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解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解说

  吴立民 徐荪铭 释译

  念佛三昧在中国发展的特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般舟三昧经》及净土三经传人中土以来,念佛三昧法门已有很大发展。归纳起来说,大体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明确主张持名往生净土。《般舟三昧经》虽然提到持名、念阿弥陀佛,通过修一切佛立面前禅定而生天的思想,但没有专门提倡持阿弥陀佛名号,也没有与往生净土密切相结合,直到《阿弥陀经》才强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弥陀佛国土。而在中国创立净土宗以来,所传念佛法门,无不和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相结合。明智旭《弥陀要解》说:「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欠无余,最为直捷。」这是对龙树《十住昆婆沙论。易行道》关于念佛法门是修菩萨行速至不退转地的方便易行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般舟三昧经》及净土三经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并得到创造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第二、强调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般舟三昧经》所阐明的般舟三昧法门,是在特定时间内(七至九十日夜》修行三昧,得见诸佛。中土弘传的念佛三昧内容日益丰富,如昙鸾(公元四七六——五五四年》《略论安乐净上义》与道绰(公元五六二——六四五年》《安乐集》(又名《净土论》)说,念佛要专注不断地念佛的相状、佛的神力、佛的智慧、毫相、相奸等,念其本愿、称名。这显然是对般舟三昧法门的丰富和发展。道绰《安乐集》,在所分十二门中,第一门说:「净土法门易修易证,应时应机,广劝修学。」还说:「《观无量寿经》、《观佛三昧经》等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善导《观经疏》在论本经的宗要时也说:「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以一心回向往生净土为体。」他们的论断,不仅是为了提高本法门在禅定法门中的地位,破除一些人将念佛三昧视为一堕于有相一之偏见,而且揭示了末法时代修持禅定法门的客观规律,以适应大多数信众的社会心理和信仰要求。北凉昙无谶译《大集经》即(《大方等大集经》》说:一末法时中,亿万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道去。当今末法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即揭示了末法时代修道难信难行、唯有念佛法门易入的道理。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也说:「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生逢末法时代,各种三昧或易入难行,或难信难入,唯有念佛三昧,自力他力俱足,功高进易,这对于理解为什么说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的问题是很有启发的。

  第三、揭示禅、净诸法门分合的曲折历程和发展趋势。禅、净离合,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相当显著的现象。佛法东传,初期各种禅法相继传入,习禅者多如牛毛,许多宗派的创始人也无不习禅。如东晋慧远,初亦提倡小乘禅数之学:道绰原学涅槃部,亦修习禅观。这时各宗派或尚未具雏形,或刚刚脱颖而出,禅、净之合,自是情理之中。隋唐之际,诸宗纷纷建立,虽然地论、三论、天台诸师都讲《观无量寿经》,且有所撰述,但大都各弘本宗,以净土为辅。且不少人对观像称名念佛、十念成佛还有异议,如善导当时就曾与金刚法师论说过念佛法门的胜劣。习净土者对他宗亦有所批评,如五台法照认为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禅门,批评禅徒下拜佛、不立文字,却以用音声语言为执相,自舍万善诸行于空见之中。可以说,这时修念佛三昧的净土宗与禅宗等处于分立、对峙的地位。五代末延寿禅师撰《宗镜录》,会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提出四料简,主张禅净兼修。此后至明清时期,受记于紫柏禅师的法雨《仲光》于禅堂外另开念佛堂,蒲益(智旭》教人但念弥陀佛,即名无上深妙禅,都是坚持禅净双修的路数。这个合而分,分而合的曲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佛教处于全盛时期各宗派修持本宗法门的不断深入、日益完善(故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宗) ,又说明各宗的相互影响、补充、吸收与融通。这种既相互批评、论难,又相互吸收、融通的现象,不但禅、净两宗有,在整个佛教界,在儒、释、道三家的发展史上,都是如此。因为,相互比较、批评而存在,相互吸收、融通而发展,这正是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包括宗教敦义)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念佛法门与其它法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禅净的发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仍以净上为归宿。近人黄念祖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前言说:「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所以,千条江河,终归大海:万千法门,同归净上,这是必然的。

  总之,自《般舟三昧经》及后来的净上三经一论,传入中土以来,念佛三昧法门及净土宗的创立、发展、兴盛,无不打上中国本土的烙印。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以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之王:禅净离合,归于净土,这三个特点,烙印尤深。认识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认清《般舟三昧经》作为净土三经最早先驱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对于弘扬念佛三昧,乃至发扬整个佛教的优良传统,净化人心,庄严国土都有深远的意。

