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 第三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 第三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释尊于一代时教,常时多次宣说,梵 亦甚丰。佛教东传震旦伊始,净宗经典便在我国迻译流布。佛教最初传入东土的年代,多有异说。诸多文献资料佐证,西周之时中国已有佛法,如周穆王在五台山、终南山、苍颉造书台、檀台山数处造佛寺古迹。文昌帝君自述二十九世中有一世在周朝作官时,初闻佛理(《 文昌帝君阴骘文 》等)。种种文献资料佐证,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悠远。而中国以政府行为方式恭请接纳佛教,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当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为始。

  第一节 净宗经典的传译

  随着汉明帝打开迎请佛教的大门,天竺与西域来华的梵僧络绎不绝。作为外来文化,佛教的弘传以佛典翻译为开端。中国佛典翻译事业,始于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译经师。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位与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经藏。东汉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来洛阳。二十年间译出176部经卷,多属小乘,间译大乘经。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来洛阳。十余年间,译经21部,多属大乘经典。此二大译经师都曾翻译过净宗典籍。

  据《 开元释教录 》记载:安世高曾翻译《 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 佛说般舟三昧经 》,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宗第一经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 佛说无量寿经 》(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 佛说阿弥陀经 》、《 十住毗婆沙论 》等。北凉昙无谶译出《 悲华经 》(公元419年),刘宋畺良耶舍译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译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 阿弥陀经 》,名《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译出《 无量寿如来会 》(此本出《 大宝积经 》),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无量寿经 》自汉迄宋有十二译,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种)。

  上面所述乃净宗主要经典,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尤多,诸如《 华严 》、《 法华 》、《 楞严 》、《 楞伽 》等大乘经典。随着净宗经典的次第译出,古印度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开花结果,汇成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

  第二节 净宗信仰的践履

  随着东汉末年净宗经典的翻译与传布,难信易行的念佛法门在理论与信仰修行层面,经过四众弟子的观察、试探到最终接纳信受的曲折过程。在念佛法门流布早期,中国信众潜修密超者不乏其人。文献记载最早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并得以验证的有西晋的阙公则。阙公则居士性情恬放简肃,专勤念佛法门,晋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于洛阳。道俗同志为设追念会于白马寺中,其夕转经,中夜时闻空中有唱赞声,仰见一人,形器壮伟,仪服整丽,乃言曰:“我是阙公则,今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菩萨共来听经。”

  阙公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信仰弥陀求生净土者。其后修持念佛法门得以成就往生者,不胜枚举,如卫士度居士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2年)临终有往生西方的灵异。《 西方确指 》中,觉明妙行菩萨追述自己在晋明帝时(约公元323年)受贫子身,发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开见佛,临终坐脱生西。可见净土信仰与修持,在早期便已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注重信仰与践履的净土法门,亦受到当时高僧法师的青睐。西晋末年有竺僧显禅师,常以诵经业禅为务。后遇疾绵笃,乃瞩想西方净土,苦切求往生,见阿弥陀佛光明显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西晋竺法旷法师每以《 法华 》为会归三乘之旨,《 无量寿 》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经典,有徒众来时即讲说,独处时则自诵。并募缘起立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像。竺法旷是文献记载最早讲解《 无量寿经 》的法师。东晋初有支道林法师(《 般若 》六家之一),夙诵《 道行般若经 》及《 慧印三昧经 》等,亦尝命匠人造阿弥陀佛像,自撰赞文表明誓生安养佛国,见佛神悟证果之誓愿。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造立阿弥陀佛像有甚深功德。《 般舟三昧经 》云:“若欲疾得三昧,应作佛形像。”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 观经 》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佛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愿心,即是普救九法界众生出离二种生死的大慈悲心。阿弥陀佛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摄受我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难量。有见于此,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风气并影响到后来的历代净土信仰。自古迄今,雕刻绣画阿弥陀佛像之灵瑞,史册多有记载。诸如或刻阿弥陀佛像出舍利;或画阿弥陀佛像焕发神光;或造释迦弥陀二像,导引其雕刻者至极乐世界听闻阿弥陀佛开示;或至诚所造的阿弥陀佛像,入地狱教化众生等等,足证造阿弥陀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议。时至21世纪初叶,江西庐山东林祖庭,将建造48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恒久住立于南阎浮提,慈眼视众生,悲手救群萌,亦实乃千载难逢之盛事。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在为中国人接纳信受过程中,亦遇到严峻的考验。距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且此佛净土与吾辈娑婆众生关系甚切,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凡夫众生信慧有限,听闻之余总不免存有眼见为实的求证心理。这种需要验证的心理是东晋时代净宗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对这一挑战。莲社123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刘遗民居士秉承慧远大师意旨,撰写《 西方发愿文 》,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道心,若有若无。是故启建莲社,同志诸贤相互勉励督促,夕惕朝勤,是乃关涉到净业修行的成败。其目的在于当生往生净土,圆成佛果。诚如发愿文之所咏赞:“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意谓:

