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六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六课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以及断障后获得圣果方面进行分析。前面已经讲了,获得佛果时会断除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小乘自宗虽然自认为已经获得了抉择灭的无上果位,实际并未超离五蕴,所以称之为灭业寿众生。

  荣索班智达下面引用《普明幻化网续》的一段辩答来说明。

  有人提出疑问:“尽离方便慧,耽著外实法,一切小乘者,岂得无上果?”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既不具足像六波罗蜜多那样的大乘方便,也未证悟大乘二无我的空性,尤其从声闻的角度,对外境色声香味的本体并未完全通达为无有,因此,小乘行人的果位怎么称为无上呢?

  对此回答:“菩提说二种,有余及无余,有余蕴本体,尽焚诸烦恼。”所谓的菩提有两种,一种是有余菩提,一种是无余菩提,或者说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指色蕴还未灭尽;无余涅槃已经灭尽色蕴,但其他四蕴仍未灭尽,由于蕴还存在,所以并不是最究竟的无余涅槃,但烦恼已经全部烧尽了。“无余无习气,清净如虚空,菩提即如是,诸佛方便说。”真正的无余涅槃,也即佛陀,所有习气已经消除,清净如虚空,这一点在各种不同的佛经中均以极为明显的方式作过宣说,大家也应该如此了知。

  此外,在讲《俱舍论》时经常提到尽智和无生智,具有这两种智慧便称为获得菩提。按照小乘观点,即指获得抉择灭无为法的圣者;按照大乘观点,最后获得究竟涅槃时,已经了达诸法真正的实相,这时也可以称为无为法,具有此种法相的圣者,可以说是获得菩提者。那么,既然说菩提有声闻、缘觉、佛陀三种,他们的尽智与无生智到底灭尽何种障碍?获得了什么样的无生智慧呢?

  首先从阿罗汉的角度来分析,阿罗汉已经断除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之根本,获得远离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果位。其次是缘觉,对于任何法,了知顺行十二缘起支的集谛,并以灭尽此等来观修逆行十二缘起支法,比如到尸陀林等地,依靠骨架等对十二缘起以逆行的方式进行观修,最后从加行道到无学地,尽除人我和部分法我的障碍,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由此获得第二种菩提——缘觉的果位。而所谓的佛陀,正如《普明幻化网续》所说:“无余无习气。”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可以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部分,获得至高无上的菩提果位,也即最究竟的无余涅槃。

  因此,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小乘的无余涅槃不能称为真正的涅槃,因为仍然有蕴存在。真正的无余涅槃就是指佛陀,为什么呢?佛陀将包括习气在内的一切障碍全部断绝无余,因此称为究竟的无余涅槃。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了知,最究竟的果位并不是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只有真正通达万法皆空的佛陀才是究竟的真实果位。

  正如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所说的那样,怙主龙树与月称论师等大德可谓是异口同声,意趣一致。《定解宝灯论》也讲过:藏地荣索班智达和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观点完全一致。龙猛菩萨《中观根本慧论》和月称论师《入中论》异口同声地说:三乘智慧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且,声闻乘和缘觉乘终究要归入究竟一乘。这一观点,是藏地百万班智达的顶饰。

  全知荣索班智达对前译派来讲,没有他那样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和大智者,他既通达梵文又通达藏地的一切经论,在密宗方面,也是大家公认的开悟者。麦彭仁波切经常引用全知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的教证的原因也是如此。在印度来讲,释迦牟尼佛亲自在经中授记的龙猛菩萨,以及对龙猛菩萨观点无误诠解的月称论师,这些大家一致公认的大德所说观点完全一致。不管藏地还是汉地等其他地方的修行人,切记不要扭曲佛陀和诸大德们的意趣,一定要心术正直地解释他们的究竟观点,这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如何,八万四千烦恼归根到底唯一是愚痴。前面已经讲过: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愚痴,或者说萨迦耶见。对于此二者的关系,萨迦耶见肯定是愚痴,但愚痴不一定是萨迦耶见,比如三清净地虽然具有愚痴的所知障,但是没有转生轮回的萨迦耶见,因此,愚痴和萨迦耶见之间应该是总和别的关系。总的来讲,在未获得一地菩萨之前,所有萨迦耶见的本体就是愚痴,在这一过程中,愚痴也就是萨迦耶见。而愚痴最细微的部分,在最后十地末尾时,依靠佛陀的金刚喻定来断除,这就是金刚喻定的所断。

