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释 摄功德宝经释 第二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释 摄功德宝经释 第二品

 

  庚二(中说)分四:一、宣说修学之理;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分二:一、宣说不住;二、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宣说不住)分二:一、宣说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子一(意义)分二:一、不住差别基色等;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不以所缘的方式住于色等,同样,也不住于受、不住于想、不住于行、不住于任何识,那就是安住于它们的法性无缘中,这样即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此外,对于色等一切法的常与无常、安乐与痛苦、合意的可爱与不合意的可恶、有我与无我、执著真如与执著空性等二边和任何分别念执著悉皆不住,证得预流果等三果以及阿罗汉果,都不以执著它之想而住,也不住于独觉果位与佛地,总之对于基道果的任何法,均不以耽著而安住。

  子二、比喻: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不住任何法的比喻:就像导师佛陀出有坏的智慧不住于无为法界——寂灭涅槃的唯一法界,也不住于有为法三界轮回一方,他是以不住有寂一切边一无所住而行持。同样,菩萨对所知之处,也以无有耽著安住的方式而住,“一无所住即真住”的这种道理,法王佛陀说为“一切住之最”。

  癸二、彼之功德: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对基道果的一切法以耽著而住、有缘取者,就不能证得菩提,依靠无缘才能获得三菩提。如果谁想要成为善逝的声闻,欲求成为缘觉以及法王——佛陀,总之不管渴求三菩提的任何一种果位都不例外,不依靠堪忍(即接受)不住或无缘之意的此道,任何一种果位也无法获得,就如同不依靠船只就见不到大海的此岸与彼岸一样。

  证悟人我与法我自性不可得的法忍生起了多少,就会得到相应量度的三菩提,依靠证悟了空性的部分——人无我能获得声闻菩提,证悟一个半无我,能获得缘觉菩提,证悟圆满二无我的究竟等性,就获得佛陀菩提,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般若的威力。所以说,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出现三乘的通衢大道。其余经中也说:如果认为“预流向、预流果是我所得的果”,那就成了他的我执……

  再者,对于三解脱门的自性空性,声闻由于不具备善巧方便,智慧浅薄,结果以相似之想没有如实证悟,而现前下等的涅槃,但最终将一五一十证悟等性而成佛,所以宣说究竟一乘。诚如《般若经》本身当中也说明了基智、道智和遍智的差别;同样,补处十地菩萨(弥勒)的论典中也有明确阐释。本来,有缘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实修无缘的般若,也因为圆满证悟、未圆满证悟而相距果般若有着远近的差别。了解这些道理至关重要,这些是插叙的内容。

  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一、修学般若之理;二、所学修之处;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癸一、修学般若之理: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上师讲经说法,弟子听经闻法,通过听受所说的法及勤奋修行而证得声闻四果,获得缘觉果位,现前世间怙主佛陀的菩提,对出世间的道轨,依靠聪明才智、敏锐智慧所获得的究竟涅槃,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显现,经不起理证分析,如同幻术一般,这是如来所言说的。《广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言:‘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一直到“若有胜过涅槃之他法,彼亦视如幻术”。[4]

  癸二、所学修之处: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谁会对以上所说的意义恭敬呢?有四种行者,不畏惧刚刚所阐述的甚深意义。是哪四种行者呢?一是通晓甚深谛实义的佛子,也就是说见谛或者智慧纯熟者,二是不退转的大菩萨们,三是诸位圣者阿罗汉。以上这些补特伽罗遣除、灭尽了心的垢染进而对甚深意义断除怀疑,这三者意乐圆满。第四种虽然是初学者,但由于承侍过先前的如来而被如今能够宣讲真实般若的善知识所摄受。

  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通达三乘道位、了知究竟真谛无别平等一乘道理的明智菩萨,宣说如此行持万法离边平等一味,也与假立的法性(指名言法尔)互不相违,他不修学自己证得声闻阿罗汉之地(指小乘八地),也不修学缘觉地。那在名言中修学什么呢?唯一就是为了获证一切种智,而随学一切佛陀经行获得的正法。如此一来,在胜义中,对所谓的学及与之相反的不学二者都不缘,对任何法一无所学,才是修学真实道。

