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七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

  释妙行二

  正明行妙

  这是讲到本经的宗旨──信、愿、持名。这个「妙行」,是说执持名号的法门,它能够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妙」。这当中分成二科:「正明行妙」,第二个「校量行妙」。第一科是正式说明这个念佛法门它微妙的地方,第二再跟其他的法门作一个比较。先看第一科:

  ┌执持名号┐者,「名┌「德」不可思议───┐
  言┤    ├    ┤          ├
  └一心不乱┘以召德」└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散称为佛种┐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     ├也。
  └执持登不退┘

  先说明这个念佛的一个方法,「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本经所强调的念佛方法,蕅益大师分成二部分:第一个,它的下手处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就是我们用这个手去抓这个东西,用这个手去抓这个扶持,把这个扶持抓住不放,这叫做执持。这当中的意思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叫做「执持」,是指心,不是指手。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执持名号」。忆念弥陀的名号干什么呢?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健康长寿、也不求神通感应,但求「一心不乱」,根本的功德在于这个佛号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解释这个「一心」,说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们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没有其他的妄想插进来,这个时候指的是「一心」。那「不乱」呢?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这个佛号相续的力量,不为见思所乱,叫做事一心;不为无明所乱,名为理一心。这个「一心」主要是一种止的功德,一种念力;但是这个不乱,他不为见思无明所乱,这个就要有一种观的功德,不完全是止了,要有一种观的功德。「执持名号」而达到「一心不乱」,是本经修学的一个宗旨。

  这以下就解释「妙」字。前面解释「行」字,这个行门的方法。这个行门为什么称之为「妙」呢?这以下解释它的理由。「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的一个特色,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所谓的本尊相应,有三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那本经当中所强调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持名的理由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是「召德」,它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

  这个事情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名以召德」呢?这个三乘的圣人,经过长时间的修学,那一念的清净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神通、三昧、陀罗尼。但是这个功德的根本是一个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础。这个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别。小乘的阿罗汉涅槃,我们称之为偏真涅槃,「偏」,它是偏于真谛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个小乘的涅槃,它只是能够自受用,因为小乘学者在因地的时候,他发的是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这个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的苦恼,他们急于解脱,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不生好乐,对度化众生不生好乐,「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以这样的心情来积功累德,他最后的功德涅槃,就是如是因,就招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报只能够自受用。所以阿罗汉入了涅槃以后,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忆念他的名号,不能得到感应道交,不能得到阿罗汉的加持,因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大乘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所以他所成就的这个涅槃,叫做大般涅槃。为什么称之为「大」呢?因为佛陀的涅槃,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在大般涅槃当中,他自己能够受用这种安乐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够从本垂迹。智者大师说:从这个根本的法身、报身,他能够示现种种的应化。或者现出身相、或者现出光明,乃至于现出他的名号,使令众生在见、闻、觉、知的境界当中,得到他的加持。阿弥陀佛所采取的办法,亦复如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所以佛陀从大般涅槃当中,从本垂迹,以他的愿力,创造一个佛号。当我们众生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得到弥陀的加被,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名以召德」,佛陀以名号来总持他的功德,这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既然「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所积功累德的功德不可思议。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提到阿弥陀佛二个主要的功德:一个无量光、一个无量寿,这种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弥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他变现的名号自然是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使令我们这一念心不断的忆念弥陀名号,「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即使在散乱心当中,念念之间,成就一个成佛的种子;何况是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到最后成就往生,成就三不退转。这个地方是解释「行妙」。这个执持名号的「行」,它的一个微妙处,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名以召德。

  蕅益大师讲这个三力不可思议,说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念念之间,有三种的功德力出现:第一个是我们这一念能念的心,他这一念信愿的心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其次,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名号,这个万德洪名,也不可思议;第三个,在整个法界当中,弥陀的大悲愿力,念念的摄持我们,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三种力量。在下手当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这是最重要的。