  于生死中流藉托莲华以度越,

  琼树绿荫下畅咏高洁的心声。

  飘云衣逍遥于八方极迥之地,

  熏沐莲香清风以尽天年。

  勤苦办道而身体弥显庄敬盛美,

  不染五欲之乐以禅悦自怡。

  念佛三昧横截畜生、饿鬼、地狱的苦报,

  往生净土长辞天堂宫阙的幻乐。

  绍集众贤的志趣以承继圣人的芳轨,

  以成就佛果作为莲社共修的目标。

  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宗教情怀,千载之下诵之,亦回肠荡气,催人善根。据史料记载,莲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诚为后世结社念佛之滥觞,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

  庐山莲风普振,天下道心清坚之士,神往而竞效之。齐、梁之时愿生净土的高僧大德甚众,诸如:僧诠、昙弘、慧通、慧进、僧行、法阴、法琳、僧柔、宝亮等。梁朝道珍法师,平素专讲《 涅槃经 》,后慕远公净业,驻锡庐山,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行,道珍恭问去何处?答曰:“往极乐国。”道珍求附载同往。回报云:“法师虽善讲《 涅槃经 》,亦大不可思议,然未诵《 弥陀经 》,岂得同往?”道珍法师遂中止讲《 涅槃经 》,专一念佛诵《 阿弥陀经 》,及二万遍。命终前四七日,见西方银台来至。空中皎如白日,有声音传来:“法师当乘此台往生。”尔时大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香犹未散。其夜峰顶寺僧,遥见谷口数十火炬,明燎彻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师灵逝。

  至北魏宣武帝时,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阳),译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解说五念门往生之法。昙鸾大师领纳信受菩提留支三藏法师所传承的念佛法门,身体力行。在理论与践履上均有重大建树。据载:昙鸾大师十五岁出家,广通内外诸典,欲造《 大集经 》之注解,但至过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无常,欲先学仙术,得长生以后,方崇佛教。从陶弘景得仙经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炼。行至洛阳,恰遇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留支答:“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然能得长年少时不死,但终难免轮回三有。”即以《 观无量寿佛经 》授之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受后,遂即焚毁仙经,专修西方净业。每有世俗君子诃难:“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往西,岂非偏见生也?”昙鸾大师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法位,念力须均,如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然责难者不断,而昙鸾大师独决依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渴仰往生西方净土,精勤念佛。临终时,见到龙树菩萨告知净土缘熟。遂集众开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在众弟子的高声唱佛声中,西向稽颡而终。众人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昙鸾大师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著书立说,其《 往生论注 》阐述净宗他力本愿的理念,对后人影响甚大。

  承续昙鸾大师净宗遗响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绰大师。道绰大师早年遍习经论,尤精研《 大涅槃经 》,讲及二十四遍。后来修涉《 般若 》,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见寺中石碑记载昙鸾久修净土之懿业,至临终时,有种种奇异瑞相。道绰大师读后深受感动,遂舍涅槃宗而归向净土法门。每日持念佛号七万,坐必面西,六时礼拜,讲《 观无量寿佛经 》近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化导有缘道俗,劝人弃除杂缘思虑,一心念佛。人各掐珠,口称佛号。聚众念佛,散席后佛号余音犹播扬泉林山谷。临终时,众人见化佛住立虚空,天花下散。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撰《 安乐集 》,祖述净宗理论与实践。

  中国净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早年出家,求道于诸方,至西河遇道绰大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 观无量寿佛经 》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如救头然,感应殊胜,化缘极盛。著述宏富,影响巨大。

  又唐代开元间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远涉印度求学,寻求梵本,凡十三年,备尝辛酸,深厌阎浮提,遍寻出离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学者皆指赞净土。后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据云虔祈者多有灵应。慧日法师遂七日叩头,又断粮毕命为期。至七日夜未央,观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头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慧日法师因感观音菩萨现前开示,信心大增,遂决定专修念佛,矢志净土。回国后,为唐玄宗说法,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慈愍三藏见到当时禅宗空腹高心,贬抑净宗,乃撰《 往生净土集 》,盛倡念佛法门,视净宗念佛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主张融通各宗,会归净土。其净宗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大,别具一格。