  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色等染污与清净所摄的一切法有增有减并且是所取的缘故,并非修学,因为所有这些法本不可得,自性清净,为此照见胜义中是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永无所取等的自性本来真义而安住于无作等性中的菩萨行者,不以耽著执取或取受种种万法而以加行修学,或者说以无缘的方式修学;内心(即意乐)以不分辨的方式缘取一切种智;以甚深方便智慧之道的功能,必定出生自己所求的究竟果位。具足这三种法,就是喜爱胜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

  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一、宣说离一体异体;二、宣说无边;三、宣说不可思议;四、宣说原本清净。

  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如果有人问:所谓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怎样的呢?

  色不是智慧波罗蜜多,因为这两者不是一体之故;色中也不存在异体而住的智慧,因为另行存在的智慧不可得的缘故。同样,识、想、受、行都不是智慧,这些当中也没有不同他体的智慧。一切法的法性——基般若,既不可以说与色等是一体,也不可以说是他体。尽管智慧波罗蜜多这一法界,既不是与色等一体,也并非与色等是异体,然而在唯一它的本性中圆满具足一切法,就如同虚空界一样,纤尘许也不存在与独一无二的法界截然分开的他体二法。其原因是:如果一切有法以外存在着不同他体的法性或法界,那么就不是有法的法性了,绝不可能有不成为法界本体的法存在;如果色等有法与法界是一体,那么只要见到色等有法就该现见真谛,而且世俗与胜义不可安立为他体,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如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当从《须菩提品》中寻觅。‘帝释,般若波罗蜜多,莫于色中寻觅,莫从色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相之故……’”

  壬二、宣说无边: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所缘或所取的色等自性不偏住于“此”的缘故无有边际;思量或执取它的有情自性也是法界的本体,而无有边际;堪当表示法性的比喻虚空界的自性也无有边际;证知这所有对境的世间解(即佛陀)的智慧也无有仅此为止的边际。关于这一点,如经中云:“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无边……”一切法均成为法界之本体的缘故,法界包容一切,无边无际,包含在其本性中的一切有法也不存在境的边缘和时间的边际,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平等一味法性大清净的这种自性。

  壬三、宣说不可思议: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什么时候存在着有实、无实等相执之想,那么在此期间就不超离世间,所以称为此岸,这是导师善逝言说的。(如经中云:)“何时起想,彼时流转。”所以,依靠妙观察的智慧,破毁想和成为所缘的一切,进而断除所有相执之想,那就趋向一切世间的彼岸。何人凭借这种道理,远离一切所缘之想,得到超越分别心的这种法性,达到道的彼岸,他们即安住在佛陀经典的密意中。要知道:尽管他们已经安住在诸法自本体原本无生的离障自性中,但为了灭尽以颠倒想假立种种我和法的分别心染污,而凭借随同法性的无分别智慧灭尽一切想,入定于真实际法界中,即是以无破无立的本性护持的究竟般若波罗蜜多。

  壬四(宣说原本清净)分二: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假设堪为正量的佛陀善逝在恒河沙数劫中住世,普遍传扬“众生存在”的音声,可是自本体原本住于无生清净的自性中,有情又怎么会存在或产生呢?诸法的法尔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它产生谁也无能为力。即便是佛陀宣说“有”,(菩萨们)尚且不行持有,更何况说其他人(说有)了?如此见到本来无生的意义,这就是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我们应该依靠以上认清般若的这四个偈颂,受持超越心识行境的无二智慧之理,抉择真正的甚深般若瑜伽。

  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

  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释迦牟尼如来,如此讲述:“某一时,释迦王我,随时随地随应宣说这一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获得八地无生微妙法忍,当时,先前的佛陀授记我‘你于未来之时,得以成佛’”。往昔,在燃灯佛时代,我等大师成为婆罗门童子,名为童云,他在佛前撒五朵青莲花,用金色发辫铺设为垫。燃灯佛亲口授记道:“婆罗门童子,你于未来之时无数劫,于此世界成佛,佛号释迦牟尼。”在当时,那位婆罗门童子获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依靠无缘的方式,不离开无有限量的佛陀之法,而得授记。诸佛为获得无生法忍者授记,是一种自然规律。在那之前,即使在无量劫中承侍过无数佛陀,进而为遍知发心(即发无上菩提心),可是并没有获得授记,因为以往没有得到随时随地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如此法忍。

