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5卷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5卷五

  如何做一个清净比丘

  当智光和诸长者,出家以後,他们立刻整理法服,五体投地,向如来顶礼,然後合掌恭敬地说:「世尊!我们听了佛陀开示在家的种种过失,真是前所未闻,现在已发菩提心,舍弃尘俗,剃除须发而作比丘。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们及诸众生,演说出家的殊胜功德,使听到的人,都能发清净心,舍俗出家,远离垢秽之业,乐修梵行,使佛种不断。世尊的大恩,以无缘的慈悲,怜愍众生,就如对罗睺罗一样。仰祈佛陀开示出家的菩萨,应该怎样使道心坚定不移,怎样修习无垢的净业?怎样调伏这烦恼不安的妄心?」

  当时世尊赞许智光及诸比丘说:「很好!很好!是真正的佛弟子,能为未来的一切众生,向如来请问这些事,是的,正如你所说,如来世尊,怜愍众生,犹如一子,平等无二。你现在仔细的听,好好的思量,我当为你分别演说。出家的菩萨,当如以下所说安住其心,以及修行无垢的净业,调伏烦恼的妄心。」

  智光欢喜地说:「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恭听。」

  佛告智光比丘说:「出家菩萨,应这样的安住其心,就是常作如下的观想:我现在已得人身,眼耳鼻舌等诸根具足,到底是从那里来,而在这里出生?我在三界中,将来又要生於何界?於四大洲中,又生於何处?六道之中,受生何道?是什么因缘,能够离开父母妻子以及眷属,出家修道,而後免受八难之身?

  庄严劫中,过去千佛,都已涅槃。未来的星宿劫中,千佛尚未出世。现在贤劫中的千佛,几佛如来,已经出世,化缘已尽又入涅槃?尚有几佛,未曾出世?

  现在这些众生,机缘尚未成熟,没有听闻过正法,要等到什么时候,弥勒菩萨才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示现成佛?

  在我身中,有什么善业?戒、定、慧学,当有何德?过去诸佛出世,既然都不曾遇到,将来出世的佛陀,我可以见得到吗?

  我现在凡夫地,身、口、意三业烦恼,那一种最重?一生已来,造了些什么罪业,在什么佛前,曾种善根?我这个身命,还能活多久?

  今天已过去了,寿命也就随着减少一天,像羊被牵着往屠场去一样,渐向死亡接近,没有办法逃避,身坏命终,又生於何处?如何能免除三恶道苦?我希望延年益寿,但却念念衰老,无时暂停,那有智者,会爱恋着这假合的身体。智光当知,出家的菩萨,不论昼夜,常是这样观察,所以不贪恋世间,享受五欲的乐趣,常精勤修习净业,一刻也不放松,像是要去掉压在头顶上的巨石,也好像救燃眉之急,心常忏悔过去所造成的罪业,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种头陀行。调伏其心,如旃陀罗(印度阶级中的贱民),这样的佛子,才叫做真正的出家。

  智光比丘,为什么说修行如旃陀罗,才是真实的修沙门行呢?由於旃陀罗於外出时,必须手执锡杖,不敢走路的正中,若有人接近他,就要振动锡杖,发出声音,使来人能听到,自己则背转身躯,避免与之照面,免损伤对方的尊贵。在大众中常怀着谦卑低贱的心,不敢轻慢任何人,被人呵责时,也不生怨恨心,从不想报复,受辱挨打,也默然接受,毫不瞋怒。是什么缘故呢?因他自知种姓低贱,不能够和其他三种阶级平等,所以认为挨打受骂,乃理所当然,所以不会发怒而想报复。智光你当知道,出家修菩萨行的人,也应具备这样的心态。当知初出家的菩萨,剃除须发,如同初生的婴儿,好像另外换了一个人身。每天托鉢乞食,依靠施主活命,身着袈裟,如披甲胄,持锡杖而行,就好像手持戈矛,执智慧剑,破烦恼贼,修婴儿一般的心行,以求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一切贪、瞋、痴的三毒利箭,不能射入真正沙门的身中。