  蕅益大师在《法华会义》中讲一件事,他说:佛在的时候,有一个外道的寺庙,这个外道供养他的本尊(这个天神)一个神像,这个神像的身体是用铜做的;但是他的头因为特别尊贵的关系,所以用纯的黄金打造天神的头。很多的信徒向他礼拜、供养,得到他的一些加持。有一天,外道所供养的这个天神像的头,那个黄金做的头被贼给砍去了,没有头了。这件事情传出去以后,信徒就赶快来参加,地方议论纷纷。其中有一个信徒就讲话了,他说:这个天神是一个大威德者,我过去有种种的灾难,我向他祈求,他都给我很大很大的帮助。今天这个贼能够把天神的头砍掉,可见贼在砍天神的时候,这个天神是不在的,否则他没有办法砍这个头。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这当下,这个天神就附在庙主身上,就出来讲话了,说:不对,这个贼在砍我的时候,我是在的。这信徒就说:天神啊!过去我们看你这么威德,这个贼怎么把你的头砍掉的呢?这天神说:是的,他刚开始砍我的头的时候,砍了二次都砍不掉。(诃──)砍不掉这个声音太大,这个贼很紧张,第三次的时候这个贼念了一声「南无佛」,一下子就把我的头给砍了下来。因为我听到「南无佛」的时候,我内心当中惊怖,一惊的时候失掉威德,他第三次一下子就把我的头砍掉了。那信徒就说:唉呀!一称南无佛,诸神惊怖。(呵)那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归依佛陀,你看他只是一个称念,贼在散乱心当中,他但是称念「南无佛」,就产生这这么大的威德,使令这个神产生惊怖。那有很多的外道就因此因缘而归依三宝。所以说佛菩萨的圣号,功德不可思议,他跟普通的小乘学者不同。佛菩萨的圣号都是总持佛菩萨的功德,以这个德来立名。

  戒律上也讲到一件事,律上说提婆达多经常跟佛陀作对。有这么一天,提婆达多去应供,受居士的供养。这个居士非常虔诚,供养很多美好的乳酪、酥,这种美好的饮食。提婆达多贪吃就吃了很多,吃多了肚子就胀得非常难过(我们吃太饱的时候,那是非常难过的。)。这个时候提婆达多非常难过,就想到佛陀,就称念南无佛。诶,一下子这肚子就好了。可见得佛陀的这个功德,他不简别任何众生。他的无作妙德,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去忆念弥陀的名号,都能够平等的受到加持。这个地方是强调「名以召德」。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于这个名号它总持弥陀的功德,所以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正式说明执持名号的法门,它的一个微妙处,叫「正明行妙」。第二段,蕅益大师把其他的法门作了一个比较:

  较量行妙二

  示诸行劣

  这当中分二段:「示诸行劣」,「独显持名妙」,先把其他的法门讲出来。
  ┌观像─┐
  │   │
  ├观想─┤
  │   │
  然諸經示淨土行├礼拜─┤
  ┤   ├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萬別千差,如├供养─┤
  │   │
  ├五悔─┤
  │   │
  └六念等┘