  一切愚痴除无明以外无有其他,最后一定要断除它;一切法的究竟实相不可能逾越真如佛智的唯一境界,如实照见最究竟实相的智慧,唯一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种智。《现观庄严论》也说,断证圆满究竟的佛位,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声闻缘觉最后必须归入究竟一佛乘,以下便通过教理建立究竟一乘。

  格鲁派的个别论师认为,究竟并非一乘,应该是声闻乘、缘觉乘、佛乘,所谓的究竟一乘只是经典和论典中不了义的一种说法。

  《定解宝灯论》以及其他辩论书中对此着重宣说过,有些唯识宗等其他的论典中,按照《经观庄严论》的教义解释为究竟不是一乘,并将承许究竟一乘的所有经论承认为不了义,因为佛陀只是针对不定种性的众生才宣说了这种观点。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为什么呢?所有众生最后必定要获得佛果,因此缘觉乘和声闻乘根本不成为最究竟的果位。从这个角度推理,大家就可以明白,缘觉乘和声闻乘并非究竟,如实照见万法的真实智慧,唯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佛陀的一切种智。

  佛陀在密续中说:众生与佛陀只是觉与未觉的差别。《经观庄严论》中也这样宣说过。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本体来讲就是如此,众生只是未认识法界本面而已,就像本来是国王种姓的王子,现在在做乞丐一样,只要认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会立刻获得王位,同样,众生在觉悟的当下就可以成佛。对于密宗的殊胜之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表明。

  正因为这一点,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由此可知,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需要以清净的方式进行鉴别。也就是说,唯有佛地真正断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最究竟诸法实相。由此,《楞伽经》、《十地经》等所有经论,包括龙猛菩萨、月称论师也是再再宣说究竟一乘的意义。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离开了知真实义的智慧以外,没有其他可以遣除众生垢染的方法。因为从真实角度来讲,在对境方面,一切诸法无有前后变化,也没有好坏或者根基不同,以及法性和有法的差别;在有境方面,证悟一切诸法真实义的智慧,也无有任何差别变异。所以,佛陀非常慈悲地为众生宣说了最后究竟一乘。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妙法莲华经》的教证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中论》、《入中论》以及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中都是再三建立究竟一乘。其原因就是,如果未建立究竟一乘,声闻是声闻乘、缘觉是缘觉乘,到最后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果位,这并不是最究竟经典的意趣。

  因此,依靠这种理证教证的方式建立究竟一乘很有必要。否则,像现在藏地个别论师所承认的那样,永远不会有究竟一乘的机会,这样一来,最终必定导致建立的一切地道等全部不合理。《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所讲的十地的道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显宗说“了知三智,行持四加行,最后获得究竟的法身果位”等等,这些教义也就无法解释了。

  由于声闻阿罗汉的所断未究竟,所证也不可能究竟。可以说,所断与所证一者有则另一者应该存在,二者成正比。如果像有些论师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从智慧的角度来讲一模一样,但所断具有一定差别的话,也就无法于地道安立解脱道、无间道……具有许许多多的过失。所以,缘觉和阿罗汉并非究竟菩提,这是众所承认的。

  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宝性论》云:“故未得佛果,涅槃不可得,如离光光芒,日轮永不见。”无论菩萨还是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获得佛果,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如同离开光明与光芒以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日轮一样,离开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另外一个究竟的菩提。

