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八十四节课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八十四节课
下面学习《大圆满前行》中的不共加行。 不共内加行 ◎ “不共”的定义 所谓的“不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与小乘不共。小乘经论中只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的观修,却没有提及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二、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只有在藏传佛教的教言中,才着重强调了修持不共加行。 三、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各大教派的加行虽然大体上相同,但各自传承上师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别,以下修法是宁玛派独有的窍诀,所以称之为不共。 ◎ 藏传各派的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的具体修法,藏传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比如,萨迦派、噶举派强调修四加行,即皈依、顶礼、百字明、供曼茶罗,没有提到发心、上师瑜伽;格鲁派强调九加行,前五项与宁玛派的不共加行一样,此外还要加上金刚空行火供、三昧耶金刚、做小佛像、供水;还有些教派强调六加行……尽管各派分法不同,但大致修行并无二致。 在我们宁玛派中,按照宁提大圆满前行的观点,上师瑜伽若不与顶礼合修,而是单独计算的话,可以说是六加行,即皈依十万、顶礼十万、发心十万、百字明十万、供曼茶十万、上师瑜伽一千万莲师心咒;如果与顶礼合修,则算是五加行。 其实不管哪个教派,加行修法都基本一样,只有小部分不同。例如,皈依都是为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发心都是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瑜伽也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所观想的传承祖师、皈依境以及祈祷文,各大教派有所差异;还有供曼茶罗,也有五堆、七堆、三十七堆等不同窍诀。 ◎ 修不共加行的要求 无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否则,光是完成一个数量,自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那还算不上是“圆满”。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在修不共加行时,一定要特别特别认真。 不共加行的基础,是前面所讲的四种厌世心,再加上依止善知识这五个引导。当然,所谓的修行次第,并不是前面的要全部修圆满了,才可以修后面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根基差的人一辈子都修不好“人身难得”,如此一来,他就始终没机会往上修了。其实真正的次第,是指前面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不管哪一个引导,都要尽量地修,要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再往上修,这才是最关键的。 今天开始讲不共加行,我本人而言非常欢喜。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汉地,虽说修大乘皈依、发心的人很多,积资净障的人也不少,可许多人只是名相上的皈依、表面上的发心,对其真正的内涵却一无所知。而这部《前行》,将皈依、发心等讲得特别细致,大家有机会学修的话,多多少少都会了知它的内容,之后再去进一步修持,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今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理应有种难得之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依人,而要依法。如果是依人的话,我自己各方面功德欠缺,法相确实不具足,这也不是故作谦虚。但你们所学习的佛法,绝对是纯洁无垢的,完全可令你得到不同程度的超世功德。所以,尽管我本人微不足道,但自己所传讲的法,绝不会障碍道友们的境界。 这次的不共加行,每个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同时要从质量上完成。若实在不能保证质量,也应按照传承祖师的要求,尽量圆满规定的数量。听说尼泊尔有位格鲁派的衮却格西,他在喜马拉雅山苦修了十六年,与野兽同住,以至于刚被山下村民发现时,被认为是野人,这与米拉日巴当年的经历有几分相似。他在自己一生中,顶礼修了150万,供曼茶修了120万,皈依发心修了80万……所修加行的量特别特别多,2001年圆寂后,烧出了许许多多罕见的舍利。我以前看过那些照片,确实感到十分稀有,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的许多信徒,也有因此而皈依三宝的。 所以,一个人相续中若真正有了佛法基础,自然而然会产生无比的功德和境界,有了这些以后,无数人也不得不信奉他。当然,这些成就,跟自己的信心和三宝的加持连在一起,大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下面开始讲不共加行,每个人应当以欢喜心来听受这些甚深法要。 首先,作者结合本品的内容,以偈颂的方式顶礼根本上师: 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呢?外皈依以恭敬心顶戴佛、法、僧三宝;内皈依成就了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密皈依则现前了法、报、化三身。这样的上师在三界中无与伦比,华智仁波切于其足下恭恭敬敬地顶礼。 