  诵习本经的重要意义

  《般舟三昧经》属于方等大集部。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期之作口品,亦是有关弥陀经典中之最早文献,为净土经典之先驱。本经为后汉光和年问所译,随即传于东土。而寻常学佛之人,诵习这部经典的并不太多,至今疏释此经不多,重要的有智顗《般舟三昧行法》、元晓《般舟三昧经疏》。然而,本经在佛教中实有其重要地位。

  佛教,就是以佛为依止的教派。佛教徒也是以成佛作为自己修持的最终归宿的。《般舟三昧经》所说法门,就是说修此三昧的人,能见十方诸佛立在面前。这是其他经典所没有涉及的。学佛必须修禅定,而达到禅定,是相当高的境界。本经所讲的法门,就是「十方诸佛都现在面前」 一种最上乘的禅定。这也是其它经典所不多见的。

  中国佛教,向来以净土宗(又称莲宗)为无上深妙之宗门。口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的修法,三辈、九品的阶位,常常深入于信徒之心。东晋庐山慧远法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即是依据此经而现证念佛三昧。慧远曾结合刘遗民的切实体验,阐述此三昧说:「居住于庐山的法门及处士,都日复一日地动勉修行,其中尤以刘遗民专注于佛道的修行,坚守戒律,连宗炳、张野都远不及他的精进与努力。他一心坐禅,约半年之后,即能在定中见到佛陀现前,复于行旅中逢到佛陀,并有佛身自空中示现。其时光明普照大地,远近皆熠耀生辉,令人不敢逼视。」他把此三昧与安世高系禅作比较,认为「功高易修,念佛为先」。后来的硕德名师,如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等等,多致力净土经典的著述、注疏。要想通过莲宗的修习而获得利益的人,无不尊崇此经。

  中国佛教天台宗提倡三观一念的行门(即一心而作空、假、中三观)、百界千如的境界(即将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种事理加以三转读,以彰显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及其境界),颇深入人心。而天台宗智颚大师以来,即依持此《般舟三昧经》,实修常行三昧。随后其它硕德名师,也是循此修行。所以,要想修持天台宗而获利益的人,也不能不尊重崇尚此经。

  由上可知,中国佛教,无论禅、净、台各宗,法门尽管各异,尊崇《般舟三昧经》的见十方诸佛立在面前的法门都是相通的。可见诵习本经在中国佛教各个宗门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重理解的几个问题

  依照《般舟三昧经》的经名,本经的唯一要义,就在于「十方诸佛悉在前立」之定。全经即是阐释此佛立三昧的修持内容、根本要求、实质及其功德。修持此定,有几条尤需强调:

  ①修持此定,贵在现证。所见十方诸佛,并未涉及三世,仅以现在佛为限。此三昧之名,亦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或称现在佛悉在前立;文中亦常标明所见佛为现在佛。因此,读者当勿以过去、未来佛混入。

  ②一切诸佛,平等相应。此三昧视一切佛平等相应,并无畛哇之分。其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十方」二字应特别注意。经中虽独举西方弥陀,其它各方则略去。后来庐山慧远法师、天台智顗法师相继沿用,也各以极乐世界为归宿,并不限于西方。这是因为极乐即是十方的缘故。密敦即有「弥陀即大日」的妙义。如果认为般舟三昧为专见弥陀之方便法门,那就可能失其本旨。

  ③佛立三昧,四众同修。有的人以为此法门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并能现前见佛闻法,实为最上胜妙之法门,除非比丘,别人不可能修习。这是一种误解。当年佛说本经,特由贤护菩萨这一在家菩萨唱主角,其用意即在预先消除人们的上述偏见。

  ④所证境界,即空三昧。佛立三昧虽所证境界之中,亲见十方诸佛悉现眼前,栩栩如生,俨然有相,但若泥于有相,必不见佛。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修此三昧,正不应以其能见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而遂认为有相而执着。本经《行品》第二中,佛说此三昧即是空三昧,其余口叩中也屡说不当

  有执着,这是最值得玩味的。其中贯穿着「说是……非是……是名……」的辩证思惟的大智慧,值得吾人认真体会。

  ⑤三力入定,极堪着眼。佛说此种三昧之成,由于三力,即彼佛加持力,此三昧之功力,和本身功德力。这三力的合成,才能修此三昧。宜从这三方面着眼。

  ⑥定中六见,极其精要。《行品》第二之末,佛说菩萨在三昧中立者,听见可分为六则,此六则均极精要,千万不可忽视。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源流

索达吉堪布: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序言

索达吉堪布: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释迦佛修法仪轨

大安法师: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念佛行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卷下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卷中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卷上

白话文:般舟三昧经 题解

白话文:那先比丘经 解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