  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分二:一、自受持等功德;二、为他讲说等功德。

  壬一(自受持等功德)分二:一、不受损害;二、摄集福德。

  癸一、不受损害:

  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怙主圆满佛陀及佛子入定、后得行持的此般若波罗蜜多,任何善男子或善女人恭敬而受持经文,领会其义,由此身体不会遭受大苦厄,也就是说毒物、兵刃、烈火、洪火不能侵害他。此外,如毒般的耽著、如刃般的嗔恨、如火般的贪恋、如水般的愚痴也不能危害于他。对修道制造违缘的魔王波旬和魔方的所有恶劣眷属,也都无机可乘,因为依靠法性力并受到佛菩萨及善法天神们所庇护的缘故。

  癸二(摄集福德)分二:一、供养之功德;二、修学之功德。

  子一、供养之功德:

  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

  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

  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

  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

  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

  有些人,用佛陀涅槃后的舍利装藏,建造佛塔,从结缘的殊胜对境的角度而言功德利益颇巨。而且是用吠琉璃、红珍珠、冰珠石、绿玉、水晶、黄金、白银之类的七宝材料造成的佛塔(佛塔所用材料的特点),并供养它。(数量众多的特点:)所建的佛塔数量等同恒河沙数,遍满千俱胝数佛陀刹土。如果用假设的比喻来说明,(作者的特点:)设使无边俱胝的刹土中,尽其所居住的所有众生,他们其余事一概不做,唯一供养天花、香、涂香(供品的特点),每一昼夜,三时连续不断,历经数劫或超过劫数作供养,那显然有无量福德,然而对于出生导师如来的十力等无与伦比功德的诸佛之母,也就是宣讲无二智慧及善巧方便的此经函,谁人缮写,带在身边,供奉花、涂香,哪怕只是偶尔的时间这样做,前面造塔后供养的福德也比不上它百千俱胝那由他等之一的数目、部分、比喻和因。

  子二(修学之功德)分三: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

  丑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分二:一、宣说意义;二、诠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意义)分二:一、产生寂灭安乐;二、产生有寂安乐之理。

  卯一、(产生寂灭安乐)分二: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

  辰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灭有情众忧苦。

  佛陀的此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或无上明咒,其中所谓的“明咒”由梵语“曼札”引申出来,是以明、知轻而易举救护的意思。这样的明咒方便胜过一切,为此说“大”。因为依靠她,能永久灭除凡属众多无量有情界的一切心里忧伤和身体的痛苦。

  辰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分二: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

  巳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

  过去十方世间怙,学此明咒成药王。

  过去十方世间的怙主,现在住世的他们均是通过学修这一大明咒、无等等咒而成为无余除去一切众生身心苦楚的无上药王。

  巳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

  行利心怀慈悲行,学此明咒智证觉。

  对于一切众生,行为上予以利益、心里怀着慈悲而奉行普贤行为的诸位菩萨,也修学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那些智者将在未来时,证得无上大菩提,也就是得以成佛。

  卯二、生有寂安乐之理:

  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

  我们应当了知,有为轮回的安乐和无为解脱的安乐,也就是说轮回涅槃的一切安乐都是由万法的根本或心脏般的此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

  寅二(诠说其比喻)分二: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卯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

  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成为道果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比喻是怎样的呢?

  犹如种子播植于地上,将长出绿苗等,它们各自因缘得以聚合,就会生出众多的色法。同样,五波罗蜜多道和菩提果的一切功德,也都是由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如果布施等以三轮无分别智慧摄持,那么就成为真实道,它与究竟的果这两者成立无则不生的关系。此外,依靠证悟真如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依靠这一智慧正确无误宣说因果的所有法,由此将直接或间接出生一切善根。

  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再比如,转轮王常常从哪条道路行进,轮王七宝及四兵(即四种军队)也行经那条道路,同样,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在行者相续或道位哪里存在或由经何处往行,那么作为因的三轮清净的所有善根和作为果法的道果一切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也就是说,证悟般若中能摄集、增上一切白法,并臻至究竟。

  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寅一、真实宣说: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帝释天提出疑问请求佛陀答复,帝释问:“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陀刹土中,都密密麻麻盈盈充满了佛陀的舍利,但是舍利与缮写般若经函作为两部分,您选取其中何者?”佛答:“帝释,我取受此缮写般若经函。”

  寅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如果问:为什么将对其供养等能出生无尽福德的许多舍利置之一旁,而偏偏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呢?

