于中欲求一切智智亦复如是。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是黠慧不?善现答言:是愚痴类。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注:迦遮末尼指水精或水晶。

  [9] 《大智度论》中云:“【经】复次,须菩提!菩萨学余经,弃舍般若波罗蜜,终不能至萨婆若。善男子、善女人,为舍其根而攀枝叶,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求香象,得此象已,舍而求迹。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11] 《摩诃止观》云:“起于魔檀为有报故,持于魔戒要利养故,行于魔忍为畏他故,习魔精进求名闻故,得于魔禅昧于鬼法,乐于魔慧分别见网。”

  [12] 《大智度论》云:“魔秦言能夺命者。”

  [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尔时,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是故佛依止是法行,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法。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

  [14] 《定解宝灯论》云:“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15] 乃永嘉玄觉禅师著。

  [16] 《入中论》云:“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17] 另译《般若赞》云:“佛陀辟支佛,声闻定依母,唯您解脱道,如是余定无。”

  [18] 学院里面小孩上学的地方。

  [19] 如《大密方便经》云:“证一地后,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亦云:“已得法忍所造菩萨,一念之顷七日成佛。”《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亦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其本愿得无生忍,七日之后,便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

  [20] 如《月灯三昧经》云:“五众之性相,即一切法相,佛说如是相,其相不可得。如虚空无物,诸法亦如是,前后及现在,三际如实观。言说如虚空,空中无取故,如是法体性,无取如虚空。演说如是法,曾无有所说,于法无所见,是乃不思议。此法无自性,法体不可得,会佛菩提者,定灭之境界。”“谓行佛法智慧者,住于坚固菩提心,与诸众生为善友。是人无复诸暗冥,显示胜妙菩提道,离语言道无所欲,诸法寂灭如虚空。其有能知如是业,成就无量胜辩才,演说百千修多罗,能示彼法微细义。智者恒成无碍慧,能知微细法体性,常善知彼众生信,学习一切语言音,为人显示因果理,能获如上胜妙事,具持力能无减少。”

  [21] 即:刚开始认识心的本性叫见解,在所认识的境界中继续护持叫修行,

  最后所有的分别念自然解开叫行为或果位。

  [22] 《经庄严论》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23] 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发殊胜菩提心》。

  [24] 《定解宝灯论》云:“或者如同下续部,贪执取舍之同时,行持等性取舍行,双运降伏酒肉等。未证疯狂之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

  [25] 《三主要道论》云:“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26]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27] 《大悲经》云:“阿难,我为一切天人教师,怜愍一切诸众生者。于当来世法欲灭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牵儿臂,而共游行;从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虽为以酒因缘,于此贤劫,一切皆当得般涅槃。”

  [28] 即《现观庄严论》所讲的大断(断除一切障碍)、大证(证悟一切智慧)、大心(获得无缘大悲)。

  [29] 《道行般若经》云:“用是故,弊魔来到是菩萨所,便于边化作大八泥犁,其一泥犁中有若干千、百千菩萨。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辈皆阿惟越致菩萨,从佛受决以,今皆堕泥犁中,佛为授若泥犁耳。设若作阿惟越致、受决菩萨者,若当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尔者,便不复堕泥犁中,当生天上。’佛言:‘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过,受疾悔之随我言者,我日来问讯汝。不用我言者,终不复来视汝。若莫复说是事,我不复欲闻,是故说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佛言:‘菩萨闻是言其心动转者,不从过去佛受决,未上菩萨举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深经空所致。作是思惟,终不信他人语。譬若比丘得阿罗汉,不复随他人语,悉明见经中证,是为空所致,终不可动。如阿罗汉、辟支佛道所念法,终不可复还。是菩萨为在阿惟越致地住,正住向佛门,终不可复还,是为极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复有弊魔化作异人,往到菩萨所作是语:‘若所求为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负是勤苦为用,是勤苦之难为求乎!若在恶道中以来大久,适今得为人,汝不当于是中思惟,不当自患厌耶?当复于何所更索是躯?汝何不早取阿罗汉道,用佛为求之。’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阿惟越致……复化作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罗汉,过去世时皆求菩萨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罗汉已。如是比丘当何从得佛?’菩萨闻是语心不动转,当觉知魔为。佛言:作是学、作是求、作是行,于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住,心不动转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30] 《方广大庄严经》云:“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住此林中,不食已来四十九日。”“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31] 《大宝积经》云:“复次,迦叶:如来乐欲于随顺法住非顺想,于诸众生所有我想,于如来所是第一义。何以故?如来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众生想者即为非想,此是最胜秘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违背与如来诤,是故我言:‘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云何名世?所谓众生。何故众生名之为世?如来了知如是世间,是故众生名之为世。如彼愚夫异生之解,则便坏灭,极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随其世俗所谓无明。”