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集》中也讲过:“佛陀、正法与僧宝,此三外之皈依境……上师、本尊与空行,此三内之皈依境……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皈依境……若欲脱离无边苦,应以身心作皈依,全体交付三宝尊!” 这里作者从外内密三方面,赞叹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在座各位也有不同的传承上师,他们显现上虽然不同,有些示现为智者相,有些示现为一般修行人的形象,但实际上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这一点,前面讲依止善知识时也分析过。因此,大家对所有的传承上师,最好能拥有不偏袒的信心。 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对任何上师都有欢喜心、恭敬心,这样很好。而有些人的心态不是如此,他非要把上师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上师只是我一个人的”,见别人对上师起欢喜心恭敬顶礼,就生起嫉恨、矛盾等不良心态,这是不应该的。就像作为佛教徒,谁都可以祈祷顶礼释迦牟尼佛,而不会把释迦牟尼佛当成自己的私有物;或者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它可以照耀整个世界,对此谁都可以生欢喜心,而不能将其据为己有。同样,只要是真正的善知识,人人都可以恭敬依止,对他产生欢喜心,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明白。 尤其是对自己有无比法恩的以根本上师为主的传承上师,以及虽不曾给自己传法但住于世间的许多大德,都是值得我们皈依的对境。对于他们,理应以欢喜心和清净心来恭敬顶礼! 乙二(不共内加行)分五: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一、皈 依 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础;二、皈依之分类;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学处;五、皈依之功德。 丁一、皈依之基础: ◎ 信心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而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这些自然就可以获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诚如《入行论》所言:“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心地观经》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 其实就算是世间人,也很在乎信心。那天我看见一户人在吵架,那女的边吵边哭:“你对我连信心都没有,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的“信心”可能指信任吧。可见,世间人也觉得信心是非常根本的东西,没有它,彼此之间很难以相处。 而我们作为佛教徒,信心就更重要了。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举止中经常对上师三宝,流露出纯正的信心,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好办,不可思议的无形加持自会融入心田。反之,倘若对上师三宝没有一点恭敬心、欢喜心或信心,那么上师三宝再有功德,对自己也没有丝毫利益。就像一个被盖住的器皿,天上月亮的影子是无法显现在里面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阻塞信心之门! ◎ 信心的分类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一)清净信: 当你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如果寻找清净信的根源,你就会发现它只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强烈激动,并不稳固。不少人可能都有这种经验:第一次看到佛像、听到佛经,在佛塔前顶礼,泪水就止不住地一直流;或者见到一位高僧大德,自己就开始哇哇大哭:“上师啊,您真是好慈悲,我越看您越想哭……”这都是一种清净信。但这种信心并不稳固,尤其是刚开始特别爱哭的人,一次性都流干了,到最后就不哭了。其实这样也不好,你还是要留一点点,以后偶尔再哭一哭。(众笑) 不过即便如此,清净信的功德也很大。《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说:一位童女乘车到园中游戏,正好见到佛陀入城,马上就避开让路。她在路边看到相好庄严的佛陀,特别生欢喜心,以此功德,死后转生到了天界。帝释天问她转生的因缘,她回答说:“我见佛入城,回车而避道,欢喜生敬信,命终得生天。”这就是一种清净信,以此一念信心,就可以令她转生天界。 所以,我们平时走在路上,见到高僧大德来了,也应该让到一边,恭敬并且心生欢喜。那天觉姆经堂开光,迎请门措上师下来时,好多居士都一直在哭。这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欢喜。也许在不信佛的人眼里,觉得这些人特别傻,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难道是上师太慈悲了,经堂太庄严了,然后就很想哭?却不知这是他们善根的萌发和流露。 这种清净信也是需要的。不然,你看见佛像也好、上师也好,就像石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是特别不满的、蔑视的眼光,那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没办法入于你心。所以,我们的心还是要稍微有点触动,不要总排斥:“这些人怎么这么激动?哭什么!欢喜什么!”看到他们拿鲜花见上师时都跳起来了,就认为这些人精神有毛病,却没意识到这是信心的一种标志。 (二)欲乐信: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过去你行持善法时不明白道理,现在知道了行善断恶的好处后,这种信心就不会轻易动摇,以此最终可获得解脱,远离一切恐怖。