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五课

 

  下面继续学习“人类之苦”中的第七个——求不得苦。

  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平时我跟许多人接触的过程中,常发现他们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他们见到别人穿高档衣服、吃美味佳肴,住奢华豪宅、开高级轿车,自己没有的话,就会特别伤心。而我们学佛的人完全不同,尤其是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你有这些外在条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实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并不会苦苦强求。

  所以,当今时代确实需要精神食粮,有了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种面对的勇气。否则,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要知道,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许多事情不一定如愿以偿,这是很正常的。《仁王般若经疏》也说:“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但世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心里往往会产生忧愁、悲伤,如《六度集经》所言:“事与愿违,忧悲为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学过大乘论典,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因此,对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来说,佛法是内心创伤愈合、防止再次受伤的甘露妙药,只要你心态健康了,即使身体上有病,状况也不会太糟糕。当然,最快乐的人,是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若能具足这二者,就算没有财富、地位、受用,也会活得快快乐乐。否则,纵然你天天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可是心里的隐患不断发作,外在的物质条件再好也没用。所以,许多发愿文都提到要回向“身心健康”,这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顺缘。

  其实,用佛教的慈悲观、人生观调伏自心,对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大作用。有些人以前像发疯了一样,时刻都在为生活、感情所困,但学佛后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想通了也就放下了,反而觉得过去特别疯狂,对自己经常呵斥——还是从文字上讲吧,不然我一直发挥的话,待会儿又该讲不完了!

  庚七、求不得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没有一个不渴求幸福快乐的,趋乐避苦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真正能如愿以偿的却寥寥无几。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没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里面;有的人为了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疫,危及生命;有的人为了身体健康而服用药物,结果竟发生反应,提早离开人间;有的人为了获取胜利而奔赴战场,结果一命呜呼、客死异乡;有的人为了谋求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沦为乞丐……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目标,如农夫希望庄稼丰收,知识分子希望学业有成,公务员希望在政界中得到高位,但在所有的目标中,我觉得大乘佛教的目标最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一是它时间漫长,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之间;二是它范围广大,利益三界的一切众生。相比之下,如今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也只是帮助了一部分人类而已,实无法与大乘的愿力同日而语。

  曾有一位法师说:“愿大,力就大。”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的确,她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利生事业不可思议,非常广大。可见,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关键要看愿力大不大。如果愿力很大,想帮助全世界的苦难众生,那力量和机会自然会具足,短时间内这种因缘也可以成熟;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那么,所作所为也就只能围绕着这个而已。

  其实,求不得苦往往是源于狭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为了自己,得不到预期的财富、地位,必定会因此而苦恼。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除了圣者以外,为自己流泪的人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晨星。由于每个人有强烈的我执,因而,感受求不得苦的人多之又多。

  放眼周围,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地辛勤劳作,他们却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今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这些,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我就有这么一个亲戚,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前不久我在一所寺院又见到他,他辛苦一辈子所追求的快乐和财富,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可见,就算是小小的希求,有时也需要前世的因缘。

  这一点,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样。即使每个人拥有同等的缘分,但由于各自福报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未来的命运也都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若想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除了勤奋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缘也不可或缺。

  佛经中就有这样一则公案[85]:从前,印度王舍城有很多富翁,他们中拥有一亿财产的,都住在“一亿里”这个富人区。当时有位商人为了能成为其中一员,拼命工作、缩衣节食,将毕生心力投注在累积财富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眼看着家产将近一亿了,商人却在此时积劳成疾而病倒。临终前,他告诉妻子,希望年幼的儿子将来继承他的遗愿,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

  商人死了之后,妻子含泪将遗嘱告诉儿子。儿子听完母亲的话,让母亲把财产交给他处理,并承诺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母亲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他,岂料他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穷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全部散尽。更不幸的是,儿子此时得了重病,短短数日便死了。商人的妻子见财产没了,儿子也死了,悲痛欲绝、伤心万分。

  儿子由于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不久即投生在“一亿里”的首富家中。这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年过八十仍膝下无子,如今喜获麟儿,实在开心不已。但这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不论谁来喂哺都不肯进食,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商人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奇地前去富翁家中尝试,没想到婴儿一到她手上,就马上开口进食。富翁见状大喜,于是和夫人协议,以厚礼为聘,请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顾儿子。

  有一天,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对她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她听后大惊。婴儿又说:“不要怕,我是您的儿子。因为上供下施的福报,所以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

  所以,前世的愿力和因缘,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些佛教徒,从他们言行举止中看,只顾眼前及时行乐,对后世却漠不关心,这完全是唯物论者的做法,跟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行为一样可怕。当然,这也与从小教育及成长环境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即使表面上承认后世存在,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积极为后世积累资粮,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古大德曾一再教诫我们:“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一个人再怎么勤劳,也不如积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其实,我们从无始以来,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一辈子只关心成家生子,孩子长大后再成家生子……却从不为来世作任何打算,这样在轮回中没完没了地流转,上演种种恩怨情仇,可结果呢?只是痛苦而已。许多人为了今生的目标,上半生和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这份精进若能用于修持正法,恐怕现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没有成佛,也绝不至于再度感受恶趣的痛苦。