  其实,声闻也好、缘觉也好,想要断除烦恼必须依靠圣者的智慧。真正的圣者,已经灭尽转生轮回的根本因,烦恼业力全部断除,因此,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因为他们是灭尽业寿者的缘故。

  当然,《俱舍论》中也讲到:阿罗汉会有退失的情况。但所谓的退失,并不是一直在凡夫位上停留,而是在很快时间中恢复原状。不要说圣者,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堕入恶趣,其他论典中也讲过,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被压伏,它的种子不会再起作用,所以到忍位以后,不会以业力现前而堕入恶趣。

  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会不会转生呢?不会转生。《现观庄严论》中,对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烦恼用了执著、所取等非常多的代名词。表面看来,一地菩萨甚至五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有这种分别念呢?实际上,这种分别念和现象不会变成堕入轮回的因。就像毒蛇已经拦腰折断,再不会起来一样,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烦恼障,但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宝性论》云:“与圣道相系,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为如褴衫。”与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相系的缘故,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修断,绝对不可能再度转生轮回,就像扔在尸陀林的破烂衣服不能再次使用一样。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相续中似乎仍有烦恼,但是根本不存在真正自相的烦恼。

  很多人平时经常会问:菩萨到底有没有烦恼?如果有,是以什么方式表现的?以前讲其他论典的时候提过,《中观庄严论》中对这方面有详细分析,现在大家已经遇到的时候不要不闻不问,随随便便就过了,这样不合理。学到任何一部论典的时候,将自己的心一直专注在上面,这样对你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真正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就再也不会依靠自己的业力、烦恼等因缘转生于不清净的世间。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

  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转生方面,藏传佛教的有些高僧大德之间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格鲁派的甲曹杰,他说一地到七地菩萨之间,也有以烦恼障转生的情况。荣敦大师在有些注疏中说:虽然无有烦恼障,但以烦恼障的习气而转生。自宗麦彭仁波切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论注疏》,以及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略释》、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这几部论典中都已经清楚讲到:一地到七地之间,在大悲心的驱动下而转生,并不是以业力或者烦恼转生。

  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来讲,圣者转生于世间唯一的根本因,就是在大悲心的驱动下,以此为助缘转生于世间的。菩萨依靠相续中的大悲心驱使,唯一就是要度化众生,并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作宣传或者有其他目的。像上师法王如意宝,虽然在我们面前显现与普通人一样,首先降生,之后是孩童时代、青年时代、求学时代,并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病、圆寂等,实际上,全部是以大悲心的力量而来的。并不是像平凡众生,不论自己想来不想来,依靠业力不得不转生到轮回当中。所以,这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别。

  《宝性论》中说:“已见真如故,生等已超离,然以悲示现,生老病死等。”圣者已经如理如实照见一切万法之真如,已经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轮回的各种现象,但以大悲心的力量,仍会于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的相。前面通过法王如意宝亲身示现为例,已经为大家宣说了,真正的大成就者虽然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病,但真实本体上,已经完全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现象。

  以前有个人说:“汉地的某某高僧大德病了,藏地的某某高僧大德也病了,为什么这些上师会生病啊?他们不是上师吗?……”一方面,提出这种疑问只是充分说明,他们对基本的大乘论典根本没有闻思过;另一方面,在以一种非常坚固、不生不老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话,不一定对众生真正有利。所以,上述教证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得地的诸位菩萨转生世间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此处已经明确讲到,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此处所说的观点,与《经观庄严论注疏》中的观点稍有差别。《经观庄严论注疏》认为,一切凡夫众生以及获得预流果、一来果等圣者,还有资粮道、加行道行人,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转生世间;一地和二地菩萨,则以愿力转生;三地到七地之间,依靠等持力转生;三清净地则依靠自在力投生;最后佛地依靠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到世间度化众生。

  由此应该了知,不要说凡夫人,包括小乘预流果、一来果,由于未具足大悲心,也没有善巧方便和等持力,应该说是依靠业和烦恼而转生的。获得一地以后,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到了八地以上,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对于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清楚。

  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这些大菩萨为了利他才示现投生等,那他们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轮回非常可怕,一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来到世间的时候,会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特别痛苦、伤心、忧愁呢?