  出家的菩萨,常以三种观想,修忍辱行,方名真正出家:一是观想一切众生,都是佛陀的化身,自己是实在的凡夫。二是观想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尊贵主人,将自己视作卑贱的僮仆。三是观想一切众生,皆如我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子女。出家菩萨,能常作这样观想,若是挨打受骂,自然就不会起报复的念头了,这就是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智光比丘!你们仔细的听着,什么是四无垢性呢?即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不论精粗,无所拣择,皆能心满意足,不贪求美好,这就名四无垢性。比丘们!为什么说这样四行是无垢性?智光当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是由这无垢性开展而来,有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才能使佛、法、僧三宝永不断绝,所以得名为无垢性。」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

  无缘大慈摄弃生,犹如一子皆平等。

  发菩提心求正觉,应作三种成佛法,

  心常住四无垢性,当修十二头陀行。

  下心犹如旃陀罗,四威仪中作是念:

  十方无量诸菩萨,刹那刹那趣圣道。

  彼既修证我亦尔,如何流转三界中?

  恒居生死无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轮回处何道?胎卵湿化受何生?

  身口意业如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细观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续,大喜大舍为先心。

  为有缘者说妙法,昼夜修心不暂停,

  如去顶石救头燃,念三观门常不离。

  观诸有情是佛身,唯我独处於凡类;

  一切众生等尊贵,我为僮仆居卑贱;

  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

  四事供养心不着,是则名为无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来果报身,

  如是殊胜无漏法,四无垢性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习,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萨智种念念增,无漏圣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无量劫,端坐华王法界中。

  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

  由无垢性皆成就,证获如来常住果。

  「复次,智光比丘!出家的菩萨,对於衣服,不应贪求美好,当不论粗细,随其所得,欢喜接受,使施者也生欢喜心而种福田。不要嫌弃粗恶,不能以巧妙的说词,诱使他人供施美衣华服,以符自己的贪心。

  世间的凡夫,为贪求美衣华服,致造恶业,终堕恶道,经无量劫,不遇诸佛,不闻正法。受苦报完毕,再生人间,仍会贫穷困苦,所求不得,昼夜受苦恼逼迫,衣不蔽体,食不能养命。这样的众苦交迫,都是由於过去世,为了求贪美好的衣服,多杀生命,致造种种罪业的缘故。出家菩萨,就不是这样的,随其所得,不嫌粗恶,都以断愧心而接受,以充法衣,故能得十种优胜的利益:一、能遮蔽身体,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二、免受寒热,以及蚊蝇、恶兽、毒虫的侵害,能安然修道。三、以能显现沙门的出家相貌,使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袈裟就是人天宝幢之相,见者若尊重礼敬,得生梵天。五、身披袈裟的时候,观想自如宝幢,这样能使众罪消灭,福德增长。六、袈裟所以染成粗恶的颜色,可使不生贪爱,远离五欲火坑。七、袈裟是三世诸佛所着的净衣,象徵烦恼永断,可作众生的福田。八、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九、袈裟好似肥沃的良田,能使菩萨增长道心。十、袈裟犹如甲胄,一切烦恼毒箭,不能伤害。智光!你应当知道,因为这个缘故,三世诸佛,以及缘觉、声闻,现清净的出家相,都是身着袈裟,三种圣者,同坐解脱宝床,

  执持智慧剑,破烦恼魔,同证入一味诸法实相之理,同证入清净的涅槃境界。」

  当时世箪又以偈说:

  智光比丘应善听!大福田衣十胜利;

  世间衣服增欲染,如来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耻,惭愧圆满生福田;

  远离寒暑及毒虫,道心坚固得究竟;

  示现出家离贪欲,断除五见正修持;

  瞻礼袈裟宝幢相,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灭罪感人天;

  肃容致敬真沙门,所为不染诸尘俗;

  诸佛称赞为良田,利乐群生此为最;

  袈裟神力不思议,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长如春苗,菩提妙果类秋实;

  坚固金刚真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赞十胜利,历劫广说无有边。

  若有龙身披一缕,得脱金翅鸟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龙鱼诸鬼难;

  雷电霹雳天之怒,披袈裟者无恐畏。

  白衣若能亲捧持,一切恶鬼无能近;