  (佛言:)我并不是不恭敬佛舍利子,我恭敬舍利却取受般若的原因是,由于般若熏修才使那些舍利成为应供处,犹如依靠国王的人们也得到别人敬重一样,佛陀的舍利有着巨大功德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才成为如此的。

  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如果问:那么,佛陀灭度以后现在已远离行持(般若)的缘故,怎么会由般若的威力,舍利成为应供养处呢?

  具有赐予所欲的一切功德、无价之宝的摩尼珠,装在秘箧等任何器皿里,那个器具就成了世间应礼处。即便宝珠已从中取出,可是对于先前放宝物的秘箧,人们依旧认为这是放摩尼宝珠的器具,所以与众不同,而欢喜爱重,那个器具得到这些功德,实际上就是摩尼宝珠的功德。

  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同样,依靠般若的最上珍宝的功德,尽管佛陀已经灭度,然而器具般的舍利子也受到供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任何人满怀欢喜,希望受持佛陀的无量功德,理应取受此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能解脱一切相之束缚和障碍、最无上的解脱本体。

  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分二:一、宣说布施等一理;二、宣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发放布施的前行,即是智慧,也就是说必须要以三轮无缘的智慧摄持,戒律、安忍、精进、禅定也都是如此。为什么呢?为了使布施等一切善法不被有缘所染而损耗以至成为有寂一边的因,故而摄持为普皆清净的波罗蜜多本性。这种智慧能指示布施等万法于无缘的本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道理。

  寅二、宣说其比喻:

  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

  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布施等其余所有善法于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中一味一体的道理,以比喻来说明,譬如赡部洲的檀香、沉香等各不相同的所有树木多达数千俱胝,尽管这些树木的色、香等有种种不同差别,枝干花果等有多种形色,然而它们的影子只叫树影这一个名称。作为影子,并不是像树一样有种种颜色、芬芳等,从影子本身的侧面,并不存在各自树木迥然有别的现象。与此比喻相同,如来之道五波罗蜜多,如果以证悟真如的智慧摄持,这一切也都将获得般若的名称,归属于出世间波罗蜜多之列,这是由于智慧的原因,所有这些道于现空无别(即遍具殊胜之空性)的本性中成为一体。不仅仅是道位,而且所有善根倘若为了遍知佛果而普皆回向,就好似汇入海中的水一样,所有六度都将同归于所有善根之果——圆满菩提中,变成一味一体,于现空无别的果位智慧法身中任运自成。

  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分二:一、如何讲说之方式;二、如是宣讲之功德。

  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分二: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

  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某位菩萨,假设自己原本明明没有完全了知所说的甚深离戏般若义的道理,而宣讲色想受行识五蕴是无常、苦、单单的人无我和相似的空性,声称“这就是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实际上他是在行持形象的般若或者虚假、相似的般若,不符法性而讲说,就唐捐了胜乘的密意。而一五一十证悟般若义的诸位智者,永远不会失去或毁坏佛陀甚深智慧安立的诸法本义以及由文字无误开示的甚深如来教。

  子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

  非色非受不缘想,不缘行识尽了知,

  万法无生空性理,此即行持胜般若。

  某位说法者,不耽著色,同样不是受、不缘想,也不缘于行和识,而彻底了知色等法的本体与其差别法——无常等为例的轮涅一切法本来无生空性、超离分别行境的道理,并为他众如此宣说,这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如是宣讲之功德)分二: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二、彼之原因。

  子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

  有化恒河沙数刹,众生皆证罗汉果,

  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福更胜。

  有些补特伽罗调化恒河沙数一切刹土中居住的所有众生,使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位;另有任何行者缮写此般若立成文字,而将经函奉赠给通达般若意义并能为他众传讲的菩萨——“最上有情”,那么这一福德与前者相比,更为超胜。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实原因;二、以比喻说明。