  关于这个问题,依靠《经庄严论》中的教证来作解释,如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作为凡夫人,今天事业成功、兴旺发达的时候,就会生贪心、傲慢心,自认为非常了不起;衰败不成功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而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所有的凡夫众生,事业很成功、地位还算不错时,自认为很出色、很了不起。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原本在学院打工的有些人,现在逐渐变成大老板的时候,自己觉得非常了不起,相续中产生很大的傲慢心和贪心。作为圣者,不论事业做得如何成功,相续中根本不会有贪心等烦恼。一些凡夫人遭受很悲惨的下场时,他的内心就会有担忧、痛苦、恐怖,真正的圣者不会有这种忧虑。

  圣者菩萨到底是怎样示现的呢?《经庄严论》中说:“自德利众喜,故意幻化生。”菩萨依靠自身的功德来帮助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并且故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两句在唐译当中是没有。这部论典,法王如意宝在1988年讲过,当时我对这部《经庄严论》非常有信心。不像现在的有些人一样,就盼着快点讲完,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就是睡觉。当时我们每天听法的时候都是法喜充满,觉得非常难得,这种心态也不是一天两天,一直都是这样的。

  这几天听到有些人讲考,还算可以。这让我想起了上师如意宝讲因明《释量论》的时候,他老人家每天下午讲课,每一次没有上课之前,上师会亲自给堪布们考试。当时我对每天所讲的内容,基本上不看书也可以在心里面浮现出来,整个听法过程中好像抽到过一两次,但每次都已经做好准备了。去年有一次诺尔巴堪布和我也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觉得那时候已经对《释量论》特别精通一样,但现在还是忘了很多,不过对当时的情景印象很深……我们这里的有些人讲得还是挺好,对《中观庄严论释》前面的内容,大概15分钟左右,基本不看书也可以把我每天所讲的内容重复出来。

  听闻一部论典的机会,在一生中很难得。所以不论在哪一位法师面前听法都应该珍惜,以后不一定会有第二次……人生本来很短暂,上师的寿命、事业以及自身的烦恼,一生中再再听闻同一部法的机会非常少。比如上师如意宝传《释量论》只有一次,我们也只有一次听的机会……

  《经庄严论》中运用四种比喻来说明:“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如是四事业,悲者非余乘。”比如,对自己的身体以姝妙装饰等进行庄严、享用美味佳肴、前往舒心悦意的花园居住以及歌舞嬉乐等,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开心的;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也是同样,他以自身功德作为庄严,将度化众生使之欢喜作为自食,于众生界投生作为园地,以神通游舞世间,除具有大悲心的诸佛菩萨外,其他乘和其他众生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菩萨为什么会如此呢?如云:“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精勤利益众生是菩萨的职责和义务,因为他的心是大悲的本体,除此之外无有其他。因此,即使是无间地狱,菩萨也将之看作赏心悦目之花园,又怎么会对它产生畏惧和痛苦呢?

  《入中论》也说:如同达拉树,一个人砍伐、一个人种植,达拉树不会对前者生嗔恨心,也不会对后者生起贪心。同理,对一地以上菩萨的身体,一边用斧头开始砍割,一边用檀香敷抹,菩萨不会对二者生起嗔心和贪心。因此,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赞叹他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别人诽谤他而痛苦,即使到地狱、旁生当中去度化众生,除了快乐以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七课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77、通过火施的修法来圆满自心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八课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78、观察自己相续中的常见和断见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九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五课

达真堪布:掌握完美 76、以三个念念不忘来观照好自己的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四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三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二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