  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

  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的佛弟子,应当常以乞食自活,至死不改变这心志。什么缘故呢?一切有情,都须以食物而活命,是以乞食的利益无穷。你们应当知道,出家的菩萨,常行乞食,有十种殊胜的利益:第一、常行乞食以自活命,自然出入自由,无所牵挂,灭除贪心。第二、乞食的时候,先说妙法,使生善心,然後才自进食。第三、为不肯施舍的人,发大悲心,为说正法,使能起施舍心而生胜福。第四、依佛教示而行,提高持戒品行,使福德圆满,智慧无穷。第五、因常乞食,不论七种傲慢心,或九种傲慢心,都会自然消失,由是众生恭敬是良福田。第六、当乞食的时候,修忍辱三昧,降伏憍慢心,当得如来无见顶相,应受世间广大供养。第七、你们佛子,随佛修学佛法,住持三宝,能广利有情。第八、当乞食的时候,不为求美好饮食,以希望心,故意赞扬一切男子女人,诱使布施。第九、当乞食时,须依次行乞,不应分别贫富贵贱的家庭。第十、常行乞食,诸佛欢喜,是获得一切智的最佳因缘。

  智光菩萨!我为你们略说乞食的殊胜利益,有如上十种,若详细的分别解说,是无量无边的。你们比丘等,以及将来凡发心求佛道的众生,都应该这样学习。」

  随後又以偈说:

  智光菩萨汝谛听!出家大士应离贪;

  当发出世修行心,乞食头陀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圣者悉依无漏食;

  有漏无漏诸圣凡,一切无不依食住。

  我为汝等诸佛子,开演出世二利行;

  三世如来所称赞,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称此行最为胜,出入自在无系缚;

  先令施主发初心,令趣菩提然後食;

  为除悭贪说妙法,能趣大舍无量心;

  依大师教行乞食,增长无量诸梵行;

  七九种慢自除灭,为诸人天所尊敬;

  如来顶相不可见,转妙*轮化十方;

  尽未来际传此法,使不断绝三宝种;

  若为饮食起妄心,不应赞叹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不生分别贫与富;

  清净乞食佛所赞,一切种智从此生。

  三世如来出於世,为诸求生说四食;

  段触思识为其四,皆是有漏世间食。

  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汝等厌离世间味,当求出世无漏食。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的佛弟子,对於医药,也不应贪求珍贵的药物,若是患了病,以别人煎过的弃药,或可治病的普通药物就可以了。或采用一般药用的野生果类,如诃梨、毘梨、阿摩勒等果。总之当以价钱低廉的为是,甚至终生只服弃药,不求珍贵,这样是名真实的沙门。出家佛弟子如果常服弃药,可获得十种殊胜利益。是那十种呢?第一、不会为了药物而求人,水息贪心,安住正念。第二、修不净观容易成就,使能坚定出世的道心。第三、对於珍味不起贪着,能速证正智,餐禅悦法味。第四、对於世间一切财物,常能知足,可早日获得解脱。第五、不接近世间的一切凡夫,常亲近出世的清净善友。第六、对於他人煎服过的弃药,尚不嫌恶,对於饮食精粗,当更不会计较,而获得解脱自在了。第七、身有病时,尚不希望服用珍贵的药品,对其他一切,必然也看得很淡,能得一切世间的普遍尊敬。第八、能很快的调伏一切烦恼病,证得如来常住不变的清净法身。第九、永远断除欲、色、无色等三界的一切烦恼,能治疗众生身体上及心理上的重病。第十、能遵照佛陀的教示修菩萨行,使福德智慧两皆渐趋圆满,终能证得大菩提圣果。

  智光你应当知道,我现只为你略说服弃药的十种利益,这样的妙行,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出家菩萨,都要共同修学的。你们都应当为众生演说,广为弘扬,不要使这种妙法失传,就是为如来广设供养了;这是世间任何财物供养所不能及的。能这样,对於菩萨行,不会再生退堕心,将能很快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智光比丘汝善听!出家所服无垢药,

  菩萨妙行此为先,众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众苦,复用慈心施安乐,

  最上妙药与他人,前人所弃而自服。

  菩萨不择贵贱药,但疗众病令安稳,

  取他所弃之余药,饮服以充治所疾。

  取他弃药有十利,三世如来共称赞。

  虽求医药不近他,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净观门易成熟,而能远作菩提因;

  不着甘味离诸贪,当求法喜禅悦食;

  於世财宝能知足,获得无漏七圣财;

  舍彼凡愚不共住,亲近圣贤为良友;