  [32] 《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33] 《佛学大辞典》云:大通和尚乃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

  [34] 《入菩萨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35] 《增壹阿含经》云:“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不退转之法?比丘当知:若比丘共集一处,皆共和顺,上下相奉,转进于上,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亦不为魔所得便,是谓初法不退转。复次,众僧和合,顺从其教,转进于上而不退转,不为魔王所坏,是谓第二之法不退转也。复次,比丘,不著事务,不修世荣,转进于上,不为魔天所得其便,是谓第三不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不讽诵杂书,终日策役其情意,转进于上,不为魔王得其便,是谓第四不退转之法也。复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转进于上,不为弊魔而得其便,是谓第五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不学算术,亦不使人习之,乐闲静之处,修习其法,转进于上,不为弊魔得其便也,是谓第六不退转之法。复次,比丘,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于禅行,忍诸法教,转进于上,不为魔所得其便,是谓七不退转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顺者,便不为魔得其便也。”

  [36] 《萨迦格言》云:“正士虽然遭衰失,行为显得更如法,犹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

  [37] 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翻译的佛说解节经,即《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

  [38] 《广般若经》云:“具足般若波罗蜜多之甚深处,审谛、思维、衡量、观察,如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住,甚至仅在一日行持瑜伽,其于一日内行多少事?”“譬如耽欲人……所超生死流转数,与耽欲人经一昼夜所起欲念数量等同……能远离退转正等菩提所有过失。”

  [3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但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名号,尚为获得广大善利,况能受持、读诵、修习、书写、解说、广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横死、亦无横病、及诸殃祸,常为无量百千天神恭敬围绕、随逐守护。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黑白月各第八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在在处处读诵、讲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获无边功德胜利。’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读诵、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量天神常来恭敬、围绕、守护。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天人、阿素洛等无上珍宝。由此因缘,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当获无边功德胜利。’”

  [40] 《中观四百论》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41] 《大般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

  [42] 此乃藏音,汉意为:“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

  [43] 乃色达县的一个区。

  [44] 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45] 《入行论》云:“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46] 《定解宝灯论》云:“汝者所谓离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47]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道情歌集》中云:‘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

  [48] 见《贤愚经·贫女难陀品》。

  [49] 《十住毗婆沙论》云:“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乃至失身命,不说法师过,信乐深妙法,不贪于恭敬,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

  [50] 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说:此经大意与《正法念处经》同。

  [51]《翻译名义集》云:“阿兰若,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肇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应师翻空寂。苑师分三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迁历切)之处也。”

  [52] 即:“鼓寂钟沈托钵回,严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

  [53] 《护法论》云:“余谓:群生失真迷性,弃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语,以驱其惑者,药也!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治血脉之疾也;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

  [54] 《阅藏知津》云:“八卷本《合部金光明经》,乃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对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彦悰序云:此经有三本。初,凉世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后逮梁世真谛三藏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重寻梵本,得嘱累品,及银主陀罗尼品。”

  [55] 《大智度论》:“【经】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等劫布施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无量无边阿僧祇。佛告须菩提: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道,乘是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诸佛。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须菩提言:世尊!甚多。佛言: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一日得福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6]《大智度论》云:“如宝珠能除黑暗,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暗;如宝珠能除热,般若亦如是能除YIN欲、瞋恚热;如宝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无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日月皆诸宝所成,日能作热、月能作冷,虽俱利益众生,以不能兼故,不名为如意。宝珠所在处,毒蛇等诸恶虫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贪欲等毒所不能病;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宝珠示之即时除愈,有人为贪欲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罗蜜贪恚毒即除,如难陀、鸯群梨摩罗等;有人眼痛、盲瞽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人以无明、疑悔、颠倒、邪见等破慧眼,得般若即时明了;如人癞疮痈肿,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亦如是,五逆癞罪等得般若即时消灭……如如意珠有无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今当别相说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恶鬼,不能坏魔天,般若则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龙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无始世界来未曾所治病……珠不能转人心,般若能转一切众生心性所乐所欲;珠能令所著处浊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觉浊心即时清净,又于诸龙王、鬼神王、人王等贪恚浊心能令清净;珠能使所著函箧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无量世界阿僧祇众生,令有威德……”

  [57] 如《窍诀宝藏论》云:“宣说功德圆满之六法:畏惧轮回痛苦寻依处;以信调伏自续随佛学;见大福德布施积二资;精进鞭策日夜勤行善;知惭有愧为法愿舍命;具有妙慧境心现法性。具足此等趋至轮回岸。”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一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二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三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四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五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思考题

印顺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三、财富由布施福业而来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十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十九课

印顺法师:佛教的财富观 二、毒蛇与福德资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