  净宗在唐代,无论理论建构还是修持实践,均蔚成大观。在理论建构方面,前有道绰、善导,继后有慧日、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章疏著述,阐扬净宗教义。又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窥基等,或翻译经典,或著述称扬,或归投净土,形成春兰秋菊竞辉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净宗祖师以自身修行成就来弘传念佛法门,如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号,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师专心思忆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临终预知时至,寂尔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倾慕净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代诸帝王的崇信与护持,全国上下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风云际会,真可谓净宗建构与弘盛的黄金时代。净宗理念亦为中国本土文化,诸如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哲学与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与生机。

  宋代三百余年,净宗弘传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念佛法门功高易进的特质,颇得教内各宗祖师大德的认同,念佛信仰的群众性进一步扩大。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天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思潮。如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作《 禅净四料简 》,力倡禅净合行,万善同归净土,被后人推尊为净宗第六祖。律宗祖师灵芝元照,常诵《 观无量寿佛经 》与《 普贤行愿品 》,结“莲华净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净宗;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国师作《 五门念佛论 》。宋代结社念佛兴隆,如净宗七祖省常大师、遵式法师、知礼法师、宗赜禅师等,以江浙为中心,盛行结社念佛。据载:宗赜禅师宗说兼通,仰踵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规,建莲华胜会。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千声或万声,记入功课册。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对宗赜禅师说:“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宗赜问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说完遂隐。普慧、普贤乃《 华严经•离世间品 》中所列的二大菩萨。此土行人发心结社念佛,稀有难得,遂感菩萨大士幽赞。宗赜禅师感念菩萨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萨名列入莲华胜会名录之首。另外,居士归信净土且成就者甚众,诸如: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净双修,自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

  自宋以后,净宗成为佛教各宗的归趣。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禅师,皆明垂言教,偏赞念佛法门。经元、明、清迄至现代,莫不如是。然而,净宗信仰的民众化,亦是一波三折。如元朝的白莲教风波,其起因过程复杂。宋高宗时子元禅师,一日闻鸦声得悟,自此起利他摄化之心,仿庐山莲社遗风,作莲宗晨朝忏仪,普劝念佛,令持五戒,观自代法界众生礼忏,以使彼等众生往生西方。其后在俗白衣之徒辗转传授其教,大酿流弊,形成白莲宗,流布民间。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杀戒,不食酒肉,事事洁斋,所以称其徒为白莲菜。白莲宗信徒中,有作伪经《 真宗妙义经 》,以道教之精气神配佛法僧三宝,而教人搬精运气,广行淫秽,妄附佛说,相率擅为邪行,后再转而为教匪,危害国家社会秩序,实是佛教史上罕见之事例,曾一度被朝廷严禁。莲宗正教法门也由是受其牵连。元成宗时,优昙普度法师撰《 庐山莲宗宝鉴 》,阐释白莲宗教旨,兼指斥邪说。至元仁宗朝,上表乞复教。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敕许此书颁行各省,复兴白莲宗。优昙普度法师被命为白莲教主,又赐号虎溪尊者,净宗亦得以延续光大。

  明代三百年间,佛教承宋元以来之余风,禅宗最荣,天台次之,而净土是附带二宗,为实际信仰广行道俗之间,呈现盛况。明末四大师中,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被后人推尊为净宗八祖与九祖。紫柏尊者与憨山大师在禅诵之余,亦苦切劝导道俗念佛。憨山大师发心念佛时,曾数数见佛菩萨现身光明,是故每常开示:若念佛得力,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及晚年住锡庐山五乳峰时,启建六时念佛道场,以代禅期。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严净毗尼,深探教海,拈提净土,广利人天。以念佛一法,圆超禅教律,实一大藏教之指归。融通禅净,和会宗教,提唯心以阐净土之旨,以念佛自利利他,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四大师的净土行业与思想,如暗夜慧炬,指明了后世行人的方向。明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门且撰著弘扬者有唐宜之、严敏卿、庄广怀、袁宏道、姚广孝、李贽等。袁宏道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劲,笃修净土,撰述《 西方合论 》,洋洋大观,理事双备,深得蕅益大师赞许,被选入《 净土十要 》。