  由是不嫌众弃药,亦於饮食断贪求;

  珍膳妙药不希望,世间所以咸尊重;

  能疗身心烦恼病,悟得真如法性身;

  永断三界诸习气,证得无上真解脱;

  能顺佛教趣菩提,福智圆成报身果。

  汝等佛予皆修学,当坐金刚真道场。

  「再次,智光!出家的菩萨,当远离喧闹的环境,安住於清净幽寂的阿兰若,修摄身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过去、现在、将来三世的如来,都要离开一切喧闹的环境,安居於寂静的处所,才能精勤用功,修习万行,得证菩提道果。缘觉、声闻及一切圣贤,能够证得圣果,也都是这样,要远避尘嚣的。寂静的阿兰若,有十种功德,能令人证得菩提道果。是那十种殊胜功德呢?第一、住阿兰若,能得自由自在,不受干扰。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能如法,不至以他人当前,才刻意收摄身心,因道心已坚,一举一动,无一不合——规范。二、没有我所贪爱的东西,自然也没有自我的意念,这就名为阿兰若,因宿树下或岩洞之中,无所执着的缘故。三、对于衣服床座等,没有贪爱和分别,自然烦恼渐薄,於是当可卧四种无畏的床座;也就是佛陀登座说法的时候,具备的四种无畏心态,即(一)一切智无所畏。因佛陀具备了一切智,再没有能胜过他的,所以无所畏怯。㈡漏尽智无所畏。佛已断除一切烦恼,不再受一切世事所扰乱,所以无所畏。㈢说障道无所畏。佛在外道邪师众中,说正法道,不会为邪师外道所蒙蔽,所以无所畏。㈣尽苦道无所畏。佛为众生说苦谛法,令众生脱离苦海,所以无所畏。四、阿兰若处,远离尘嚣,贪、瞋、痴三毒,自然微薄,因为没有引发贪瞋痴的外境。五、因为住阿兰若,已舍弃追求人天的五欲乐趣,自能进修超欲界的禅定,甚至可得出世的闻、思、修慧。六、能舍弃城市尘嚣闹区,安住幽寂的林泉,为修习佛道,不顾虑自身的危险。七、能乐於安住幽寂的阿兰若,自因境静而心也易静,心与境都静了,当易得禅定,既得禅定,那么对世间一切事业,都易成就了;因为有了定力,自然可以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八、既能克服世间一切困难,能成就世间事业,以这一切世间事业为基础,进而修出世间事业,当然也易於成就,因禅定力能克服障碍,这都是由於住阿兰若的缘故。九、阿兰若处,好像虚空,虚空能包罗万物,阿兰若就似包罗三昧的虚空,百千种三昧,皆能於阿兰若中修得。十、住阿兰若,不但以阿兰若为舍宅,因心清净遏满虚空而无障碍,亦不异以虚空而为舍宅。

  智光!你当知道,阿兰若处,有这样的无量功德。由於这个因缘,所以出家的佛弟子,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要离开山林寂静之处,若是为听讲佛法,或者为了供养病患、师僧、父母等原因,离开阿兰若,进入城市村庄中,也应事毕就速回。如果有特别原因,不能立刻返归阿兰若处,也应当这样想:现在寄身市镇中,也像在山林中一样,所得财物,皆虚假如梦,不应贪爱执着。这样的佛弟子,才能名为出家的菩萨。」

  当时世尊并以偈说:

  远离喧闹处寂静,此是神仙所居处;

  三世菩萨求菩提,於兰若中成正觉。

  缘觉声闻诸圣众,亦於此处证菩提;

  住阿兰若获十利,能令证得三乘果。

  自在游行如狮子,四威仪中无系缚;

  山林树下圣所乐,无我我所名兰若;

  衣服卧具无系着,坐四无畏师子座;

  离诸烦恼名兰若,一切贪爱无所着;

  常居物外厌尘劳,不乐世间五欲乐;

  远离愦闹寂静者,弃身舍命求佛道;

  能住寂静无人声,於诸散乱心不起;

  世出世间诸善业,心无障碍皆成就;

  由是兰若为根本,能生百千诸三昧;

  以大空寂为虚空,行者身心无障碍;

