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4.婆罗门请法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4.婆罗门请法记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槃寂静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向往,甚至外教弟子对此也都很好奇。

  有一天清晨来了一位婆罗门教徒,他很敬重佛陀的人格,也能接受佛陀的教理,更向往涅槃寂静的境界,所以他也来听闻佛陀的开示。他恭敬作礼之后,向佛陀请教说:「佛陀,您所说的涅槃寂静解脱之境,是我向来向往欣慕的目标。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脱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进入涅槃?灵魂如何脱离?灵魂又会到哪里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当中是不生不灭,没有来去的。」

  这位婆罗门教徒听了觉得很疑惑,说:「为什么会不生不灭、没有来去?人死之后,难道还永远住在世间吗?」

  佛陀又为他解释:「人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就是自在解脱之境。」他愈听愈不了解,心里愈是迷糊。

  佛陀说:「我的回答你不能了解,那现在换我问你,由你来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点着了,若有人问:『为什么会有一盏火?』那么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就说:「我会回答:『因为有木柴被点着了,所以会看到火光。』」佛陀又问:「若是这把火光熄灭了,又有人问你:『火为什么熄灭呢?」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说:「我会回答——因为木柴已经烧完了啊!火当然就熄。」

  佛陀又进一步问:「如果人家问你——火熄了到哪里去了呢?」婆罗门教徒说:「那么我会回答他说:『你未免问得太多了!当然是有木柴才能点火,木柴烧完火自然就熄了,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啊!为什么还要问火熄了之后往哪里去?』」

  佛陀很慈祥地说:「对啊!这是一样的道理:人的烦恼来自有这个身体,又必须面对种种人事,所以『根』对境才会生起烦恼——六根对六尘即产生六识的烦恼。如果能够了悟:因根、尘、识等『因缘假合』而生分别心才会产生烦恼。然后进一步把烦恼去除,也就是转识成智——把智识转成智慧;把根、尘、识分清楚,不去执着它,我们自然能以智慧去转境。」

  「总之,有了身体,有了根、尘才会惹起烦恼的火焰,我们要把根尘厘清,烦恼之火才能熄灭。心中没有烦恼的火焰,才会有解脱的心灵,心境才会自在;心对境不生烦恼,这就是涅槃呀!并不是死了之后才有另一个涅槃;涅槃就是解脱,寂静光明的心地就是涅槃啊!」

  那位婆罗门教徒终于听懂了!是啊!离开「现在」当下,那里还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呢?想求得解脱——离开日常生活,要去哪里求解脱呢?就是因为有烦恼的名称,所以才会有解脱的境界,这原本就是相对的;有心灵的生灭,才有涅槃的名称,这不过是一念之转。

  我们学佛若能深刻体会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每天面对各种境界时都能厘清它,就不会听到各种杂音而心生烦恼,也不会眼见色而生起欲求之心。此外,鼻根、舌根、耳根、意根的作用也是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认清本分,真正发挥良能,怎会有烦恼呢?若能天天如此,则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光明的境界,也就是涅槃寂静的境界。学佛想求得解脱,当下即可得到;想得到涅槃的境界,在今生即可得到,只要你的心地没有黑暗、自在澄清,当下就是涅槃的境界。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41、净现中的莲师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5.世间四事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42、青普神山的宝箧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43、卫藏的一幕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6.维摩诘居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40、与班禅大师的会晤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3.饿鬼与天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39、实堪为一大壮举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说故事下篇 福德与业果 2.业果的故

索达吉堪布:法王晋美彭措传 38、摄受汉族四众弟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