  像我们学院的出租车司机,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那边。他们一天的所作所为只为赚钱,甚至晚上都不回家,一直睡在车里,第二天一早就起来招客人:“阿可[86]、阿可,到不到炉霍?”“阿可、阿可,去马尔康吗?”试想,他们若是每天三四点起来发菩提心,为众生而努力修行,那么短短十几年中,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使没有成佛,至少也能看破世间了。还有《云水谣》的那个女主角,如果用近60年一直观想佛陀,而不是对一个男人朝思暮想,生起次第肯定早已修成了。

  然而,世间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尤其是他们最执著的感情,正如一本书中所言,它是耗尽光阴、耗尽青春、耗尽钱财的魔术,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当你面对死亡时,究竟得到了什么?一无所有!纵然你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离开人间时一分钱也带不走;纵然你是亿万人之上的国家总统,死时一个眷属也无法跟随。因此,佛陀所讲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接受,因为这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当然,要像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那样,将精力100%用于修行,我们恐怕也做不到。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一个礼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学佛,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自己都特别惊讶:“以前我的时间全用来吃喝玩乐,现在一周还能抽出半天学习佛法、闻思修行,我的境界这么高啊!”确实,跟过去相比,你是有所进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学佛,其余六天半都在散乱,而且你的“半天”也许只是听两堂课,就两个小时而已,这样的话,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来,还是差得相当远。

  相较而言,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从早到晚除了闻思修行,散乱确实非常少,大多数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昨天有个道友就说:“哎哟,我们又听课、又背诵、又讲考、又辅导……耳朵一直都嗡嗡响。”其实这样也好,毕竟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这样下去,活多少年就学多少年,对世间沉迷得没有那么厉害,临死时也会有一点把握。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庚八、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比如,我们不想生病、不愿被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们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难如愿以偿。还有因往昔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们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甚至他们不想犯罪或破坏纪律,但在业风吹动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87]。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离开了家人亲友,独自回忆他们时,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88]之所共。”你认为是自己的财物,过段时间不一定还是你的,可能统统会被别人使用。有些道友认为“这是我的钱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别人的了。昨天有个人说:“我的手机掉了。打过去,刚开始是无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没人接;又再打一次,就关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你的手机已经被别人享用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财物虽然不想离开,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无垢光尊者的这些窍诀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体会!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确实,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89],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总之,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说:“有福报的人不管到哪儿,即使是监狱,也会自然得到快乐。”比如在“文革”期间,藏地许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有些人因为有福德,在监狱里过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东西;而没有福德的人,结果就饿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90]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否则,作为修行人,该舍弃的已舍弃了,该放下的也放下了,若还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门后每天放逸,忙于各种世间琐事,那只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最终会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呵责。甚至,有些金刚道友也会谴责你:“这个人明明都报名学习了,却天天忙别的,今天这个借口、明天那个借口,始终不来学习……”

  现在外面的个别道友,闻思特别精进,两三年来一堂课也没落,再怎么忙都能赶上进度,这种求法之心特别好。而有些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天天找借口不上课,今天是“我朋友要结婚了,请个假”,明天是“我们领导要出去玩,请个假”,后天是“我父亲生病了,请个假”,大后天是“我的胃特别痛,请个假”……这样把学佛时间都耽误了,其实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罗顿见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对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最终罗顿通过真实修行,也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那么,尊者是怎么教诫罗顿的呢?他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91]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此举完全与佛陀的教法相违。(曾有个领导说:“你们有些出家人去茶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违。”我说:“去茶馆不要紧吧,佛陀也没规定出家人不能喝茶。但若是去茶馆做非法事,那就不太好。”可能这些人的要求太高了,只要在寺院以外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与佛陀的教义相违,这种认识也有待观察。在我看来,出家人若整天宣传自己,追求名利等世间八法,根本不想众生的利益,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义。)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经》等中制定各种戒律,目的是为让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断除一切世间琐事。可如今持戒的诸位尊者,不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世间琐事岂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佛陀往昔规定僧人的威仪,是为断除对亲友的一切牵挂。可如今僧人们护持威仪,岂不是太顾及亲友的情面了吗?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边哭边说:“给我母亲听听,给嫂嫂听听,给姐姐听听……”对亲友的情况,比在家人还关心,这不太合理。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总而言之,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类的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应当明白:四大部洲的人类均无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南赡部洲的人,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92],没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正如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随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这个时世会越来越污浊,劫时会越来越恶劣,佛法会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也会逐渐减灭,想到这些,谁还会贪图一时的快乐?再者说,就算我们暂时很快乐,但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一切苦乐、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执著这些只能带来无尽苦恼。因此,通过观察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今后一定要学会取舍。

  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意思是说,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别人本想制造违缘害你,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观心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大悟,也会有一些小悟);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比如我刚开始是草皮房,然后是板皮房、绷壳房、水泥房……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全部留在人间,故没什么可耽著的);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如今你们各班正在学习《窍诀宝藏论》。在学的过程中,大家应好好思维这些殊胜内容,并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实地修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 杨市长不要拐杖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六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七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 卖心莲的老婆婆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课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 说与行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四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三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老乞丐的感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五十二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