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胜出天神赞释2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胜出天神赞释2
第二节课 若问:为什么不应礼敬外道天尊呢? 帝持金刚力犁遍入轮,瘦矛大天三尖住寒林, 愚无悲持殊刃苦畏逼,恒勤杀生智者谁礼敬? 帝释天手持金刚,具力天子握着犁刃,遍入天拿着宝轮,能瘦持着短矛,大天持三尖箭住在尸陀林。这些愚者没有大悲心,手持兵器给他众带来痛苦逼迫,恒时精勤地杀害众生,对此智者谁会去顶礼呢? 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过患,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虽然可从天尊那里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 从天尊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完全是利益众生者,供奉天尊对自他不一定有大利益。比如,帝释天持着摧毁敌军的金刚;具力天子手握毁灭对手的犁刃;遍入天手持杀害非天的锋利宝轮;能瘦(六面童子)手里持着短矛;大天持三尖箭始终住在尸陀林里,与享用血肉的鬼神聚在一起,做种种危害众生的事情。这些天尊非常愚笨,对众生没有无缘的大悲心,手里持着各种各样的兵器,给自他带来痛苦和危害。即便是天尊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战,以兵器杀害很多天人。所以,对这些残忍暴力的天尊,具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恭敬顶礼。 要知道,这些天尊自己也束缚在轮回中,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可能救我们呢?故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一切遭受恐怖者,多数皈依山森林,以及殿堂与神树,此等并非真依处。”一切遭受恐怖的人,大多数会皈依大山、森林、城隍庙、神树,但这些解决不了生死大事,并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个道理,《胜幢经》中也阐述过。因此,我们唯一应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这才是无谬的皈依之处。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恐怖危害、病魔缠绕、不顺之事时,内心首先要皈依佛陀,祈祷诸佛菩萨、金刚上师以无缘智慧和无边能力来加持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均要视为佛陀的加持。 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佛和神的区别,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有时候就连一些大法师,在讲经说法或者领众修行时,也对内道和外道混淆不清。也许他们是菩萨的化现,其密意根本无法揣测,但一般来讲,什么该皈依、什么不该皈依,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全部混在一起,对弟子的相续不一定有利。虽然从世间角度看,可以说“大家要团结起来,外道和内道是一家人”,然从出世间的角度讲,佛教有不共的修行方法,我们应该选择出世间修行,这是很重要的! 若问:既然不能皈依天尊,那为什么要皈依佛陀呢? 不持三尖亦无贪怀女,不握锋轮短矛犁之刃, 解脱烦恼智者勤利他,世间皈处大仙我皈依。 众生怙主佛陀与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样以嗔心持着三尖箭,也没有以贪心怀抱女人,没有像遍入天那样手拿锋利的宝轮,没有像能瘦那样持着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样拿着犁刃。既然没有兵器降伏敌众,那又如何成为三界至尊呢?原因是佛陀已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大仙面前,我虔诚地皈依。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贪嗔之网,就不需要兵器保护自己了,需要保护的只是凡夫人。以前奔公甲在家时腰间佩带着两三把刀,仍然觉得不敷防备,他出了家以后,丢下防身的武器,仇人反倒一个也没有了。同样,佛陀虽然没有持着兵器,但他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以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因此,佛陀根本不必持有武器。 而且,佛陀的所作所为,是常年如一日地利益众生,任何众生向他祈求,他都会赐予保护。而不是像世间人一样,对一个人值不值得保护,还要分很多层次,佛陀见到任何众生遭受苦难,都不会坐视不理。因此,世间上最大的平等、和平,只有在佛教的教义中有,其他宗教所提倡的人与人和平,并没有涉及动物界,只是暂时的和平而并不究竟。 因此,我们劝大家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他的宗教抢弟子,而是觉得佛教的教义珍贵无比,对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都有利,这样的甘露妙法大家要是得到该多好啊!如果有人皈依三宝,我们心里确实很高兴。哪怕一个人皈依佛陀,按照佛陀的教义去行事,帮助所有的众生,我们再怎么辛苦也愿意。这个世界上,皈依佛陀利益众生的人越多,战乱和灾害越会得以平息。佛陀的这种利他,并不是短短几十年的举动,而是流传百世的行为。 佛教的利他精神,其他任何宗教、学说都无法比拟。很多宗教的创立,是凡夫人依靠分别念,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故意创造树立的,暂时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可以吸引大量信徒,但若真正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是某一个人的目的或者政权,不可能利益所有众生。