  清代佛教承续明朝之禅教律三宗混融思想,禅净双修之风益盛,同时台宗、律宗之徒亦参禅归净,各派对立疆界消泯,而念佛一门则寄寓于各宗,广行于道俗之间。清代三位净宗祖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彻悟大师,专倡净土,自行化他。加之清代诸多皇帝崇信与护法,净宗念佛法门亦呈兴隆景象。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宫廷课诵《 无量寿经 》,成为定例。居士归向净土且著书宣扬净土者有:周克复、张公纬、俞行敏、周梦颜、彭绍升、彭希涑、魏承贯、王耕心、沈善登等。

  近代印光大师上承善导专修之宗风,下应末法众生之根机,专倡念佛法门。力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其教化平实,其行持绵密崇高,道俗倾心归信者甚众,开一代念佛新风,中兴净宗,其流韵遗响迄至当代。教化众生,正信正见,厥功甚伟。民国年间,兼修念佛、劝导念佛的亦有谛闲、圆瑛、慈舟、弘一、兴慈、倓虚等法师大德。另有一批大德居士,自行化他,对净宗弘扬功绩甚大。如杨仁山、范古农、江味农、梅光羲、胡松年、夏莲居、李炳南等。近代以来,学风颇开。净宗念佛法门在一批高僧大德推动下,蔚成风气。全国各地净业行人,或仿庐山远公之遗风,结莲社念佛;或专课佛号,矢志求生净土;或撰著弘扬净宗。净宗念佛法门在全球颇具风起云涌之势,古老的净宗势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焕发绚丽的光彩。

  第三节 净宗理论研讨轨迹

  净土信仰的践履是与净宗经典的迻译与净宗理论的研究并行而进。净土念佛法门作为外来的异质文化,在中国传布的过程中,必然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摩擦、冲撞,直至融合。念佛往生净土作为一种极具超越性的宗教文化,正与注重实践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形成互补平衡的格局。净宗信仰在中国的弘传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理性研讨的轨迹。兹依年代将净宗理论建树的几个高峰点略作讨论。

  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可以见到以祖师思想为标志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诸如东晋慧远大师(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唐善导大师(他力本愿),宋永明大师(万善同归极乐),明莲池大师(融合宗教,指归净土),近代印光大师(敦伦尽分,颛蒙念佛)等。在此净土思想发展过程中,亦间入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疏文,形成净宗理论研究各擅其美之格局。

  北魏昙鸾大师作《 往生论注 》、《 赞阿弥陀佛偈 》、《 略论安乐净土义 》,依据《 无量寿经 》意旨与龙树菩萨的判教,倡导他力本愿说,为净宗理论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石。

  隋朝净影慧远法师首次作《 无量寿经义疏 》,精详透辟,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义要类分三种,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并概标愿目。其释文为当时学者所见重,亦对后代学人启迪良深。其《 大乘义章 》中,设净土义一章,精细论述净土之种类,对弥陀净土的相状性质,多有注释,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天台祖师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后身,圣智深广。其学识以《 法华经 》为参照系,立五时八教之教相,判十界凡圣之四土。又深信阿弥陀佛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临终念佛往生。撰《 净土十疑论 》,总摄净宗主要疑问,开显念佛宗纲心要,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此论被蕅益大师列入《 净土十要 》。智者大师还有《 观无量寿佛经疏 》、《 阿弥陀经义疏 》等净土著作流通于世。

  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祖师,对净土法门亦有甚深的关注。撰《 无量寿经 》及《 观经 》义疏,殷勤劝示往生,频举十念往生之要,阐释净土类别与性质。在念佛信仰与修持上,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诚礼忏,临命终时,令侍者烧香称佛号。可见吉藏大师对真空(三论宗)妙有(净土)作一体观,为念佛践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背景。

  唐代念佛法门普遍隆盛,其经典教义亦盛为学人所钻研。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怀感、迦才、窥基诸师次第宣法。诸家亦竞作著述,阐明净土教旨。净宗研究在唐代蔚成一大高峰。兹引道绰、慧日与窥基之说,以窥一斑。

  道绰大师的《 安乐集 》,承继昙鸾大师的教旨,强调依阿弥陀佛本愿力,可得往生净土。立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教判,力倡在末法时代,众生出离生死的要路,非依净土一门而莫属。《 安乐集 》意趣有三:第一为摧破异见邪执,第二为破诸师的谬解,第三是为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本书义理引证繁富,是净宗的一部重要论著。