  丑一、真实原因:

  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如果有人问:如此福德超胜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堪为说法第一的那些菩萨,修学此正道,进而能宣讲诸法为空性的这一大乘。当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智慧浅薄者,也理解了“色如聚沫……”,由此声闻种姓者也迅速从轮回中得解脱;中等根基者现见缘起义而证得独觉菩提;利根者将证悟到万法平等性而获得佛陀菩提。

  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说;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比如,没有苗芽,世上本来就不会生长树木,既然树不存在,那它的枝叶花果又岂能生出?不会生出的。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中所宣说犹如苗芽般的胜义与世俗菩提心,那么世间原本就不会有树木般的佛陀出现。假设没有佛陀,那又怎么会产生如同枝叶般的帝释、梵天与声闻这些佛陀说法的果呢?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

  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什么时候太阳高挂,光芒普照或放射十方,当时所有众生都勤勤恳恳做各种各样的事,同样,如果智者们为了获得如来般若波罗蜜多遍知智慧于世间发起、生起愿行菩提心,那么从中就会出生如来无上智慧的果。依靠这一智慧无误照见一切所知,从而向一切所化有情放射出能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拥有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功德法。

  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比如,无热恼海中若没有龙王,那么这个赡部洲依靠龙王威力所生的百川怎么能流淌?不会流淌。倘若没有江河,就没有湿度,由此不会生出所有花、果。此外,水源头与支流相遇而形成的大海奇珍异宝各不相同的众多形色,也都不复存在。与此比喻相同,这个世界上,假设没有犹如龙王般的两种菩提心双运的空性大悲藏,那么能使菩提种子得以增长等、犹如河流般的一切善逝的智慧在所有世间中又岂能产生?不该产生。如果无有河流般的智慧,那么也就不存在依其讲经说法,一切所化众生通过听闻等而行持、增长成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好似美花般善妙功德的情况,倘若不具备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三菩提的果。如同充满珍宝的大海般十力等不可估量的佛陀之法都将化为乌有。可见,如果具备空性大悲藏二谛无别的菩提心宝,那么道果的一切功德也随之具足,假设菩提心宝不存在,则其余一切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唯一的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后得所为;二、入定修法。

  壬一(后得所为)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二、不损福之因——回向;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癸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

  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这个世界上,能明的发光体流星、灯盏等,及萤火虫、持灯者等所有含识,为了照亮诸方的缘故,片面性放出各自身体和物体的所有光芒,而太阳的唯一光芒一经放射,是超群绝伦,而能明群体的其余所有光,通通比不上太阳照亮和普及的情形。

  丑二、意义:

  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

  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所有声闻众虽然尽其所有布施、持戒及修行产生福德三事的资粮,可是与菩萨的一念随喜心相比,声闻众的福德不及它的一分。因为声闻的善根不管有多么巨大,也是所缘行相狭隘、分别念垢不净、没有以善巧方便的回向摄持,以至于果微乎其微。

  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过去时,先前的佛陀俱胝那由他数,安住于无量众多千俱胝的刹土中,以此为例,过去的无数佛陀,超离轮回的忧苦(即涅槃)而堪为世间的一切怙主,现今住世,为了灭尽痛苦,而开示珍宝正法。对于所有佛陀都是最初发殊胜菩提心,自相续中生起以来,直至诸位导师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的那些如来所有意乐发心的福德,行为上具足六波罗蜜多,获得十力等佛陀之法的果,此外一切佛子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一切有学无学、有漏无漏的善法,某位菩萨,用自己的心观想合集为一,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并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为了成办利益无边众生之因、获证无上大菩提,而把自他的这一切善根归集一处作回向。世俗中,缘于真实回向的对境,怀着希求心,如同射箭般能够转变善根,就是回向的本体。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对于回向,假设能回向的心中生起实执之想,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对回向对境的众生也有想,那么由于被耽著之想束缚的缘故,就是处于有缘的见解中,这种心因为具有实执贪著回向之三轮的有缘法,为此并非入于正确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所以不能归属于清净回向之列。