  在净土的经论当中,日本的一些学者说:《大正藏》里面,讲到净土的「经」典有一百一十多本。在各式各样的净土经典当中,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会归,讲到念佛法门,就是本尊相应,如何跟弥陀感应道交呢?这以下有几个方法。第一个「观像」。这「观像」的修行,你一定要有一个「像」在你面前,或者是玻璃纤维做的,或者是铜、或者是纸做的,总之有一个佛像在前面。这个时候,你眼睛打开,去取这个佛像的相状,你看得很清楚;然后你眼睛闭起来,闭起来的时候,你要把之前所看到的相状,在心中的镜子当中表现出来。哦,刚开始不太清楚,眼睛再打开,再去取。一次一次的去取这个所缘境的相貌,直到你心中所现的影像,非常的清楚分明为止,就像镜子现出影像一样,这个时候就成就了念佛三昧。这个在《般舟三昧经》是讲到观像。不过这个观像法门,你一定要在佛堂当中用功,它不是二六时中能够修行的。第二个「观想」,这个「观想」是指佛像不现前。佛像不现前,你怎么能够取所缘境的相貌呢?它是一种随文入观,根据《观经》里面所记载,佛陀的相状是怎么怎么的。你随顺文字的义理,把这个相状表现出来,随文入观。当然这个更困难,这要有一点想象力。这个观想念佛,在经论上说:你业障太重的不行。业障太重的人修观想念佛,它的相貌会有变化,会有一些障碍,会让你恐怖。所以这个观想念佛,多分来说善根福德要够,再加一点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扰。这个当然也不是容易的。第三个「礼拜」。这个礼拜法门就非常的殊胜,有一个佛像在前面,我们的身体至诚的礼拜,当然这当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称念。一方面口称念,身业的礼拜,意业的归依、忏悔。这个礼拜法门,调身、调息、调心:一方面调身,使令这个色身气血顺畅;有调息;慢慢慢慢也能够调心。所以我们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对的。「供养」,这当中用各式各样的财物,各式各样的饮食、香、花、灯、烛来供养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方法。「五悔」,这个「五悔」是天台宗所提出的一个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我们想要灭罪,这当中有五个方法,任何一个忏法,它都是具足这五个方法。第一个发愿,发无上菩提的愿,上求下化的愿,那最好能写出一个发愿文:「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这以下的忏悔,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众生,都能够仰仗这个忏悔的行门,成就无上菩提。发这个广大平等的愿。第二个忏悔,这当中有很多的行法,礼拜、或者读诵,这当中有一些忏悔的方法。第三个是随喜,第四个是劝请。忏悔是约破恶,忏悔它的所缘境是缘自己过去所造的这个身口的罪业,他内心当中是一种诃责,诃责这个罪业,是一个追悔的、诃责的。这个随喜不同,随喜是约生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缘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的在修这个慈善的事业;「二乘有学及无学」,各式各样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来与菩萨」,佛菩萨的功德;「一切我今皆随喜」,我们对于这个五乘的功德,平等的随喜。所以这个随喜它的所缘,是缘这些善法,表示我们的随喜,这是一种生善。第四个劝请。前面的随喜主要是约福德,这个劝请是约智慧。就是说「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我们希望无量无边的佛陀、菩萨这些大善知识,都能够在我们众生这个黑暗的世界能够住世,广泛的宣说佛法,让佛法的光明不要断灭,这个是属于法施(佛法的法)。随喜跟劝请都是属于生善。第五个回向,最后我们把我们前面的忏悔、随喜、劝请,乃至发愿的功德,最后作一个回向。往二个方向去回向:第一个、回向自身成就无上菩提;第二个方向、回向法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智者大师的意思这五悔,这五个法门能够快速的灭除我们的罪障,能够快速的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净罪集资。「六念」,这个六念是佛、法、僧、施、戒、天。第一个念佛,我们心中忆念佛陀,佛陀是我们的人天导师。由于佛陀的出世说法,使令我们明白修行的方法。第二念法,就是不断忆念我们修行的法门。第三念僧,这个出家的僧团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归依处。第四忆念布施。第五念戒,忆念我们所受持的戒。第六忆念天,这个「天」是指长寿安乐,这里的「天」特别指的是涅槃,说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只有涅槃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这是六念,有六个地方是我们不断忆念的处所。前面所说的方法,「一一行成,皆生净土」。成就了以后,都能够以这种功德而回向净土。这个地方是讲到其他修行净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独显持名妙」:

  独显持名妙

  这当中,「持名」的方法就特别的微「妙」不可思议了。它微妙的地方怎么说呢?看蕅祖开示:

  ┌收机最广┐     ┌无问自说
  ┌┤    ├故释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可谓┼了义中无上了义
  唯持名一法┤  │
  │  └圆顿中最极圆顿
  │
  │   ┌清  珠┐
  │  ┌┤    ├浊水不得不清。
  │  │└投于浊水┘
  └故云┤
  │┌佛  号┐
  └┤    ├乱心不得不佛也。
  └投于乱心┘