  唐代慧日法师效法义净三藏游竺乾之风范,泛舟渡海,到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凡历十三年,因观音菩萨现前加持,获信念佛往生法门,笃志不移,专弘净土法门,撰《 往生净土集 》三卷。初卷破斥异见;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本书仅存上卷残简,余佚)。慈愍三藏广引经论,视净土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斥责禅家空腹高心,求升反堕。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宗各派,主张教禅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这一摄各宗以融合净土的主张,是慈愍三藏的独创,对中国净宗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巨,并波及到日本与朝鲜。其后法照大师(禅净合行)、永明大师(万善同归净土)、元照律师(戒净双修)、莲池大师(禅净同归)、蕅益大师(禅教律一源,指归净土)等的思想与践履,均与慈愍三藏开其先声有内在关联。

  法相宗弘传瑜伽唯识之学,期望往生弥勒兜率净土,同时亦翊赞阿弥陀信仰。玄奘大师译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其传承弟子窥基大师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 》。窥基大师由玄奘大师剃度出家,学贯大小乘经典,造疏计可百卷。释解佛经,曾有笔锋得舍利二七之瑞相。其诠示释尊宣说念佛法门之原由有三: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众生觉悟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令众生皈净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的不净。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永受诸乐。为破上述三种轮故,释尊乃说《 阿弥陀经 》,接引懈怠散乱众生,圆成佛道。窥基大师作为法相宗祖师,如此劝赞净土法门,耐人寻味。

  宋代三百余年间,在净土信仰深深扎根于民众的同时,净宗理论研究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净二宗祖师之身份,撰《 万善同归集 》、《 神栖安养赋 》、《 宗镜录 》,会宗各家,推崇净土。其《 禅净四料简 》“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印光大师语),其影响渗透力至今不替。

  慈云遵式法师专立往生正信,以礼忏念佛为事。撰《 往生净土忏愿仪 》为净业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课,复为在家人述《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内涵包括:一、决疑门,不要疑师、疑法、疑自。二、行愿门,开示日常实践芳规,包括礼忏、晨朝十念法、系缘忆念佛号、备修三福等(此文被蕅益大师收入《 净土十要 》)。幽溪大师暮年,奉《 普贤行愿品 》为日课,临终趺坐,以手指于空中,书“妙法莲华经”五字而往生。念佛法门之神妙,于斯可验。

  天台四明尊者(法智大师) 以天台祖师身份笃修净土,建念佛施戒会,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念,俾成净业,誓取往生。撰《 观经妙宗钞 》,倡导约心观佛之新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由观西方依正庄严而现其境,亦即是我心性被西方景观熏发,而显现其所具之本佛本土。该著以天台教观注释观佛三昧,义理精深,乃净宗一部重要著述。

  元照律师是南山律宗第十六祖,早年深探律海,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于净土门中,略无归向,甚或轻谤。后遭重病,神识迷惘,莫知趣向。无奈之余,依五停心观之多障众生念佛观的训示,持念弥陀名号,得愈疾病。由此病缘,顿觉前非,自是以谦恭心,专寻净土教门,一心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辗转化导。二十余年,研详理教,撰述《 阿弥陀经疏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等,阐扬念佛义理,深得念佛堂奥。元照律师在为高丽王子义天僧统开讲要义时云:“末世众生,惑业深重,自疑自障,不生深信。或以理难事,或将凡拟圣,迟疑不决,闻说而不信。盖不知此门全假他力,弥陀世尊本誓愿力,积劫熏修功德之力,威神光明摄受之力。故经中造恶众生,火轮相现,遇善知识教称十念,尚得往生,何况毕世修行净业,复何疑乎?”持名念佛乃多善根,而其余之行业为少善根,所以称名得灭罪往生。元照律师深契念佛往生全假他力,可谓正信正见,难能可贵。

  宋代居士佛教盛行禅净双修之风。杨杰居士参禅得悟后,宣扬弥陀教观,倡导专念之要,晚年画丈六弥陀像随带身边。王古居士撰《 新编古今净土宝珠集 》、《 直指净土决疑 》等,述禅净一致之旨。苏东坡居士命匠人画阿弥陀佛像追荐亡母,自作其偈,谪惠州,携一轴阿弥陀佛像,答人曰:“此轼之往生西方公据。”

  王日休居士博通群书,舍儒修净,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临终站立往生。为弘扬净土法门,曾撰《 龙舒净土文 》,记述净土要法,并古今往生人行迹,感化劝信后人影响甚大(印光大师早年读此书残本而起信)。