而佛陀,正如《大智度论》所言:“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为了不同众生得到利益,佛陀宣说了不同法门,这些法门没有一个是害众生的,全是帮助众生和利益众生,除此以外,佛陀的教义再没有其他了。 这么好的法门,谁得到都值得高兴,自己得到是自己的福报,别人得到也要随喜,只要皈依佛门、学了佛,肯定对今生来世都有帮助。这种发心不是像世间人那样,希望自己的势力越来越扩大,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消灭对方,而是纯粹想利益他众。 因此,通过与外道的行为、发心、目标进行比较,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殊胜性。佛教中唯一提倡的就是利他,其他外道虽然暂时帮助别人,比如建医院、做一些慈善,但做不到真正的平等,对牦牛、异教徒等会大开杀戒。可是佛教不是这样,即使对于怨敌,也会布施自己的身体,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世间上绝无仅有。这一点,我们不是像孩子赞叹父亲一样心存偏袒,而是通过对各自教义进行对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发言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其他外道都离不开自私自利,而佛法完全是无我利他,就像如意宝珠般极为难得。 若问:凭什么说天尊有很多过失,而佛陀没有丝毫过失呢? 大天随爱无耻娶害妻,遍入过凶作废瘦灭亲, 母食人肉俄玛杀非天,邪师贪酒而佛无少过。 大自在天随自己的贪念,在人前显露各种无有羞耻的行为,娶俄玛得瓦等具害心的女人为妻;遍入天的嗔恨心相当可怕,凶狠残暴地杀害了曼摩等敌人;具力天子的行为无有慈悲,杀死了敌方很多众生;能瘦也在嗔心的引发下,杀害自己的舅舅等亲人;梵天母、帝释母、大自在母等八大天女,表面上看来可爱美丽,实际上特别残暴,杀害了许多众生,尤其是经常到尸陀林里喝人血、吃人肉、做不如法的行为;俄玛天女以嗔恨心和嫉妒心杀害了玛黑非天;邪师象鼻天[5]贪执美酒。而唯有佛陀不具任何过失。 有些人可能想:“我们供奉的有些护法神,也要供酒,这种现象是否不如法,跟佛法相违呢?” 这个问题在密宗中有解释。当年莲花生大士来藏地时,降伏了很多鬼神,让他们发愿护持佛教,不危害众生。这些鬼神本来是吃肉喝酒的,许多恶习不能改变,莲师就特别开许:“只要你们今后竭力维护佛教、不杀害众生,原来的生活习俗可以不变,你喜欢酒的话,我们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诺之后,他们甘愿当佛教的护法。 包括现在汉地的关公,在南方一带也有供肉、供酒的现象。虽然有些是民间传统,但对于世间鬼神,有时候不能要求太高,就像有些居士一样,让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像出家人,他暂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可有特殊开许。同样,对那些鬼神而言,只要是过失不太大、不伤害众生的供品,可以暂时满足他们,但有一个条件是:他们必须要维护佛教、维护高僧大德,不能杀害众生。如是共同签订协议之后,佛教徒可以给护法供酒。然而,外道很多天尊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在高僧大德面前承诺过,完全是以贪心而饮酒,对这些天神经常供养没有实在意义。 总之,与诸多天尊不同的是,佛陀没有任何过失。《天问经》中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佛陀没有丝毫过失,也不会有丧失正知正念的情况,不像我们凡夫人,本来想得清清楚楚,结果一下子就忘光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佛陀没有这样的过失,反而具足悲心、利他心、智慧、信心等所有功德,因此,唯一的量士夫就是佛陀。 不但佛陀不具有上述贪嗔痴等过失,即便是追随佛陀的修行人,若能如理如实地行持,也不会增上贪嗔痴烦恼。现在有些人对佛法不太了解,对密宗更不了解,认为藏传佛教中有一些引生贪嗔痴的教义,这是绝对没有的。我们在这里闻思那么多年,根本找不到一句能增上贪嗔痴的语言——当然,假如你自己没有通达教义,那就另当别论了。 若问:你这样口口声声地赞叹佛陀、说天尊不如法,是不是有偏袒心啊? 有坏非亲外道非我怨,彼等余行亦非现量见, 耳闻言行各自之差异,信佛功德超群我依止。 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 出有坏,是指佛陀的断证功德,即“出”离有寂二边,“有”六种妙德[6],能“坏”四魔[7]。如此出有坏的佛陀,并不是作者的亲人,而外道淡黄派(数论外道)、顺世外道、胜论外道等,也不是作者的怨敌。因此,他不会刻意偏袒某一方,也不会以一两个行为就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且,他没有现量见过佛陀和天尊的行为。那为什么口口声声地赞叹佛陀,而不赞叹天尊呢?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他闻思过内外道的很多典籍,从《毗奈耶经》等大小乘经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发心及行为,从外道古籍中也对外道的言行举止了如指掌,通过不断地分析辨别,最终明白在三界当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拥有至高无上、超胜一切的功德。《白莲花经》中也说:“佛陀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深信不可思议者,获得不可思功德。”佛陀所揭示的胜义谛、世俗谛以及利他道理符合于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王朝的更替而改变,哪怕是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对众生仍然是有利的。 因此,作者不是因为外道是怨敌就排斥他,佛陀是亲人就赞叹他,而是认真对比二者的功过后,才心甘情愿皈依佛陀的。不像世间人一样,在护亲灭敌方面极为擅长,亲友没有功德也要竭力赞叹,敌人没有过失也要凭空捏造。