《诸法集要经》云:“若人意清净,常礼敬诸佛,获最上吉祥,得离诸恐怖。” 前面所讲的清净信,只是一种激动、一种欢喜,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感冒发烧一样。而欲乐信的话,必须要先懂得功德和过患,之后再生起想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的心,这种心就不容易消失,并以此可以出离轮回。《父子合集经》亦言:“众会若闻佛所说,心生净信决定解,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轮回生死海。”意思是,在众会中听闻佛陀所说的法,若能生起清净及决定的信解,精勤修持趣往菩提的妙行,那么定然会超出轮回的生死大海。 因此,欲乐信的力量远远超过清净信,希望各位务必要具足这一点。其实信心就像门票,没有它的话,在门口上就卡住了,无法进入电影院,观看到三宝的精彩影片。 (三)胜解信: 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这种信心最为难得,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仅留在表皮上的。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法句譬喻经》中讲过一个公案:有个尊崇外道的国家,三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心急如焚的国王召来国内所有婆罗门,请他们向天神请示:何以降下如此大灾?这些婆罗门观察之后,说要作广大祭祀,让国王准备二十车的柴火、酥酪、蜜、膏、油、花、香、幡盖、金、银及祭祀器具,同时选出七个人,准备以火化的方式派他们到天界去,询问梵天旱灾的原因。 这七人接受完祝祷仪式后,便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柴堆顶端,旁人则从下燃起熊熊火焰。当炽热的火苗渐渐窜升,这七人被烈火焚烧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围求救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绝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 祈求之后,佛陀闻声救苦、当下现前,并在虚空中说了几个偈颂:“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厝[1]立图像,祷祠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汝众苦……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树神,为其设立画像,祈祷福祉护佑自己,并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皈依,因为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只有这种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难。 讲完以后,火焰全部熄灭,七个人都得救了。目睹这一景象,所有婆罗门皆追随佛陀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国王、大臣及百姓也都皈依佛陀,信奉佛法。不久,天空降下大雨,解除了长久以来的旱灾。 佛陀讲的那个偈颂,《俱舍论自释》以及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都引用过,汉地的《法句经》中也有,只是版本略有不同,所以是很重要的一个偈颂。世人在遇到危难时,要么皈依人,要么皈依非人,要么皈依山川等,但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宝,《得无垢女经》中也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所以,大家应经常念这些偈颂,知道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护我们。若时时刻刻具足这种心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 不过,世人遇到违缘痛苦时,不加取舍,什么都皈依,这也是正常现象。最近我看到一条消息说,因担心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场景噩梦成真,一个叫维希诺的美国人正在打造“末日地堡”。它位于地下约9米深处,号称可抵挡10级地震、500小时的洪水以及核生化袭击,即使地面677度的烈火持续燃烧10天10夜,只要居住其间,也可以安然无恙。 维希诺计划在美国各大主要城市附近,都建造这种“末日地堡”,总共20座,共可容纳4000人,预定于2012年12月21日之前正式启用。地堡内有电视、宽带网络、跑步机等生活设施,此外还储存了一年的饮食。也就是说,一年中无论发生地水火风的任何灾难,在地堡中都可以安然度过。 据称,这样一座“末日地堡”每人入住一年的价格高达5万美元,但尽管如此,目前已有上千名富人预订客房。届时一旦“客满”,再有钱恐怕也进不去了。 我觉得此举比较愚昧,假如整个世界真的都毁完了,那你多活一年也没有用,一年以后什么吃喝都没有,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当然,世界末日只是个谣言,是不可能发生的。 世人在遇到急难时,会皈依地堡、皈依山、皈依水、皈依鬼神救护自己。但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我们应远离一切怀疑,一心一意祈祷三宝,只有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别人说佛陀了不起,说三宝有无边威力,自己就去盲目跟随。而是通过系统的闻思,学了《成量品》知道佛陀是量士夫,学了《随念三宝经》知道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从而对三宝产生的无比信心。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讲过:“唯佛薄伽梵,慧日大圣尊,能破我等疑,真实归依处。”