  明代三百余年,净土信仰勃兴的同时,净宗研究又形成中兴高峰格局。明初禅宗大老梵琦禅师(又名楚石),退居筑室,号西斋,专修念佛法门。定中见大莲华充满世界,阿弥陀佛在莲华中,圣众围绕,作《 怀净土诗 》二千余首,其中一部分选为《 西斋净土诗 》。蕅益大师赞曰:“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华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于此,蕅益大师指梵琦禅师为阿弥陀佛的示现,读其诗具消尘念、生极乐之功效,吾辈净业学人当常诵之。天台大佑法师撰《 阿弥陀经略解 》、《 净土指归集 》,推崇净土念佛法门。妙叶禅师著《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教旨,亦极力指斥禅者谬见。袁宏道以参禅开悟之资质,导归净土,撰述《 西方合论 》十卷,蕅祖赞誉为:“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故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吾人当深研之。

  莲池大师撰述《 阿弥陀经疏钞 》,广大精微,事理双备。采用《 华严 》总启十门的释经框架,结构宏阔,汪洋恣肆,如走盘珠,妙义无穷,诚可谓净宗之百科全书。融汇大乘八宗理论,诠释念佛法门。《 疏钞 》推崇持名念佛一法,至简至易最约要。念佛法门是本于如来大悲之特殊恩锡而说,是末法众生解脱生死的捷径。并将《 阿弥陀经 》与《 华严经 》会通,确证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无二无别。注释《 阿弥陀经 》之一心不乱,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以理一心即是达摩直指之禅,即是一心三观,即是转识成智。主倡禅教同归净土,圆融无碍。莲祖的这部力作,净业行人宜恒常披寻研探,于吾人信愿持名之修持,力用甚巨。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撰《 弥陀圆中钞 》,以台宗三谛三观圆融不二之旨,注释大佑法师《 弥陀略解 》,意以极乐世界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唯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唯妙有而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合二而行之,则圆中圆满。幽溪大师亦有《 净土生无生论 》,阐释净宗义理精微,乃净宗研究之力作。据载:幽溪大师初始开讲《 净土生无生论 》时,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五浊恶世之大津梁,径登安养九莲之胜方便。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其净宗理论力作是《 阿弥陀经要解 》,推尊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之法,乃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华严 》奥藏,《 法华 》秘髓,皆不出于《 阿弥陀经 》之外。苦口婆心劝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要解 》文约义丰,阐前人之未发,印光大师赞誉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清代祖师中,经门人辑录有截流大师《 净土警语 》、省庵大师《 省庵法师遗书 》。其中省庵大师的《 劝发菩提心文 》感人肺腑。《 彻悟大师语录 》,悟解超拔,理事圆融,开示净宗理念与修持,恳切而详明,诚为后世净业行人之轨范。

  清代居士撰书弘通念佛法门者甚众。彭绍升居士撰《 无量寿经起信论 》、《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 阿弥陀经约论 》、《 华严念佛三昧论 》、《 居士传 》、《 善女人传 》、重订《 西方公据 》,著述宏富,影响甚大。周梦颜居士撰《 安士全书 》,印祖赞为:“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牖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魏承贯居士以一代大文学家之才具,会集《 无量寿经 》五译。杨仁山居士作《 阐教篇 》,对日本净土真宗予以辨析,有正本清源之效用。

  民国印光大师有《 印光法师文钞 》广行于世,文字三昧,真修实干,劝化感召力巨大,允为现代净业学人之大导师。圆瑛法师《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疏释古德义理,周详完备。现代海内外亦有诸多法师、居士弘扬净土法门,借助现代传媒,影响甚大,亦深受广大净业行人欢迎。从上述粗陈净宗研究线脉,证知儒道文化传统为净宗超越文化的兴盛昌达提供了沃土。

  综上所述,始源于佛陀时代,昌达于龙树时期的念佛往生法门,自东汉末年移植到中国之后,日见昌荣。经晋隋至唐代,一时蔚成大观;清末渐衰,复经印祖倡导,其生命力与影响力又趋兴盛,可以预见净土法门将于未来的时代更为辉煌。于兹深感佛智渊深,佛恩浩大;净土法门的隆替乃佛法兴衰之晴雨表。允为末法最为契理契机之圆超法门,普门广度一切众生,其巍巍功德赞莫能穷。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

净界法师:他怎么好端端的,就堕三恶道呢?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6.现在也是由过去构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7.要让自己迷失于未

 

后五篇文章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5.烦恼习气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4.精神生活的富足来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3.不要拒绝世界和社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2.跋地罗帝偈在原始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四部分 1.与生命相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