  具足如是十胜利,是故聚圣常居止。

  智光汝等诸佛予,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梦中莫舍离,阿兰若处菩提道。

  我灭度後发心者,而能住於兰若处,

  不久当坐宝华王,证得法身常乐果。

  当时世尊说以上法要的时候,有无量百千初发心的人,於无上佛道,获得不退转的信心。智光等诸菩萨众,得陀罗尼,具大神通。百万人天发菩提意,悟三解脱。

  这时候如来又告大众说:「若有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听了以上所说四无垢性的甚深法门,而能够受持,或读习、解说、书写,这样的人,所生之处,必会遇到善知识,对於修菩萨行,永不会再退堕,也不会受诸业烦恼的扰乱,并且现世就可获得大福报、大智慧,能住持三宝,得自在力,承继佛种,使不断绝。命终之後,必生知足天宫,觐见弥勒菩萨,证不退转,将来在龙华初会中,就得闻正法,受菩提记,速成佛道。如果愿生十方佛土,随他自己的意愿而得往生,见佛闻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永不会再退转。」

  幽栖山林好修行

  佛陀说完阿兰若十利等大法後,当时会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常精进,承佛的威神力,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恭敬地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如佛所说的,阿兰若处是菩提道场,若是有发心求菩提道的,就不应该舍离阿兰若处。可是在阿兰若中,本来就有很多众生,如虎、豹、豺、狼、毒虫等恶兽,以至飞鸟猎人等,这些众生,既不认识如来,不曾听闻正法,又不尊敬僧宝,这些众生是没有善根的,只互相残害,离解脱道实在很遥远。为何不能速成佛道?佛陀为什么令修学人住阿兰若,说是能速得成佛呢?惟愿世尊为诸众生,分别解说,使断疑生信,令生欢喜,而发菩提心,依法修行,永不退转。」

  当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以大慈心,请问如来清净解脱之道,利益将来诸修行人,实在功德无量。你仔细听着,并好好的思惟分析,我现在为你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种种功德。」

  常精进菩萨恭顺地答:「是的,世尊!我们都会欢喜地恭听。」

  随後佛开导常精进菩萨说:「如你所问,住阿兰若处,如果能够得成圣果,那么山林之中,很多的众生,又是什么缘故,不能够成佛?当知这两者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何道理呢?因为那些众生,不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厌足,又不能分别善恶,在山林中,虽然蕴藏着各种世间珍宝,也是不识不知。菩萨就不是这样的,善男子!菩萨能知道佛、法、僧是出世的三宝,对於山林中蕴藏的世间七珍宝物,都能辨别各自的颜色形状,虽知蕴藏处所,但不会贪求,甚至不愿见到,何况求取据为已有?因菩萨出家修行,愿心坚定,不惜身家性命,舍离父母等六亲眷属,乐於安住山林。并常这样观察:『假使这三千大千世界,将要毁灭的时候,会同时出现七个太阳,高温笼罩之下,必普遍发生火灾,焚毁万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以及七大金山和铁围山等,都会同时散灭;纵居三界顶端的非非想天,到八万劫的最後,仍然会堕落下界;转轮圣王,虽然有千子围绕,七宝眷属随侍,四洲归服,但福报享尽,大限到来时,也不能多留片刻。我现在也是这样,纵然能保持寿命百岁,七宝具足,享受人间各种快乐,一旦死神降临,终逃不出无常的定律。』

  也常作这样思惟:『我现在不如代父母及愚痴众生,修超出三界的菩萨行,将来证得金刚不坏的身体,再来三界之内,精进不息,救度父母。』因发了这样的菩萨大心,所以安住阿兰若。

  既发大愿,又立誓以自励,以求圆满愿行,於是上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在未成佛以前,不居屋舍,露天席地,刻苦精进,常坐不卧。』中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末成佛以前,於树林中,专心修道,常坐不卧。』下根的菩萨自誓说:『愿我在未成佛以前,只居石室,常坐不卧。』

  上、中、下三等根机的出家菩萨,各坐本座,作如是念:『过去菩萨坐於此座,而能证得陀罗尼门,功德自在。过、现、未来诸菩萨等,都於此座得陀罗尼门,修证自在;我现在住此阿兰若,也是这样,必将成就陀罗尼而得自在,若是不能成就而得自在,就决不舍离阿兰若处。』