包括有些道友,看不惯一个人,哪怕他没有犯戒律,也要说他如何如何破戒;而对关系比较好的人,就算他为人非常坏,也觉得他跟释迦牟尼佛没什么差别。很多人对自他怀有贪嗔,所以评价不公正,但作者绝对不是这样。 善逝非父外道非我敌,如来未予我财外未掠, 然佛世尊说唯利众生,无垢除一切染我诚信。 作者进一步说:善逝(佛陀)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仇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说要唯一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令我最佩服、最生信的地方。 佛陀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利他。如圣天论师说:“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佛陀三门所有动作并非无因无缘,乃至呼气、吸气,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不像我们凡夫人,虽然说了很多话,一大半都是为自己,而佛陀说的话,自始至终唯一是利他,语言没有任何垢染,绝不会杂有妄语、离间语、恶口、绮语,全部都对众生有利。因此,衡量外道和佛陀的言行之后,作者对佛陀从心坎深处生起信心。 我们学这样的佛赞很有必要。否则,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人说一个,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一个,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头脑比较简单,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舍弃佛法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要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盲目地赞叹佛陀,在这个世界上,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但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可知,除了佛陀的教法,其他教义都没有多大意义。 鉴于此,从今年开始,我对菩提学会的道友们发起倡导——用佛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很多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孩子,虽然让他们上学,但没有教他们如何做人。所以我想要求大家,尽量把这些孩子在周末时组织起来,看一些赞叹佛陀的偈文等等。若能从小这样串习,他们长大后一定对佛教和整个人类有利! 若问:一言以蔽之,佛陀主要有什么功德呢? 恒喜利他常时益群生,苦难重重有情令安乐, 如手掌物洞彻诸所知,无与伦比仙人我挚信。 恒常喜欢利他、时时饶益众生,对苦难重重的有情赐予安乐;对万法的实相洞彻无碍,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般清晰了然。对此无与伦比的大仙人,我生起诚挚的信心。 佛陀从发心乃至成佛,始终欢喜利益众生,这种利益众生不止是一个心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一直以六度四摄贯彻始终,看到苦难重重的众生,就想方设法暂时解除他的身心痛苦,最终让他获得圆满解脱。而且,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对万法无所不知,对世间万事万物了如指掌,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般一目了然。如此利益一切众生、具无比智慧的佛陀,在三界中无与伦比、极为罕见。 月称菩萨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世间上唯有佛陀的身口意皆为利益众生,断除了自私自利,而且通达世俗与胜义的实相。不仅仅是他自己通达,同时还依各种方式让千千万万的众生开悟,使他们永远脱离苦海。 一是利益一切众生,一是通达一切万法,这是佛陀的两大不共特征。龙猛菩萨也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意思就是,大慈大悲的乔达摩大圣主(佛陀),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怜悯一切众生,宣说正法而令其解脱;一是彻达万法的真相,断除一切邪知邪见。在如是圆满的佛陀面前,龙猛菩萨以三门恭敬顶礼。 我们应该反反复复念这个偈颂,在世间大怙主佛陀面前,若能经常这样赞叹礼敬,自己的分别念可以随着真理转,最终佛陀的悲心、智慧、力量定会融入相续,进而对佛陀生起《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不退转信心。 若问:缘佛陀顶礼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诚心信奉或欢喜,怀疑抑或顾他面, 何者作礼能仁王,彼得天界圆满乐。 我们若发自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或者依靠朋友介绍、自己看到佛像,而对佛陀心生欢喜;或者心存怀疑,觉得顶礼佛陀或许有功德;或者自己本不愿供佛礼佛,但碍于他人情面,不得不在佛像前顶礼[8]。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作礼,由于佛陀是见闻接触的功德福田,依此功德,以后都能转生于天界。 《阿含经》中讲过,礼佛有五种功德[9]:一、相貌端正,身相庄严;二、声音好听;三、具足财富,钱包里的钱多多有;四、生于富贵家、贵族家;五、命终后转生天界。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礼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视的眼光注视着佛像,也有无量功德。如《华严经》云:“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以佛陀作为对境,见到、听到或供养、顶礼,都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让他参加法会看到一些佛像,这样功德也很大。