  这以下特别讲出本经「执持名号」的法门,「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个念佛法门它的特色有二个:第一个「收机最广」,这种方法它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看《华严经》这种地上菩萨他也念佛。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罪业的众生,他临命终的时候,他那个罪业已经变现成地狱的猛火,他在这种扰动的苦恼当中,诶,他也能够念佛。他已经不能起来礼拜了,他也不可能在这个散乱当中去观想、观像,他但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具足十声,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火焰化红莲。所以这个法门,收机最广。其次,「下手最易」。任何的时间、任何的空间,你都能够修学,它没有时空的障碍。基于这种理由,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因为这个法门的三根普被,所以它不必简别任何的对象,所以佛陀就在没有人发问的情况之下,就主动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就主动的向舍利弗讲出这个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因为它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所以它不必简别对象。这是讲到它的一个特色。这以下赞叹念佛法门的微妙处,这个地方有三段:「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段,古德解释《弥陀要解》,分成教、行、理。这个「方便」是约「行」法,从修行上来说,修行上特别「方便」;这个「了义」是约「教」,这个教法特别的究竟「了义」;第三「圆顿」是约「理」,这个理特别的「圆」满「顿」超。

  我们根据这个修学的次第,先讲这个「教」,讲这个了义。基本上在祖师的开示上,说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之前,要先对这个法门作一个判教,判断这个教法是了义、不了义。就像说我们今天去坐车子,你不能一股脑就坐上去,你要先问明白这部车子要开到哪里?它的终点处在哪里?跟你要去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要到台北去,你坐这部车子送你到桃园,这车子你不能上去,不了义。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之前,一定要先判教。一般来说,古人把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说佛陀他有五种车子让你选择。第一是人天乘。人天乘的法门是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门,它能够使令我们到达人天的果报。因为这个法门它本身,虽然修善业,但是他心中的我,我们认为这个生命体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只能够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不能够修我空观,趋向这个无相的涅槃。所以这个人天乘的法门是偏重在「有」,在有相,这个是不了义。这部车子,它只能够载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动了,这部车子不能载你到界外涅槃,这部车子的力量就是这样子。第二个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这个声闻、缘觉的法门所诠释的是四谛、十二因缘。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慢慢慢慢把心中这个常一的我给消灭掉,「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的境界。所以这部车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够超越人天,它能够运载你到界外的涅槃里面,永远不再三界里轮回。但是因为这部车乘它的活动范围,它是在空性里面活动,它不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所以这部车子也是不了义。前面的人天乘这部车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这个二乘的车子,它是在无相的境界活动。一个偏重在有,一个偏重在空,所以这个都是不了义。佛、菩萨这部车子就是了义,你看佛、菩萨的境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这部车乘就能够运载我们,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趋向于无上菩提,直接趋向于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这部车子是了义的。基本上我们把教法分成五乘,那这个车乘有各式各样的目的。

  在禅宗临济的传承当中,有一个祖师叫做石霜楚圆禅师,石霜楚圆禅师往生以后(禅宗的祖师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不立文字当中,主要是由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所以这个祖师就非常重要了。一个祖师往生以后,要赶快推出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这时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说:石霜楚圆大祖师往生了,我们现在要公推另外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我们。有人就说了:这个泰上座(泰国的泰)他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时间最久、戒腊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资格领导我们。这时候石双楚圆禅师的侍者〔道虔禅师〕就出来讲话了,说:欲接祖师位,须明祖师义。(这个接祖师要凭本事的,不是戒腊高就能干祖师,你要能够接祖师,这个传承当中,你要明白祖师的真实义。)那泰上座就说:好,祖师真实义你说说看。这个侍者就说:我过去在石双楚圆禅师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后,祖师对别人开示,讲到这个「去」,修行就是一个「去」字,这个「去」开出来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我其它都不问你,只问你什么是一条白练去?你道一句。(这个禅宗大德这个讲话,那是一针见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个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闲之辈:好,你拿一支香过来,插在这个佛堂前面,这支香烧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师义!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这个泰上座就双腿一盘坐着,他就要表现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哦!没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这个人没有呼吸了,一条白练去了。这个侍者就出来讲话说:果然不明祖师义,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说你有这种功夫当下往生,解脱三界的业力这件事情,我赞叹;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脱立亡即不无」,但是祖「师意未梦见在」,你没有真实明白祖师的真实义。这怎么说呢?这段话是出自于彻悟禅师,彻悟禅师后面就注解说:禅宗的去,要紧的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比如禅宗讲说:「整天吃饭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缕丝」。你看他在吃饭,但是他不执着有这个饭可得。所以这个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生命,没有必要随便的把它断灭掉,要假藉这个生命来利益众生,但是你不要执着这个果报。所以这个侍者要问这个「去」,你是不是明白这个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彻悟禅师作一个评语说: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来,不知如何来。你只知道去到这个空性的境界,不知道从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师意。