唯有佛陀——智慧如杲日般的大圣尊,能破除我等一切邪知邪见、怀疑、无明,才是真实的皈依处。可世间上多少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呢?有些人就算已皈依佛门,皈依证都办十几年了,但对佛陀的信心仍没有从内心生起,这样也只是表面上的皈依。在他的心目中,佛陀跟地神天王可能分不出高下,让他选择的话,说不定会选择地神。这种信心下的皈依,只是相似的皈依。 所以,我非常希望每个人都有真实的皈依,即使刚开始你只是源于清净信,但到了最后,也应该成就不退转或胜解信的皈依,如此对弘法利生才有非常大的贡献。 就像从前的迦腻色迦国王,他是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王,起先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到山林里,他发现一只小白兔,于是就持箭追赶。突然小白兔不见了,只见一个牧童在用泥巴建造三尺高的佛塔。国王问:“你为什么做这个?”牧童回答:“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授记:五百年之后,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会来这里建造宝塔,并对佛法做出贡献。我在这儿聚泥做塔,是给您一个提示。”说完便消失了。国王一听,立刻生起清净信和欢喜心,心想:“释迦牟尼佛真了不起,早就知道有我这么一位王,既然已经预言了,那我现在应该信佛了。”于是就崇信佛教,对佛教特别有兴趣。 他在王宫里造了个大讲堂,每天请一位不同的高僧来讲经说法。可是同一部经,每位高僧解释的意思都不同,国王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才正确,于是问胁尊者[2]这是什么缘故。尊者说:“佛陀涅槃已五百年了,现在上座部、大众部等很多部各持己见,彼此不和,是时候迎请诸位尊者作第四次结集了,这次结集一定对佛教有极大贡献。” 国王采纳尊者的建议,迎请证果的圣僧共同来结集经藏。最开始只有499位,这时世友菩萨降临,并成为首座,当时结集的就是《大毗婆沙论》。历史上说《大毗婆沙论》是由500圣者所结集,即是指这第四次的结集,这也是北传大乘经藏的一个开始。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迦腻色迦王最初听到佛的授记,对佛法只是一种清净信;但后来听经闻法之后,将所有事务全部放下,着力弘扬佛法,就变成胜解信了。在座很多道友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初见上师或三宝时有一种感动,那时候还不懂佛理,只是被因缘牵引进了佛门;而进入佛门以后,通过闻思才真正知道三宝的功德,这时候才有了坚定不移的胜解信。 ◎ 信心的重要性 邬金莲花生大士说过:“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有了坚定的信心,就会得到加持;离开了一切怀疑,所愿便可以成就。《大庄严论经》亦云:“若以深信心,礼敬佛足者,是人于生死,便为不久住。”若以深深的信心礼敬佛足,这种人在生死轮回中呆的时间不会太久。 因此,信心犹如种子,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倘若不具备信心,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不可能产生点滴善法。如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大宝积经》第28卷也有个类似的教证:“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牙等。” 此外,信心还居于七圣财[3]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中首屈一指的。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华严经》云:“信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众行。”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信心就像双足,能令人踏上解脱胜道;信心又像双手,能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因此,信心能摄一切善根,一切功德皆依信心而得。 三宝的悲心与加持虽不可思议,但若想使之融入相续,唯一还要依赖信心和恭敬心。如果你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那所得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若是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绝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这一点,希望各位务必要牢记!有时候我们常会怨天尤人:“怎么回事?我天天都祈祷,但什么感应也没有!”其实你或许只是口头上祈祷、身体上顶礼,但内心的信心还不够,这样一来,上师三宝无比的功德、悲悯、加持,你就不一定能获得。所以,大家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信心提升。 而若要做到这一点,听闻佛法相当重要。《华严经》云:“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意思是说,假如你信奉尊胜的佛法,就会无有厌足地听闻佛法;如果听闻佛法不知疲厌,一直没有满足感,那你对佛法的信心会不可思议,各种功德也将随之出现。 《大智度论》中就讲了一个天界的手居士,他之所以转生于天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供养佛陀无有厌倦;二、听闻佛法无有厌倦;三、供养僧众无有厌倦。 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断地闻思修行,只有对佛法的真理越来越了解,信心才会越来越增上。否则,完全把佛法搁置一边、抛之脑后,自己的信心则很难长久保持!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