我有时候去一些旅游胜地时,见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心里经常想:“这里有一座佛像多好啊!不管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对他们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关于礼佛可以升天,佛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从前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每天去供养佛陀,听佛陀开示。长者的妻子嫉妒心比较强,看他天天都往外跑,有点不放心,觉得他可能有问题。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问长者:“你天天都出去干嘛?”长者回答:“我去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长得很漂亮,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儿跑?(在她眼里,只有长得好看才可以经常去。)”长者听了,觉得很好笑,就告诉妻子:“佛陀相貌是非常庄严,但佛陀的功德远不止于此……”妻子听后有点仰慕,便要求带自己一起去见佛陀。 当他们俩到达时,佛陀正在为众眷属说法,周围的人特别多,他们只好站在远处,遥望着佛陀。长者妻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不由得生起无比信心,虽然自己未能靠近佛陀,但情不自禁地朝佛陀至诚顶礼,然后就回去了。 多年以后,长者妻子寿尽命终,因为礼佛的功德而转生天界,在天上享受天福。她用天眼观察到自己的生天因缘后,内心非常感恩佛陀,于是来到佛面前听法,当下证得初果。 由此可见,礼佛的功德确实非常大。 若问:外道教典中说,佛陀是遍入天的一个化身,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呢? 相传古昔遍入天,闻世生老病死转, 为救众人发胜心,慈悲勤生释迦族, 名曰瞿昙于人间,得以成佛乃传言, 烦恼蠢人由愚痴,不知大师行饶益! 有些外道古籍记载,遍入天有十个化身[10],其中之一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怎么说的呢?相传在久远以前,遍入天看到众生随生老病死而流转轮回,生起了极大的悲心,为救护这些可怜众生,他发下非常殊胜的愿,以慈悲力降生于释迦族中,这就是乔达摩,或叫瞿昙童子。他以此身份精进修持,最后在印度成佛。但作者说这是一种谣传。因为遍入天的整个历史,从头到尾讲了很多杀生作战的故事,而释迦佛从发心到成佛也没有伤害一个众生。所以,被无明愚痴所障蔽的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饶益众生的行为。 佛陀不会有伤害众生的行为,就拿即生来说,按照《宝性论》的观点,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主要示现了十二相:1)从兜率天降临人间;2)入胎;3)在蓝毗尼花园降生;4)学工巧等;5)在眷属中嬉戏,享用妃嫔;6)生起出离心出家;7)六年苦行;8)往诣印度金刚座;9)降伏魔军;10)大彻大悟;11)三转法轮;12)示现涅槃。这十二相里根本没有遍入天的杀害众生、与他众作战,以及各种不如法行为。所以,外道的典籍并不符合历史。 现在有些外道把释迦牟尼佛与他们的祖师或创始人合在一起,声称是一个圣者的两个化身。很多佛信徒也信以为真,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外道本师一模一样,所以到外道殿堂时,对外道本师也像对释迦牟尼佛一样顶礼。当然,各宗教之间要和平团结、理解包容,以这样的世间理念对天尊恭敬尊重也可以,但如果你真认为他们的祖师就是释迦牟尼佛,那说明你对佛教一窍不通。 昨天有个人问我:“某某上师到外道殿堂去顶礼,我想不通怎么办?”我说:“他要是真正的善知识,此举可能含有摄受外道的甚深密意。但即便如此,他自己也要非常清楚:外道祖师公元多少年来到人间?从他创教到现在杀了多少众生,身负多少血债?这跟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的教义是否相违?对此应当了然于胸。” 所以,有些修行人以后要注意,不注意的话,听一些上师的教言就全盘接收,根本不分外道与内道,这是不明智的行为。有些上师虽然有名声、有威望,但这不重要,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作为佛教徒,生生世世不要造堕入地狱的因。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团结,为了得到人们赞叹、恭敬、供养,就把佛教的教义抛之脑后而随顺外道,这是不合理的。比如外道提倡发动战争,你作为出家人,为了随顺,也带上长刀、拿着短枪跟着他们跑,这没有任何必要。尽管有时候应该随顺别人,但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随顺。对家人、对好友也是如此。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得比较杂,修行也不知道方向,自认为是一个清净的佛教徒,但到底怎么样还需要观察。学这部论典的主要目标,就是把神和佛区分开来。虽然按照密续、经论的观点,有些神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你不认识的话,就不用皈依他,这在佛经中有明确开示。否则,觉得外道天神中有诸佛菩萨的化现,就要皈依所有的外道,这样自己也会变得糊里糊涂。因此,希望大家对有些教理要学习,不然的话,带徒弟会不会让他误入歧途也很难说。 本论的作者非常出名,他对外道并不是完全排斥。有些人因为是佛教徒,就视外道不共戴天:“你是学那一派的,不是学我这派的,不要到我跟前来!不要接触我!”这也没有必要。但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个标准线,在有些行为和发心方面,理应经常观察、思维。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