  由於菩萨的根机不同,誓愿求证的道果也就不一样。

  有等菩萨没有圆满证得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种神通力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各种善巧方便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若不能调和一切众生的身、口、意等三业,制止他们的各种恶行,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若不能圆满修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摄受众生的法,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方法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成就博学多闻及证得智慧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坚贞下栘的信力没有建立以前,决不会舍离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断除六十二种邪见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以前,是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永远断绝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以前,是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应病与药的微妙智慧以前,就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成就大菩提心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恒河沙数三昧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成就无量的神通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以禅定中的神通力,见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空,但心不惊疑,这等大事若没有成就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一切智慧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一切种智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尚没有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六度万行,位登十地圣位以前,永远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於百劫之中,若不能修行相好善业以前,决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如来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四智,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在没有圆满证得大涅槃以前,永不会离开阿兰若处。

  有等菩萨,坐金刚座上,在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以前,就永不起座,这就名为菩萨的阿兰若行。这是以大誓愿为根本,趋向解脱为目的,自与原住於山林的禽兽及猎人隐士之类不同。

  善男子!出家的菩萨,因发菩提心,入住於山林中,以上说的三种座,旨在磨炼身心,经三大劫,修习六度万行的法门,最後必得无上正等菩提佛果。」

  当时,世尊又以偈说:

  昔诸如来因地时,住阿兰若离尘处,

  伏断烦恼所知障,超过三界证菩提。

  过去菩萨修行愿,以阿兰若为舍宅,

  阿僧只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证三身。

  未来菩萨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

  断除二障生死因,当证三空真解脱。

  现在十方诸菩萨,修持万行住空闲,

  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证得无生智。

  若欲速证深三昧,因修妙定超神通,

  阿兰若处心无诤,能变大地为七宝。

  若欲游戏十方国,往来自在运神通,

  供养诸佛利群生,住阿兰若无畏处。

  欲证有无如幻智,了达诸法本来空,

  住阿兰若菩提场,令众亦入真解脱。

  若欲速得如如智,证会诸法如如性,

  尽大劫海利群生,当住兰若空寂处。

  若人欲得难思智,妙高山王纳芥子,

  山王芥子不坏相,入於兰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无碍智,以一妙音演说法,

  随类众生各得解,当住兰若修妙观。

  若欲无生及无灭,应现十方诸国土,

  放光说法利群生,莫离兰若空寂室。

  若以足趾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动,

  观相发心除邪见,当住兰若观自心。

  若欲诸佛出现时,最初献於微妙供,

  檀波罗蜜皆圆满,住阿兰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时,最後供养成檀义,

  永断贫穷及八难,誓愿住於兰若中。

  若欲福智皆圆满,未来诸佛临涅槃,

  受佛付嘱广弘愿,住阿兰若修六念。

  若於诸佛涅槃後,结集遗法度众生,

  助於诸佛赞真乘,住阿兰若空寂舍。

  人天大师薄伽梵,难见难遇过优昙,

  若欲奉觐修供养,当住兰若弘悲愿。

  众宝之尊法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听法,住阿兰若修梵行。

  始从今身至佛身,常愿发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兰若。

  若人欲报父母恩,代於父母发誓愿,

  入阿兰若菩提场,昼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现世修福智,当来不堕八难中,

  如是有情发善心,住阿兰若修悲愿。

  三世菩萨求真觉,得道涅槃兰若中,

  是故名为大道场,三乘圣众皆同处。

  菩萨厌苦入山林,为度群生求圣道,

  自未成佛先度他,六度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

  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萨住兰若,得陀罗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萨心,未得总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兰若,入大圆寂由住处,

  菩萨起於金刚智,断惑证真成妙觉。

  广化众生游聚落,为求寂灭乐山林,

  万行因满果亦圆,尽未来时度群品。

  世尊演说这些出家菩萨的阿兰若行以後,当时有无量的菩萨,证入极喜地。有恒河沙数的菩萨,永远舍离了相用微细烦恼,得证不动地。有不可以言语说明的无数菩萨摩诃萨,断除了一切障碍,证登妙觉地。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九万七千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清净。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6卷六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7卷七

索达吉堪布:悲惨世界 前言

索达吉堪布:悲惨世界 1、不要再杀生了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8卷八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4卷四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卷三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2卷二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1卷一

白话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自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