  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假设与有缘的那种回向方式截然相反,如此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谁回向什么的此法,在世俗中是刹那性而泯灭,自然穷尽。回向之处的菩提,它也不是与前(回向)同时产生而会穷尽或者不复存在。胜义中,所回向、能回向与回向这三法既不成立是刹那也不成立是微尘法,因此自本体无生或者本来灭尽,因为不曾存在的缘故。倘若通达了胜义中永远不能以法回向于法或者无所回向的道理,那么就不会贪执回向的三轮,而以完全了知此理的智慧摄持,才称得上是正确的普皆回向。

  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总而言之,尽管以回向于什么等三法作为对境,怀着希求心而回向,但必须要了知它是世俗如幻的道理。设若对于三法执著相而作回向,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回向,倘若了知那三法无相的自性而回向,那才是为菩提而真实回向。如同吃了杂毒的上等食品,那么美食也被毒所侵害。佛陀说:以实执之想缘于白法也与杂毒之食一样。

  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由于回向有真回向与不是真回向的情况,所以认识到如是功德和过失以后应当修学回向。依照佛陀所通达或洞悉随喜、回向的无误善法是“如此这般”的行相,也就是说在世俗中回向的本体是这样:于名言中从中如此无欺产生果,这些在胜义中是如此无缘的法相。总之,心里想按照完全领悟二谛无别之自性的佛陀怎么随喜和回向,我也与之相同这般欣然随喜,如此普皆回向,即是依照诸佛如何回向而回向。所以,尽管自己不知到底该怎么回向,但随从其他智者而回向,也就成了相应的真实回向。按照《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两个偈颂:“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功德;二、以比喻广说。

  丑一、真实功德: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如上所说,倘若将一切福德回向大菩提,那么作为因的回向是无毒的,不会舍弃或必将获得它的果——成佛,这是依照佛陀所说的大乘法不颠倒而宣讲的。以如是无缘的方式普皆回向的勇士菩萨,胜过世间中有缘(即有执著)的所有菩萨。

  丑二(以比喻广说)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比如,没有引路向导、双目失明的天盲,纵然是俱胝那由他(即千万千亿)数聚集一起,也看不见、不知晓自己前方所在的道路,又怎么可能上路而进入其余城市呢?绝不可能。同样,如果不具备明目般的这个智慧波罗蜜多,那么从本身而言,如同无目般的布施等此五度,就会因为没有以引路向导般的智慧助伴所摄持,而不知晓圣道,为此不能够抵达(证得)圆满菩提的城市。

  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什么时候布施等其余善法以三轮无分别智慧完全摄持,那么在当时,它们就已经得到了明目,获得此波罗蜜多的名称,而能得以顺利到达遍知的城市。比如说,人物肖像画中即使其余的事项都已圆满画完,但如果那幅画唯独没有画完眼睛,那么在没有点睛之前,画面尚未完工,为此不会得到它的报酬。这说明,即便其余善法样样齐全,可是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不能得果的道理。如此依靠了达万法真如的智慧,而使一切正道转变到现空无别的境界上,其果现空无别的智慧必定成熟,这种智慧不被他夺,具足不缘趋入果般若的一切种智之心回向,要知道这是大乘道的精华所在。

  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分二: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

  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

  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什么时候,对于凡属于有为法、无为法、黑法、白法的一切,以分析究竟实相的智慧加以探究,破除相执以后,真实中成立或有相之行境的法极微尘许也得不到,现见一无所住的意义时,在世间中就入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中,犹如虚空由于无有本体的缘故丝毫也不住于其余任何法一样。

  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

  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

  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假设以悲心摄持而没有消除所缘,徘徊于“我要行持佛陀的这一智慧波罗蜜多”的执著相之处,并且有着“解除有情所受那由他众多痛苦”的耽著心,如此妄执自他相续所摄之众生想的有缘(即有执著)菩萨,这样并不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分三:一、信仰之功德;二、不信之过患;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子一、信仰之功德:

  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

  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某位菩萨在先前生生世世行持的时候,通过听闻并受持、思维等途径行持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他们诞生于此世间以后,由以往的因缘所感,而对般若的意义无有怀疑了知通晓,刚刚听闻到此教义,那人即刻想到“我已经见到本师”而对般若生起本师想,依此原因将迅速证悟寂灭大菩提。