  所以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它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讲出一句,赞叹净土的念佛法门,他说:这个持名法门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说我们在念佛当中,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在这个真空的理性当中,佛号一句一句的现前,具足庄严,念念之间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一理性」而「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每一句佛号虽然都是庄严,但都是无我、无我所,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过去参加忏公师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静的时候讲一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要紧的体会──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你说本来无一物,怎么提佛号呢?大乘佛法就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佛号历历分明。所以忏公师父说: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意思就跟蕅益大师的意思相随顺,「一一理性,具足无量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所以看得出来,净土法门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无相」,这个法门的这个车乘,它能够直趋无上涅槃、无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这个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这个车乘是趋向于大般涅槃,是了义的教法。

  第二个「方便中第一方便」,这个讲「行」。除了教法的了义,我们还要抉择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开始起修的时候很复杂,超过我们的范围,那这个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别的简易、稳当,「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它特别的简易而稳当。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这个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开始不要你直接趋向于无念的境界,他要你先从有念,从有念而入无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个所缘境,让你去忆持,很清楚的有一个所缘境──「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它特别的方便。过去我去竹山,有一个卖甘蔗的(呵──),卖甘蔗的这一个居士他说:他是一贯道的信徒,他继续的努力,再过三年,他就能够当讲师。他问我说:你们庙里有没有办佛七呢?我说:有啊,偶尔办佛七。他说:你办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他对我们念佛法门特别好乐。为什么呢?他说:这个念佛,他能够很快的就把心静下来。我在想:这一贯道的信徒,他不问我们什么时候讲经,他对我们讲经没有兴趣,但是他对这个持名却有好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他在简单的这个忆念弥陀名号当中,就能够很快的把心给寂静下来。当然他不一定有信愿,所以不一定能够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称为佛种」,他也跟阿弥陀佛、跟三宝结下一个善根的因缘。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念佛法门从有相入无相,这特别的方便,「三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连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三个「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个是讲「理」,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说大般涅槃,我们讲这个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台宗说:这个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时候遇到三宝,起欢喜心,布施、供养,不断的在三宝当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三、四这三生都要相续的出家、相续的用功;到第四生成熟脱落,善根脱落,成就阿罗汉果。这个是根性利的,特别精进的,四生就把生死给消灭掉。如果是大乘菩萨,那就要很久了,大乘菩萨一定要一万劫。因为大乘菩萨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一方面在佛堂当中用功,一方面要离开佛堂去关怀众生,那七关怀、八关怀,就把自己的道业给耽误了,一方面他还要积集福德资粮,所以他的时间就要拖得比较久,要一万劫才能够入正定聚。这个净土法门它不是这样子,它「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就是说你今天开始知道念佛法门,开始归依弥陀,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它不管你过去的善根怎么样,就是你从今生就能一生成办大事。所以这个法门的特色,「圆顿中最极圆顿」,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蕅益大师就以这三个内涵:方便、了义、圆顿,来赞叹这个持名的方法。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八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九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一卷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二卷

 

后五篇文章

圣喜尊者:五法伏魔

圣喜尊者:以智败魔

圣喜尊者:安宁心地

圣喜尊者:不如活一日 持戒与禅修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六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