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七章 身念处丁、不净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七章 身念处丁、不净观

  依四种正知来解释身念处之后,接着佛陀依不净观来解释身念处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像经文所教导的这样,以正念观照身体中各种不净物的修行方法称为不净观。这种修行方法是外道所没有的,只在佛陀出现于世间时才有。这种观身不净的正念能带来下列的利益:

  一、 大悚惧(mahasamvega);

  二、 大瑜伽安稳(mahayogakkhema);

  三、 大正念与正知(mahasatisampajabba);

  四、 获得智见(banadassanapatilabha);

  五、 当下的安乐住处(ditthadhammasukhavihara);

  六、 现证智慧与解脱之果(vijjavimuttiphala- sacchikiriya):即证悟阿罗汉道果。

  此法门有七种善巧的学习方法:

  一、 反复地念诵三十二身分(的名称)(vacasa);

  二、 反复地记忆三十二身分(manasa);

  三、 依照颜色来确定头发等各身分(vannato);

  四、 依照形状来确定各身分(santhanato);

  五、 依照其位置在肚脐的上方或下方来确定各身分(disato);

  六、 依照所占有的部位来确定各身分(okasato);

  七、 依照与其它部份划分的界限来确定各身分(paricchedato)。

  此法门有十种善巧的修行方法:

  一、 次第地观照(anupubbato);

  二、 不要观照得太快(natisighato);

  三、 不要观照得太慢(natisanikato);

  四、 排除散乱(vikkhepa-patibahanato);

  五、 超越概念(pannattisamatikkamanato);

  六、 逐渐去除不清晰的身分(anupubbamubcanato);

  七、 观照能导致安止的身分(appanato);

  八、 九、十、依照《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清凉经》(Sitibhava Sutta)与《觉支善巧经》(Bojjhavgakosalla Sutta)的教导来修行。

  接着佛陀以譬喻来开示:

  「诸比丘,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如粳米、米、绿豆、豆、芝麻、精米。一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它们,说:『这是粳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

  同样地,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这个譬喻所象征的意义如下:两端开口的袋子比喻由地、水、火、风这四界(四大)所构成的身体;装在袋子里面的各种谷类比喻头发等三十二个部份;视力良好的人比喻禅修者;打开袋子之后,清楚地见到各种谷类比喻禅修者清楚地见到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

  能清楚地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之后,就能以三种方法来继续修行:

  一、 色遍:你可以专注于身分的颜色来修行色遍,例如专注于骨骼的白色来修行白遍。如此循序渐进地修行,就能达到白遍的第四禅。以第四禅为基础进而修行四种无色界定,如此就能成就八定。

  二、 不净观:正是佛陀在本经中开示的修行方法。你可以观三十二身分的整体或任何一身分为不净,因而达到初禅。有一位大长老名叫无畏(Abhaya),他能以这两种方式修行三十二身分,各都达到初禅。

  三、 四界分别观:对每一身分修行四界分别观就能见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究竟色法。这就是四界分别观的详尽法。

  在本经中,佛陀教导观察三十二身分为不净。如何观察呢?前面已经谈过,首先你必须反复地念诵三十二身分的名称,其次必须反复地记忆三十二身分等等,这是尚未修成其它业处的初学者所用的方法。对于已经成就其它种业处的人,例如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的人,他们可以在智慧之光的帮助下清楚地见到三十二身分。

  能够专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而达到初禅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开示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在这里有三种身,即:(一)三十二身分、(二)色身、(三)名身。你必须于内在与外在都照见这三种身。如何照见呢?如果你能清楚地照见三十二身分,那时就有强盛的光明产生,这种光明称为智慧之光。在此光的帮助之下,观察坐在你前面那位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观察清楚之后,再回来观自己的三十二身分,然后再观外面那人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内外交替观照。然后观照外面另一个人的三十二身分,也是内外交替地观照。之后再换另一个人……如此一再地内外交替观照。观照的时候,如果智慧之光变暗或消失,就再回来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当智慧之光很强盛时,又可以再观照内外的三十二身分。必须如此由近而远,逐渐扩大到全世界。如果在智慧之光中见到其它动物,也应当观照它们的三十二身分。

  当你专注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达到安止定。为什么呢?因为外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不像内在的那么清楚,所以专注内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可以达到初禅,而专注外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当禅修者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为不净,一个接一个快速地观照时,他可以明显地检查到五禅支,但是他不会知道那只是近行定的五禅支而已,因为他观照得很快速。然而如果他像观照内在三十二身分时一样慢慢地观照,就会了解观照外在三十二身分的定力不如观照内在三十二身分的定力那么强。近行定的五禅支还不够强,不能长久地维持定力;而安止定的五禅支则强而有力,能够使定力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成功地达到初禅之后,你可以在初禅的基础上,逐一地对三十二身分修行四界分别观,例如观照自己头发的四界,你将只见到色聚而已。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头发里的四十四种色法。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观照一一身分的四界,照见究竟色法。成功之后,也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观照六门,即观照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心脏的究竟色法。六门与三十二身分中的色法称为色身。

  然后你必须观照取究竟色法为目标而生起的究竟名法,包括禅那名法,这些名法称为名身。你必须如此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三十二身分、色身与名身。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两种生灭,即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必须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这是因缘生。然后观照由于在证悟阿罗汉道时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在般涅盘时果报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灭;合起来就是因缘生灭。然后必须观照五种因一生起就立即坏灭,所以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五蕴也是一生起就立即坏灭,所以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是剎那生灭。你必须照见这两种生灭。下一个阶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观智的阶段。接着佛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若能如此有系统地逐步修行,有一天你的观智会达到成熟。观智成熟时,圣道就会生起。由于四种圣道智会逐步地灭除所有的烦恼,所以你能够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五蕴。接着佛陀为三十二身分的修行法这一节作结论: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在这里,五蕴及取五蕴为目标的正念是苦谛。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苦因是集谛。因与果完全灭尽是世间的灭谛;涅盘则是出世间的灭谛。以名色法完全灭尽为目标的八圣道分是世间的道谛;以涅盘为目标的八圣道分是出世间的道谛。总共就是四圣谛。如此逐步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三十二身分的比丘达到解脱的方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八章 身念处戊、界分别观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九章 身念处 己、九种坟场观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十章、受念处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十一章 心念处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十二章 法念处 甲、五盖

 

后五篇文章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六章 身念处丙、正知

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第五章 身念处乙、四威仪

白话文:佛教经典 杂宝藏经卷第一慈童女缘

白话文:佛教经典 百喻经 41-55

白话文:佛教经典 百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