  子二、不信之过患:

  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尽管在往昔修行之际曾经恭敬承事、供养过无量(数多那由他)的佛陀而积累福德,但如果对大乘的密意——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没有生起信心,也从未发愿获得,那么现在听到甚深般若以后,由于智慧浅薄三门的倒行逆施舍弃这一最为深奥的法,不予以恭敬。实际上,舍弃了她,也就舍弃了三世一切佛陀遍知的一切法,自此由于无有圣者之法的救护,这种人将堕落无间地狱,于世间成坏的累劫之中辗转感受痛苦等过患无穷。

  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如果对般若起信,功德颇巨;倘若不信,过患严重。为此,假设想要证得佛陀最殊胜的智慧,那么对于此佛母(即般若)理当生起信心。因为,信心是无则不生的不共因,如今遇到宝洲般的如来教,此时此刻,务必要使人生有实义,否则,如果犹如商主到了宝洲之后荡尽了以前的商品,新的珍宝利润一无所得而空手返回那样,则不合情理。

  尽管手中拥有甚深般若的宝珠,可是对她没有信解而断然放弃,如此一来,以舍法之因将灭尽先前的福德,我们万万不可如此。

  壬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净智之本体;二、彼之作用;三、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

  癸一、清净智之本体: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以诸法原本清净、自性涅槃、正等正觉、自性光明、本来无生无灭平等性本体,而于一切唯一明点法界大光明离障平等一味中修行,即是入定智的本体。

  它的道理是怎样的呢?以所谓的“色净”为例,所知对境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万法本来就不成立所取能取、染污清净、自法他法、有实无实等二法的任何自性,法界唯一明点原本已经安住于无生无灭的等性自性清净大离障中,然而,由于没有证悟到这一点导致突然产生迷惑之时,在增益我与法的有垢心识前,对境也似乎不清净,心也这样执取,以至于就有了染污法的垢染和障碍,这就叫做不清净的有情。

  为了去除客尘,趋入佛教的三乘道,从而越来越明显见到法性实相自性清净,由此生起声闻四果、缘觉果、菩萨见道修道九地的证悟,从断除所断一切垢染的角度,称为下品清净、中品清净、上品清净,他们被叫做相应清净垢染的有情。虽然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无不净,可是颠倒执取的所有客尘仿佛是次第清净,所以就像随着眼病消失越来越清晰看见对境一样,有境见到对境的清净,由于见它,有境也称为清净,而并不存在各自他体的其余清净相,我们应当了知,虽然在现相中,似乎有境越来越清净,对境似乎是重新显得清净,但在实相中,对境色等的自性本来清净,能见的有境脱离客尘,是果本来清净。这两者原本不存在对境有境二者,而安住于大清净中的要点都是一致清净,要知道这两者(对境、有境)是互不相异的本体。

  同样,果清净、色等清净,离客尘清净达到究竟,也就成了尽断二障的最极清净——遍知智慧的清净。这所有清净,归根到底就是自性清净意义这一要点,正如刚刚所说一样。

  究竟的清净就是遍知的清净,暂时各个道位的得果清净,基色等蕴界处的一切法的清净,这三种清净尽管在现相中安立为他体,但在实相中,如同虚空界互不相异一般,法界自性清净唯一的本体中不可分割,心也无有分割开来的他体。如实现量照见法性清净自性的佛陀智慧前,照见一切法是真实正等觉或者本来涅槃的自性,所见无不清净,如此证悟的智慧,也是永久性断除客尘及习气的所有障的究竟清净,依其如何照见,了达万法无有境、有境等二法的自性,于无二大平等本来清净佛陀性中不可分割、一味一体,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最究竟的意趣。以本性之真义护持自然直定的方法,按照“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来理解。

  第二品终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释 摄功德宝经释 第三品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01.赵抃居士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02.怀深禅师悟道因缘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释 摄功德宝经释 第四品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03.祖心宝觉禅师悟道因缘

 

后五篇文章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00.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99.杨杰居士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98.圆通禅师悟道因缘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释 摄功德宝经释 第一品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97.圆照禅师悟道因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